諾門罕戰役,又叫諾門罕事件,是二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當時的偽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地區爆發的一場局部戰役。戰事於1939年5月11日爆發,同年9月16日以日軍失敗告終。
諾門罕戰役後,當時的蘇軍指揮者,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朱可夫奉召晉見史達林,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史達林召見。
史達林問朱可夫:「你認為日軍怎麼樣」?
朱可夫回答:「與我們在哈拉哈河(即諾門罕地區)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而「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近來,有網友詢問:諾門罕戰役蘇軍實際損失遠大於日軍,質疑朱可夫對日軍的這個評價是否靠譜?應該說,這個評價還是靠譜的。下面我們簡單做些分析:
中國有一句軍界古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裡倒不是說日軍高級將領有多「熊」,而是這些高官盲目迷信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取得的經驗,指望「武士道」精神打遍天下,對新技術、新裝備帶來的新戰法視而不見,各軍兵種之間矛盾重重,作戰中也極其缺乏協調。諾門罕戰前,日軍第6集團軍司令官狄州立冰曾告訴部下:「此時的蘇聯紅軍跟日俄戰爭時的俄軍沒什麼區別」,根本未將蘇軍放在眼裡。
除軍事思想陳舊落伍、精神領域盲目樂觀外,武器裝備的落後也是日軍的短板。一戰結束後,日本軍事力量發展繼續以海軍為重點,海軍總噸位僅次於美、英,居世界第三位。而對陸軍投入較少,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滯後,三八式步槍是日本1907年完成研發的,但直到二戰結束仍是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衝鋒鎗等單兵自動武器發展基本是空白,火炮多以75毫米山炮、野炮為主,在當時就已證明無法有效對付蘇聯裝甲集群,大口徑火炮數量很少且質量不高,整體實力雖優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但遠遜於美、蘇、英、法等國家軍隊同期發展水平。
而反觀蘇聯,諾門罕戰役爆發時,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一、二兩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也著手實施,綜合國力已經躍升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軍隊建設更是成效斐然,武器裝備更新很快,已經開始組建以坦克、裝甲車輛、汽車等為主要裝備的機械化部隊,朱可夫等掌握新軍事思想的新一代將星也不斷湧現。
據事後雙方統計披露:諾門罕戰役參戰雙方,即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共投入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其中蘇軍擁有坦克498輛、裝甲車346輛,大炮542門,飛機515架。與日軍投入的兵力相比,蘇軍坦克、裝甲車佔有超過7比1的優勢,火炮佔有6:1的優勢,兵力佔有3:1優勢,參戰的蘇蒙軍隊機械化程度很高。
戰役中,蘇軍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官兵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日軍損失坦克裝甲車30多輛,消耗作戰物資2000噸,官兵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戰役結果,蘇軍雖損失高於日本,但卻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而結束,次年雙方正式締結協議。
至於日軍在諾門罕軍事衝突中的表現,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也會從看到的影視作品,關東軍是投入了血本,不但從關內抽掉了大量精銳,而且新組建的、當時唯一的坦克師團也調到了前線,可以說是竭盡全力。
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一如日俄戰爭,瘋狂而殘酷,武士道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自殺式衝鋒一波接一波,此起彼伏,很多蘇軍坦克裝甲車都是被日軍「肉蛋」摧毀的,這種武士道精神就連自詡「戰鬥民族」的老毛子都自愧不如。但軍事思想、武器裝備的落後,制約了日軍戰鬥力的進一步發揮。
相對於二戰其它戰役,諾門罕名不見經傳,但它對二戰的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對日本來講,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軍對俄軍形成的固有觀念,顯示了蘇聯紅軍的強大實力,沉重打擊了日本二戰初期囂張的侵略氣焰,迫使日本決策者重新評估並最終擱置了入侵蘇聯的「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南進」,向美國宣戰,進一步擴大了戰爭,加速了滅亡。
對蘇聯來講,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