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深圳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正式投入運營,讓龍崗正式邁入「地鐵時代」。次年6月,3號線向南延伸至福田區益田站,與深圳的地鐵線網實現了「握手」。
在當時,地鐵3號線還有另一個官方姓名:地鐵龍崗線。
毫不誇張地講,對龍崗居民而言,地鐵3號線就是「生命通勤線」。
一條地鐵線,讓曾經遙不可及的龍崗中心城變得不再遙遠,也讓龍崗成為了不少關內上班族安家落戶的選擇。
從南到北貫穿深圳東部,在龍崗區內途經布吉、圓山、橫崗、龍城、龍崗五個重要街道,41.7公裡,30個車站,9換乘站,平均三分鐘一班的間歇。
每天,3號線都兢兢業業地把乘客由龍崗區內送往深圳市的各個角落。
深圳東站、福田站等交通樞紐,或大芬油畫村、購物公園、老街等拍照打卡點,或是布吉、南聯等集中生活區……
同時,它也源源不斷地接收著從其他線路上轉移過來的客流,把乘客運輸至龍崗。
根據深圳地鐵運營提供的相關數據,從2019年8月開始,每天平均有超過100萬人從地鐵3號線各站的閘機通過。
按照國家住建部所頒布的城市規模分類,在每天運營的18小時內,接近一個大型城市規模的人口相互壓縮著,通過地鐵3號線,往返於家和工作單位之間。
一條地鐵改變一座城。3號線的誕生,更多的得益於龍崗是第26屆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地。
時代滾滾向前,於一座城區、於五百萬龍崗市民、於沿線產業、於未來,三號線的價值和意義是多元的。
3號線的誕生,和大運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2007年1月18日,深圳獲得了第26屆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權。有著「小奧運」之稱的大運會為深圳的再度騰飛贏得了絕佳的戰略機遇。
政府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深圳在籌辦大運會期間,累計投入1800億元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作為大運會主場館所在地的龍崗,無疑是此次基建浪潮中的「最大贏家」。
地鐵3號線,便是大運會留下的「寶貴遺產」。在當年,由於關內各區沒有合適的場地,有著充足空間、成本低廉的龍崗便成了舉辦賽事的首選。然而,到市中心30公裡的距離,在當時看來顯得有些「遙不可及。」
修一條到大運場館的軌道交通就成了最佳方案。得益於大運會,3號線或許是深圳開工「最爽快」的一條線:2007年4月,在深圳獲得大運會舉辦權的三個月後,地鐵3號線龍崗段正式開工。
3號線或許還是深圳建設效率最高的地鐵線:2010年12月,施工僅3年半,3號線一期正式開通。次年6月,趕在大運會開幕前兩月,地鐵3號線正式併入深圳全市軌道交通網絡。
「坐3號線去看大運會!」剛開通時的3號線,是名副其實的「大運之線」,在當時,無數深圳人乘坐3號線列車前往大運場館,觀看體育賽事。
地鐵客流統計也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時刻:在2011年8月12日至8月23日,地鐵3號線日均客流始終保持在50萬左右的水平,在大運會閉幕後,客流便回落至35萬左右。
時至今日,儘管3號線早已卸下了承擔大運觀賽客流運輸的光榮使命,但你仍然能在3號線上看到當年的「大運印記」:有一座車站直接被命名為「大運」,大運主題列車現如今仍在3號線的軌道上奔馳.....
每天清晨6點半,第一班3號線列車從雙龍站出發,經過充滿市井味的南聯夜市,經過這時候還沒開始熱鬧起來的龍崗中心城。
時間來到7點半、8點,地鐵上的人才開始迅速多起來,沒有上班族會願意犧牲自己本來就少的休息時間,來換取一段舒適程度更高一些的地鐵之旅。
「每天早上7點半出門,排隊大約5分鐘擠進車廂,坐大概一個小時分鐘就能到福田CBD,再步行10分鐘到公司,剛好趕在單位打卡最晚時間前到。」家住南聯站附近的小劉告訴記者,有了3號線,讓他每個工作日的出門時間都很固定。
這群擁有始發優勢的龍崗人是有遠見的,只要腿腳麻利點就絕對不會上不去車,練過田徑的很有可能還能一路有座。
目光遠矚也造就了一大撥龍崗人的「吃苦耐勞」,坐地鐵時間久一點不怕,關鍵的容易擠上車,最關鍵的是居住成本比關內便宜太多。
「在六約站前,3號線的擁擠度還能接受,從丹竹頭站開始,客流變得愈發洶湧,很多乘客往往得等上好幾趟才能擠上車。」每天都要乘坐3號線的小劉,對於地鐵的客流變化,已經總結出了規律。
現如今,對於很多龍崗人來說,3號線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命通勤線」。衡量一個地段是不是便利,離城市中心的距離是次要,有沒有地鐵成了最主要的因素。
現在,龍崗人也漸漸習慣用「地鐵分鐘裡程」來替代「公裡裡程」。「去老街地鐵大概三刻鐘,去福田上班不超過一個鍾。」地鐵的準點準時讓上班族遠離了堵車的煩惱,能用時間更加精準地去衡量遠近,自如把握生活節奏。在地鐵開通的10年間,龍崗人真切感受到,龍崗離市區更近了。
在這10年間,地鐵3號線不僅拉近了龍崗與市中心區的距離,緩解交通壓力,還把地鐵沿線的鎮街帶進了地鐵時代。
深圳永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行政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許多人在擇業的時候,考慮的不僅僅是薪酬,還有企業的位置,一些地處偏僻的企業對求職者的吸引力明顯低於交通便利的企業。「90後」小李來自千裡之外的江浙,畢業後之所以來到龍崗中心城工作,除了看重這裡良好的產業基礎,還有對「地鐵寫字樓」的青睞。
沿著城市建地鐵的同時,龍崗也沿著地鐵建城市。
從起點站益田出發,駛過水貝站,3號線便進入了高架段。這時,作為乘客,你便能用肉眼感知到3號線對於沿線城市面貌的深刻改變。
福安購物中心、佳兆業龍崗大道1號、新世界廣場.、星河cocopark...沿著3號線龍崗段,平均每兩公裡,就有一家商業綜合體。每逢周末節假日,這些商業綜合體便從地鐵源源不斷地收穫滾滾客流,特別是更追求出行效率的年輕人,這些商業綜合體也直接成了地鐵開通的直接受益者。
從地鐵出入口的便利店,到荷坳站旁的中小型商業街區,再到與丹竹頭站無縫對接的大型商業綜合體,3號線生動地展示了地鐵線作為城市人流線、經濟黃金線的價值所在。
「地鐵一響,黃金萬兩。」除了對龍崗商圈發展的拉動效應,對於龍崗而言,3號線對於這裡的城市化進程功不可沒。
建設軌道交通就是建設城市。地鐵3號線沿龍崗大道鋪設,串聯起了南聯、龍崗中心城、大運、橫崗等城市功能區、人口集聚區,在有效緩解市區道路交通擁堵問題的同時,使原本空間隔離的組團區塊有效連結,城市核心區塊功能輻射優勢得到了極大釋放。
地鐵物業也成市民的置業首選。當列車駛過六約站,沿線兩旁的住宅樓開始變得密集起來,可望向遠處,依舊能見到城中村和老舊的工業廠房。列車再向龍崗中心城方向開去,高層建築變得愈發密集,不少都是近些年建設的新樓盤。
「買了龍崗的『地鐵房』,交通便利,價格比市區便宜了近一半,感覺性價比很高。」近期安家在龍崗的小羅告訴記者。
3號線為龍崗帶來的發展收益是不可估量的,龍崗也正依託地鐵逐步成為深圳投資興業的「熱土」。
在過去,坊間流傳著「寧要關內一張床,不要龍崗一套房」的說法,可見房價之懸殊。
時過境遷,因為地鐵三號線的開通,漸漸把龍崗中心城和深圳市區連成一體。
「軌道交通是呈放射狀發展的,很多年前深圳就提出發展『東部新城』,可似乎一直都在『藍圖』上。但地鐵3號線開通後,仿佛是一夜之間,深圳人看到了崛起的東部新城。地鐵的作用就是這樣,它從中心城區向外輻射,帶動城市人口向周邊移動擴散。」龍崗某相關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從布吉站一路向北,到達雙龍站,中間經過的,都是家。
這些站的名字都很好聽,大芬、布吉、永湖,再靠近龍崗中心城的地方,還有愛聯、吉祥。
但說得多好聽,體驗就有多可怕。就拿3號線和5號線的交匯點布吉站來說,在那兒乘坐地鐵的人真得每天打起十二分精神。
兩條線路在這裡完成一次換血,如果稍不留神沒擠下車,下一站可能就是老街了。
許多人龍崗人都體驗過被淡藍色支配的恐懼。
確實,3號線太擠了。開通9年來,3號線的客流從開通初期的不到10萬,一路飛漲到2019年末的超過100萬,9年來,3號線它挑起了的龍崗與中心城區之間客流運輸的大梁,但也不得不承認,當年6節編組B型車輛的設計容量,已經讓3號線有些力不從心。
3號線也太慢了。在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大舉建設的今天,站站停的3號線,顯得有限效率不高。
於是,14號線誕生了,將於2022年底投入運營的它肩負著一個重要的任務—將客流從3號線分流出去:從大運到崗廈北,只需7站,不到半個小時,比現在足足節省了一半時間。你也可以叫它「3號線plus」:在龍崗境內和3號線的走向幾乎平行,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
同時,16號線也應運而生,它將在龍崗、坪山境內來個「深度遊」,促進東部境內部交通暢通。
未來的龍崗還不僅僅滿足於城市軌道交通的加密,還將有數條城際鐵路為龍崗「舒筋通脈」。
這其中,串聯起龍崗區和寶安機場的深大城際格外引人關注。
根據規劃,深大城際將從深圳機場的T4航站樓直接到惠州大亞灣,全程86公裡,主要經過石巖、龍華、坂田、龍崗、坪山等地,將加強坪山區、龍崗區等深圳東部片區與深圳機場的快速聯繫,並帶動周邊片區的城市更新。
這也意味著,從龍崗中心城大運新城片區到深圳機場半小時通勤接駁的問題將得到實質性解決。
儘管分屬不同鐵路制式、不同網絡,但在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城際鐵路將在龍崗實現無縫連結:在昔日的毫不起眼的大運地鐵站附近,數臺打樁機轟鳴,一副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2022年底,這裡將建成大運交通樞紐:地下3層、地上兩層,銜接既有地鐵3號線及在建的14號線、16號線和規劃中的深大城際線。
從曾經的地鐵3號線一枝獨秀到現在日漸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不斷擴大的龍崗軌道「朋友圈」使龍崗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強磁場,為深圳高水平打造東部中心建設打開了想像新空間。
再過幾年,3號線或許不再像如今那麼擁擠,但它依舊是龍崗和深圳東部軌道交通網絡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未來,多數龍崗人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生活場景:下班時分,當你乘坐地鐵14號線或者深大城際線由市中心區、寶安區回到大運樞紐,然後在大運樞紐換乘3號線回到位于吉祥站、南聯站、亦或是永湖站附近的家。
有了更加快捷、高效的軌交線路,或許大多數龍崗人不會在3號線上從頭坐到尾了。但無法改變的是,人來人往間,深圳地鐵運營圖上的淺藍色線條,埋藏著多少龍崗人的故事和記憶。
【記者】徐烜和 崔璨
【攝影】朱洪波
【作者】 徐烜和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