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對二戰日軍的評價:士兵優秀,軍官垃圾

2020-12-13 前進者A1

諾門罕戰役,又叫諾門罕事件,是二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當時的偽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地區爆發的一場局部戰役。戰事於1939年5月11日爆發,同年9月16日以日軍失敗告終。

諾門罕戰役後,當時的蘇軍指揮者,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朱可夫奉召晉見史達林,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史達林召見。

朱可夫,時任

史達林問朱可夫:「你認為日軍怎麼樣」?

朱可夫回答:「與我們在哈拉哈河(即諾門罕地區)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而「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近來,有網友詢問:諾門罕戰役蘇軍實際損失遠大於日軍,質疑朱可夫對日軍的這個評價是否靠譜?應該說,這個評價還是靠譜的。下面我們簡單做些分析:

中國有一句軍界古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裡倒不是說日軍高級將領有多「熊」,而是這些高官盲目迷信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取得的經驗,指望「武士道」精神打遍天下,對新技術、新裝備帶來的新戰法視而不見,各軍兵種之間矛盾重重,作戰中也極其缺乏協調。諾門罕戰前,日軍第6集團軍司令官狄州立冰曾告訴部下:「此時的蘇聯紅軍跟日俄戰爭時的俄軍沒什麼區別」,根本未將蘇軍放在眼裡。

調往諾門罕前線的日軍
諾門罕前線的日軍八九式坦克

除軍事思想陳舊落伍、精神領域盲目樂觀外,武器裝備的落後也是日軍的短板。一戰結束後,日本軍事力量發展繼續以海軍為重點,海軍總噸位僅次於美、英,居世界第三位。而對陸軍投入較少,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滯後,三八式步槍是日本1907年完成研發的,但直到二戰結束仍是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衝鋒鎗等單兵自動武器發展基本是空白,火炮多以75毫米山炮、野炮為主,在當時就已證明無法有效對付蘇聯裝甲集群,大口徑火炮數量很少且質量不高,整體實力雖優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但遠遜於美、蘇、英、法等國家軍隊同期發展水平。

蘇軍的BT坦克優於日軍同類裝備

而反觀蘇聯,諾門罕戰役爆發時,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一、二兩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也著手實施,綜合國力已經躍升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軍隊建設更是成效斐然,武器裝備更新很快,已經開始組建以坦克、裝甲車輛、汽車等為主要裝備的機械化部隊,朱可夫等掌握新軍事思想的新一代將星也不斷湧現。

蘇軍的大口徑火炮,對日軍威脅很大

據事後雙方統計披露:諾門罕戰役參戰雙方,即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共投入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其中蘇軍擁有坦克498輛、裝甲車346輛,大炮542門,飛機515架。與日軍投入的兵力相比,蘇軍坦克、裝甲車佔有超過7比1的優勢,火炮佔有6:1的優勢,兵力佔有3:1優勢,參戰的蘇蒙軍隊機械化程度很高。

戰役中,蘇軍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官兵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日軍損失坦克裝甲車30多輛,消耗作戰物資2000噸,官兵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戰役結果,蘇軍雖損失高於日本,但卻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而結束,次年雙方正式締結協議。

至於日軍在諾門罕軍事衝突中的表現,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也會從看到的影視作品,關東軍是投入了血本,不但從關內抽掉了大量精銳,而且新組建的、當時唯一的坦克師團也調到了前線,可以說是竭盡全力。

開往前線的日軍汽車部隊

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一如日俄戰爭,瘋狂而殘酷,武士道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自殺式衝鋒一波接一波,此起彼伏,很多蘇軍坦克裝甲車都是被日軍「肉蛋」摧毀的,這種武士道精神就連自詡「戰鬥民族」的老毛子都自愧不如。但軍事思想、武器裝備的落後,制約了日軍戰鬥力的進一步發揮。

被日軍摧毀的蘇軍坦克
被蘇軍繳獲的日軍九五式坦克

相對於二戰其它戰役,諾門罕名不見經傳,但它對二戰的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大批日軍武器裝備落入蘇軍之手

對日本來講,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軍對俄軍形成的固有觀念,顯示了蘇聯紅軍的強大實力,沉重打擊了日本二戰初期囂張的侵略氣焰,迫使日本決策者重新評估並最終擱置了入侵蘇聯的「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南進」,向美國宣戰,進一步擴大了戰爭,加速了滅亡。

對蘇聯來講,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朱可夫對二戰日軍的評價:士兵優秀,軍官垃圾
    朱可夫,時任史達林問朱可夫:「你認為日軍怎麼樣」?朱可夫回答:「與我們在哈拉哈河(即諾門罕地區)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而「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 二戰中日軍戰力究竟如何?朱可夫評價一針見血:士兵勇敢將領垃圾
    二戰中日軍戰力究竟如何?朱可夫評價一針見血:士兵勇敢將領垃圾歷史上在評價二戰中日本人戰力的時候總是說日本人戰鬥力強悍,中國軍隊不是日本人對手的說法。抗日戰爭期間或許的確是這樣,但與其說是日本軍人實力太強,還不如說是當時的中國軍隊實力太差。
  • 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摘要:朱可夫,二戰時期蘇軍的戰神,也是諾門罕戰役的蘇軍戰役指揮,他對日軍的評價是: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級別越高越垃圾,這樣的評價靠譜嗎?
  • 二戰時日本士兵很勇敢,高級將軍卻很垃圾,朱可夫為何會有此評價
    評價別人的話之前,應該先去考證一下,別人有沒有說過,是在什麼時間、環境下說的,然後再去評價的。1940年5月,史達林召見朱可夫的時候,詢問朱可夫日本軍隊的實力如何。當時朱可夫說:「同我們在哈拉哈河(應該是指諾門坎事件)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
  • 二戰風雲人物,朱可夫,當選士兵委員會主席
    許多士兵從家信得知家鄉鬧饑荒的消息之後,不滿情緒一浪高過一浪。在後方,分別由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旨在推翻沙皇反動統治的革命鬥爭也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朱可夫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在戰鬥中,他俘虜了一名德軍軍官。為此,部隊授予他一枚喬治十字勳章。但不幸的事情很快就發生了。
  • 二戰中戰功赫赫的蘇聯戰神朱可夫,為何後來屢遭猜忌和打壓
    朱可夫是蘇聯著名的軍事家,曾為蘇聯立下過卓越功勳,並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並在戰後遭到歷任蘇聯領導人的忌憚,並對其本人或家人進行了長期的打壓和監視,這又是為什麼呢?
  • 二戰時,日本軍官是怎樣評價中國軍人的?
    那麼,隨著歷史的真相逐步被揭開,當我們知道了日軍的真實戰鬥力之後,並且參加過抗戰的老人雖然都是恨透了日軍,但都說日軍的戰鬥力極高,那麼日軍高層軍官對中國軍人的評價又是怎麼樣的呢
  • 二戰時期的偽軍軍官能指揮日軍嗎
    對於二戰時期偽軍軍官能否指揮日軍,首先要清楚三點,第一,什麼是偽軍,中國境內的偽軍都有哪些。
  • 二戰時,日本軍官是怎樣評價中國軍人的?
    ,但都說日軍的戰鬥力極高,那麼日軍高層軍官對中國軍人的評價又是怎麼樣的呢? 如果是普通的日本兵評價中國軍人,可能會有偏頗,但是如果是一名日軍高級將領的話,其可信度就比較高了。而這位日軍高級將領就是辻政信,這個辻政信,是日軍中最狡猾,最狠毒的參謀,與當時中國、蘇聯、英國、美國都交手過,並且幾乎現在能夠聽到的著名戰役,都有他的謀劃。
  • 二戰日軍「諾門坎戰役」日軍23師團並非全線潰敗,戰史蘇聯是慘勝
    但是當時蘇聯史達林很清楚蒙古國戰略位置,從1932年開始蘇聯就開始提防日軍攻佔蒙古國或者直接進攻蘇聯。1939年5月蒙古人來爭議地區放牧,結果找到日軍邊防部隊驅趕,當日蒙古邊防部隊出動士兵50名佔領有爭議地區的一個哨所,並跟日軍邊防部隊對峙。蒙古國的這一舉動剛好可以讓日本人落井下石。
  • 二戰期間,日軍那些窒息操作,完美詮釋什麼叫一流士兵末流戰略
    英國人也常說的日軍中的日軍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戰術」,不過驕傲的英國人卻也在後面添加了一句話——「三流的將軍」,無獨有偶和日本長期作戰的盟軍將領們對於日軍的將軍們都是在及格線以下,而相反則是對遠在歐洲的德軍讚賞有加。
  • 【名將傳奇】赤色鐵拳——朱可夫
    ▲ 1916年時的朱可夫軍士 朱可夫作戰勇敢,在後來的戰鬥中獲得了兩枚喬治十字勳章,一枚是因為俘虜了一名德國軍官,一枚是因為受傷。為防禦日軍可能的進攻,朱可夫被派往遠東組織軍事部署。 但日軍的盤算完全落空,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軍發起了陸空一體的大反擊。在廣闊的草原地形上,朱可夫充分發揮了裝甲部隊的優勢,日軍孱弱的「豆」戰車不堪一擊,重火力兵器也悉數被毀,步兵被蘇軍的優勢火力大量殺傷。最終23師團大部被殲,日軍損失之慘重以至於連參謀長岡本徳三都精神失常了。
  • 蘇軍「勝利的象徵」-朱可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是擊敗德國的主力部隊,而朱可夫又是蘇軍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戰功在二戰各國將領中無人可比。這位從莫斯科到柏林諸大戰役的勝利者,是蘇軍「勝利的象徵」。 朱可夫於1896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裡,1918年參加紅軍。在與高爾察克白軍的戰鬥中,從士兵升至連長。
  • 二戰日軍戰鬥力如何?看看希特勒是怎樣評價的,可謂是一針見血
    在二戰中,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與日本帝國沆瀣一氣,結成了法西斯國家聯盟。在1939年歐洲戰事爆發前,遠在歐洲大陸的德國人為了摸清盟友日軍的實力,特意向東亞戰場派遣了一個觀摩團以了解日本真實的軍事實力。但沒想到的是,此次日軍在東亞戰場上的表現令希特勒大失所望。
  • 朱可夫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二戰結束後,他的命運是怎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朱可夫是當之無愧蘇聯戰神。他所指揮的列寧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及最後的柏林戰役,無一不是載入史冊的關鍵戰役。他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盟軍最終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二戰日軍戰力達到什麼水平?李宗仁的評價說出真相
    下面以日軍同美蘇間兩場經典戰例,解析一下侵華日軍的戰鬥力:諾門罕戰役起因於滿蒙邊界處,哈拉哈河一塊區域的歸屬,此役也是日軍企圖「北進」的預演。蘇軍是朱可夫親率的一個機械化集團軍,共十萬兵力。日軍以留守東北的23師團為核心,加上各種配屬部隊總兵力兩萬多。
  • 二戰時期的日本大佐到底有多威風,普通士兵終其一生也不可能
    對於二戰時期的普通日軍士兵來說,大佐已經是他們遙不可及的目標了。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軍銜晉升機制,只要你足夠努力,是有機會成為將軍和元帥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這點對於二戰時期的日本普通士兵來說,就是個非常遙遠的夢想了 ,因為他們有著和德國一樣的職業軍人體制。
  • 二戰時期日軍如何評價美軍作戰特點?最特殊的關鍵詞「固執」
    以下內容都是1942年日軍評價美軍的文字,而非本人杜撰,給美軍洗地的可以退散了。美軍的主要特徵就是其指揮的「固執」,要求下屬嚴格遵守命令,甚至是命令最細微的環節。這就導致前線的士兵、士官、軍官都沒有靈活應變的能力,他們不能在戰場上獨立改變自己的行動策略,所以他們必須向高級指揮部申訴,並等待改變部署的許可。而高級指揮部的軍官們只是在辦公室內下達命令,常常不了解戰場上的真實情況。
  • 二戰期間的日軍部隊,什麼級別的軍官才能佩戴軍刀?
    在影視劇中這樣的鏡頭肯定不陌生:日本軍官指揮著士兵們衝鋒,而軍官們的手裡都有一把軍刀。在二戰期間,只有兩個國家的軍隊一直戴著軍刀,一個是波蘭,另一個就是日本。在很多人看來,只要是佩戴軍刀的人都是軍官,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那麼當時什麼級別的人才能佩戴軍刀呢?
  • 二戰名將系列之「勝利的象徵」朱可夫(三)
    10月7日,朱可夫奉命前往西方面軍司令部了解情況,10月8日深夜,他向史達林報告說,莫扎伊斯克是防禦的最薄弱環節,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一線部隊調過來,以防德軍從這裡突破。第二天,史達林決定將預備隊方面軍併入西方面軍,由朱可夫統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