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破舊的無人居住的土基房子,木頭都快爛了,在一群外來「村民」的打整下,化腐朽為神奇,搖身一變成為不同風格的民宿。3月30日,第四屆「春天在哪裡 昆明告訴你」主題活動第三站來到昆明西山區團結街道大墨雨村。
彝族老村老房重現生機
溪水繞村,土屋阡陌,蛙鳴犬吠……叢林深處有人家,一隅悠悠慢時光。大墨雨村緊鄰棋盤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林一側墨雨水庫靜臥村外,加上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儼然一個現代版「世外桃源」。
順著山路上去,看得見百年古樹下彝族村落的信仰中心——土祖廟,村民每到重要節日都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從山上看下去,這個老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兩三年前,這裡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那會村民賺到錢後,幾乎家家都蓋上了新房子,很多老房就廢棄在風裡雨裡無人照管,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彝族老村落漸成「空房村」,這些老房如何處置成了一個難題。
機緣巧合,2017年,在村裡一名90後彝族姑娘蘇智芝牽線搭橋下,已有經營民宿成功經驗的成都人劉洋從村民處租到了10個院子。然後,「墨雨暄」成了這裡第一個民宿。緊接著,以「星空」「大海」「禪修」等為主題的民宿漸成「網紅」,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新村民們」探尋到了這裡。
「為了想要的生活,就幹吧!」 新村民一念說,自己當時租了個牛圈,椽子朽得撐不住房子,只得用鋼架全部託起來,原來的大樹和草木原封不動保存下來。沒有水沒有電就自己接上,很多裝飾東西都是撿來的,終於變成了現在這個帶有明顯「混搭風」的民宿。「我想在這裡陪著我的孩子一起成長,帶他體驗自然,還原童年的回憶。他不一定會彈鋼琴,但會抓蝌蚪、養青蛙,這才是我們內心做真實的想法。」
人與自然的循環結合
從山路上下來,我們看到了一個開闊的棚子,新村民楊陽告訴大家,這裡將會建成一個開放的教育項目,讓所有新老村民和孩子們參與學習。每一個人都會是老師,也都是學生,還會請村民們進行彝族語言教學。
當天,參與活動的市民和網紅達人在村裡看到了這樣一個小賣鋪,全天開放、無人看守、自主購物,它為村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寄售村民們的手作物品、二手物品售賣、快遞代收體現著墨雨村民們減少消費和循環利用的生活方式。
「我們就是想打造永久的可持續生活體驗中心,把人與自然的循環很好的結合起來。」楊陽說,新村民和老村民一道用兩年多的時間邀請了本地的工匠,把土房建築的技術一點點找回來。在保證原有架構的基礎上,提升基礎性,把不能回收的垃圾做成生態磚,讓遊客們從生活中體驗到村民的Good day。
消失的「以物易物」集市回來了
中午時分,陸陸續續村民們都出現在了村集上,這是由「新村民」和村民共同發起的村集,來到村集上,不僅是「逛吃」,更重要的是去體會和參與大墨雨村民的生活方式。這裡可嘗到村民喜愛的爆款美食:鄧婆婆自製牛肉辣醬、陳阿姨的武漢炸藕夾……
此外,「身懷絕技」的新村民們還販賣自製的皮包、木製工藝品等,除了購買,其他人還可帶上家裡的舊物到村集上的「社區倉庫」進行物物交換。大墨雨村集是一個鼓勵「以物易物」的集市,也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在這個集市上,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用錢才可以買到。
比如你喜歡集市上的手作皮包,可以用一個故事或者一首歌來交換,只要雙方願意就好;如果你喜歡集市上的漂亮繡品,你也可以用一個生活小妙方來換得,甚至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讓老闆同意。
大家各取所需,在這裡體會悠悠慢時光。所有交換的前提僅在於你需遵守環保理念,不使用和提供一次性包裝袋、飯盒、筷子,願意配合宣傳員做好村集的垃圾分類。
探索建立一個關愛自然、分享和協作的社區
在當天的村集上,大墨雨本地村民們帶來了自家地裡種植的生態蔬菜、精心飼養的魚和豬肉,以及手工製作的泡菜小食、彝族繡品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村民們」帶來了日式咖喱、烘焙麵包、手工藝品等。
清風徐徐,小酌一杯清茶,輕嘗一口咖啡……在百年老房裡聽上一場民謠音樂會,其中美妙已不必多言。30日下午,在「墨雨暄」打造的百年老房裡,市民和網紅達人們感受到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由李吉他(知名音樂人李宗盛品牌)團隊與本土音樂人共同呈現,以民謠為紐帶,將大墨雨的故事盡情展現。
記者還了解到,自2015年以來,村裡陸續搬入了60餘戶新村民,有幼兒園老師、公益人士、建築師、藝術家……他們和本地的老村民居住在一起,一點一滴讓朽爛的老房脫胎換骨。
「村民們決定把每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定為大墨雨集市日,集市不僅是逛吃、交換,更重要的是去體會和參與大墨雨的生活方式,和村民們一起探索,建立一個關愛自然、分享和協作的社區。」楊陽說。
雲南網記者 趙崗 實習生 鄒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