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敗仗,美國為何喜歡拍越南戰爭電影,卻極少拍朝戰?

2020-12-10 騰訊網

作者:阿喀琉斯

在美國的眾多戰爭電影中,描寫二戰和越戰期間的題材較多,但朝戰題材卻少之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並且這場戰爭在美國的知名度也非常低,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場戰爭無論是在美國歷史界還是電影界都是一塊真空區域呢?

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從電影的導演編輯、美國民眾和官方三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首先對好萊塢導演和編劇來說,美國的戰爭片劇本編寫在任何時期都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可循,但唯獨朝戰沒法套用

假如美國導演要拍戰爭電影,在選擇二戰時期的題材時,導演和編劇可以通過戰爭的正義性來凸顯美軍的英勇無畏。若是為了獲得勝利而付出巨大犧牲,則可以大誇一下美國為世界解放做出了重大犧牲等等,並且好萊塢就算對美軍吃了敗仗的越南戰爭,也可以往反戰和人性的光輝靠攏,順便賺取一番觀眾的眼淚。反正編劇怎麼說、怎麼寫,電影中的美國人都是偉岸的。

美國著名電影《阿甘正傳》,雖然不完全是越戰題材電影,但其中的越戰片段充分塑造了人物,推動了電影情節的發展

但這些固有的套路,在朝戰領域卻施展不開了。因為在這場戰爭中,美軍本身就是一個侵略者的角色,美國課本也如實承認「朝戰是兩場戰爭,前期美國為了幫助韓國抵禦進攻而參加戰爭,而後期為了統一半島直接越過三八線,導致紅色中國為了避免領土被侵犯,不得已參戰」。

所以,朝戰中的美國沒有絲毫正義性可講,而且這場戰爭美軍敗得很慘,整個朝戰中幾乎沒有一個全勝的戰役可讓導演和編劇來發揮。若你讓編劇去寫美國人很人道,可事實上美國為了贏得戰爭,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竟然放出了要投放核彈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要編寫一個反映美國「人道」的故事,當然讓編劇頭疼,所以這也讓好萊塢對朝戰題材的電影創作避之不及。

美國至今可以說得上名字的朝戰電影,只有1959年拍攝的《豬排山》,這部電影毛病很多,但對志願軍頑強的戰鬥力刻畫很真實

(二)對於美國普通人來說,朝戰的普及性太低,多數人並不了解這場戰爭

朝戰話題在美國的認知度一直很低,而好萊塢拍電影是要掙錢的,在美國電影市場,二戰和越戰題材電影顯然更受歡迎,所以製片方在題材上會選擇後者。

為什麼朝戰在美國人心中沒有存在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朝戰夾在二戰和越南戰爭之間,在二戰中美國屬於正義一方,而70年代的越戰則直接撬動了反戰,所以很好,一個很壞,朝戰夾在中間,不受關注也很正常。

比如朝戰結束後,回到美國的美軍士兵並沒有受到像二戰時期那樣的熱烈歡迎,美國人對他們無動於衷。對他們而言,如何賺錢以及購買新的房子和車子才是最重要的事,至於這場仗打得怎麼樣,為什麼而打,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呢?

另一個原因是宣傳。朝戰期間,通信傳播技術低,收音機上只有每晚15分鐘的通訊簡報可供人們了解戰爭,所以大多數美國人只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場戰爭在打,而對於戰爭的詳細情況,美國大眾知之甚少。

到了70年代的越戰時期,黑白電視機的普及,以及通訊手段的大幅度提高,讓越南戰爭的慘烈景象直接搬上美國普通民眾的電視屏幕上,加上70年代的反戰,使越戰印象深刻的印在美國人的記憶中。

越南戰爭期間的著名照片,這些照片被媒體發布後,影響極大反響

(三)對於美國官方來說,朝戰一直是儘量不提的一場戰爭,巴不得淡化

朝戰可以說是美國一戰、二戰輝煌勝利之後遭遇的巨大慘敗,美軍在仁川登陸後,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美軍一敗再敗,被我軍迅速推回了三八線。朝戰中,美國有3.3萬人陣亡,10.5萬人受傷,巨大的傷亡換來的,只是被迫和談,這和美國在二戰橫掃歐洲的威武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二戰勝利後,美國因為龐大的體量和戰勝國主導國的身份,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所以,朝戰對美國官方來講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故而有意無意地淡化這場戰爭,極少主動公開宣傳戰爭細節。即使有報導,也是為自己的失敗而開脫。

比如近幾年流傳的「人海戰術」,本是美軍官方戰史描寫志願軍「三三制」戰術的中性詞,可到了美媒眼中,卻成了「志願軍靠人數打敗美軍」,以這樣的謬論來為自己的失敗挽回一點顏面。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無視志願軍高超的步兵戰術,擺出這樣的密集隊形,完全是一種無知

因而,朝戰的獨特性讓導演和編劇無法從中找到題材編寫,加之美國官方有意淡化這場戰爭,大部分民眾對這場戰爭並不太知曉,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朝戰在美國電影市場不受歡迎。美國的導演不想拍,也沒法拍,誰願意把那塊遮羞布扯下來呢?

相關焦點

  •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為何不全部使用空襲,還大量使用地面部隊?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為何不全部使用空襲,還大量使用地面部隊?世界研究敗戰最好的國家當屬美國,從有關材料記載,在美國西點軍校中,一直還擺放著韓戰上甘嶺戰役的沙盤,當然美軍也對越南戰爭失敗進行研究。很多人不明白,這麼多年過去了,美國在很多戰爭取得勝利,不總結勝利經驗,為何美國卻研究這些敗仗?其實就是美軍特點。特別越南戰爭中,初戰時,美國認為不難,但卻打了的二十年,最終美國無奈撤軍。從當時情況來看,美國擁有強大武力,堪稱世界第一,卻依然戰敗了。
  • 美國人這樣拍戰爭,越南人看了想打人
    很明顯,本片的主角就是這些貝雷帽的主人,美國軍人。而本片的大環境聚焦的依舊是現代戰爭中最近的戰爭,越南戰爭。 這是一部1968年的電影,為什麼要說這個時間線,那就是為了提醒人們,這個電影誕生的大背景環境,1968年的時候,越南戰爭還沒有結束,然而這個時期正是美國反戰主義以及自由思潮運動的高峰時期。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有這種蠢蠢欲動的思潮。
  • 拍一部戰爭電影,究竟有多難?
    這種手法其實最早見於歷史文學創作領域,比如美國歷史學家史蒂芬·安布羅斯。他的著作,成為《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的基礎,這兩部作品也是最典型的「小人物大戰爭」故事。 《決戰中途島》部分採取了這種敘事方法,同時也著力刻畫了多位高層將領和戰爭英雄,並設法將一些歷史「名場面」嵌入電影之中。
  • 越南戰爭美國都參戰了,英法為何袖手旁觀?其實原因沒那麼簡單
    越南戰爭美國都參戰了,英法為何袖手旁觀?其實原因沒那麼簡單越南戰爭也被稱之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人將其稱之為越南抗美戰爭,這場戰爭從1955年開始一直打到1975年,在此期間北越軍隊在蘇聯、中國的援助下擊敗了在美國、韓國支持下的南越軍隊。
  • 越南戰爭,美國為何不用核武器?
    眾所周知,美國是靠戰爭發的家。戰爭能讓一個鼎盛的國家慢慢走向滅亡,也能讓一個不大不小的國家逐漸變為一個強國。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再到之後的一系列戰爭,美國從一個殖民地變成了超級大國。美軍打了很多次仗,輸的時候比較少,因此美軍自以為是全世界對厲害的部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 同樣是關於二戰的電影,憑什麼戰鬥民族能拍好,我們只能拍出神劇
    既然是戰鬥民族,自然少不了戰爭電影。近幾年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數量空前之多,尤其是關於二戰的電影,不僅數量多,質量還普遍不差。《潘菲洛夫28勇士》,《女狙擊手》,《士兵》,不僅角度多樣,而且歷史還原度還極高。
  • 越南戰爭究竟誰是輸家?為何說美國輸了戰爭贏了戰略?
    所以法國以突襲的形式攻入越南本土。同樣經歷了八年的抗戰,越南最終擊敗法國侵略,重新實現和平。當然,這一和平也並非是由越南獨自抗擊侵略者而獲得的,事實上還是美蘇英法中國家在1954年召開相關會議籤訂日內瓦協定。也就在這時南越南組織自己的武裝和政府與當時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抗衡,而且柬埔寨寮國也先後成立共產黨組織和武裝。當即引起了美國總統,艾森豪的警惕,害怕會成為多米諾骨牌一發不可收拾。
  • 同樣是對越戰爭,為何中國結束戰爭時間比美國早
    同樣是對越戰爭,為何中國結束戰爭時間比美國早? 對於戰爭,似乎現在都是和平年代,一說起這個詞語顯得有點生疏。但是回想一下,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 韓戰只打了3年,而越南戰爭美國為何敢打10年?
    如果不是美國國內民眾強烈反對越南戰爭,士兵產生極大的厭戰情緒,越南戰爭恐怕還將要一直打下去。越南戰爭一般分為廣義的越南戰爭與狹義的越南戰爭。1961年,美國更是直接派遣特種部隊進入越南作戰,美國在越南的特種戰也正式爆發。此後,美國就不斷派遣軍艦、飛機支持南越軍隊對北越的前線作戰。以此為開端,1965年,美國總統詹森批准「滾雷行動」,美國公然徹底撕掉麵皮,光膀子擼袖子正式進軍越南,親自作戰,越南戰爭也正式爆發。
  • 中南烽火,十部法國視角下的越南抗法戰爭電影
    二戰結束後,法國殖民者捲土重來,在越南扶持了原越南王室保大政權,企圖重佔越南半島。以胡志明為首的越盟也針鋒相對地全部越南獨立,並與法國軍隊及其偽軍進行了一場長達九年的獨立戰爭,最終在中蘇兩國的援助下,北越人民軍取得奠邊府大捷,迫使法國人在日內瓦合約上簽了字,使越南北方獲得了正式獨立。
  • 中國抗美援朝一戰把美國人打到連電影都不敢拍,這是真的嗎?
    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美國導演自然不肯放過戰史重現。說起美國戰爭大片,相信軍事迷們都看過不少。無論是越南戰爭,還是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都有其相應題材的影視作品。
  • 二戰後美軍最大的敗仗,越南戰爭給美國人好好的上了一課
    越南戰爭是指和,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和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 ,之間的一場戰鬥戰爭。戰爭持續時間長達10年,美國直接參戰人數多達50以上、美國付出了巨大傷亡,最後美國還是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 越南戰爭,美軍為何寧可20年戰敗,也不使用原子彈?
    現在的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卻沒有強國的責任和擔當。美國不僅沒有做到維護世界的和平和安定,反而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的在全世界挑起戰爭。美國現在的強大,靠的就是鮮血淋漓的戰爭手段。在世界歷史步入近代史以來,美國就一直以一副欺壓別國的列強形象活躍在世界上。
  • 越南戰爭中,美軍在叢林中舉步維艱,當時為何不放火燒山?
    美軍十分強大,但是他們也曾經在亞洲吃過一場敗仗,這就是著名的越南戰爭。 作為二戰之後美軍參戰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的一場戰爭,美國先後投入了50多萬兵力,使用了當時最好的武器裝備,前後打了近二十年。然而直到最後,仍然沒有實現戰略勝利的目標。
  • 美國為何要打越南?越南戰爭是怎麼發生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同盟國之前的約定,越南北部屬於「中國戰區」範圍,蔣介石指派滇軍盧漢所部和中央軍一部前往越南受降,剛剛復國的法國迫切想奪回曾經的勢力範圍,居然派兵硬搶,結果與國民黨軍隊爆發了「海防之戰」,法國人被打的很是狼狽。
  • 太原80後小夥在美國拍電影
    太原小夥李昖,今年只有29歲,已在美國拍了近4年電影,完成6部影片,擁有了自己的拍攝團隊,作品逐漸受到美國觀眾的關注。9月10日,記者趁著他短暫回國之際,採訪了這位正在美國創業的80後電影人。 赴海外求學 初見李昖,短髮、戴著眼鏡,一位充滿朝氣的小夥兒。2012年,他從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本科畢業後,毅然決定前往美國攻讀電影。
  • 越南戰爭中,美軍因為叢林密布舉步維艱,當時為何不放火燒山
    美軍十分強大,但是他們也曾經在亞洲吃過一場敗仗,這就是著名的越南戰爭。作為二戰之後美軍參戰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的一場戰爭,美國先後投入了50多萬兵力,使用了當時最好的武器裝備,前後打了近二十年。然而直到最後,仍然沒有實現戰略勝利的目標。
  • 被中國抵制的這個國家,18年前拍的戰爭電影,至今國內罕見超越
    【軍武次位面】作者:高偉川對於承平日久的我們來說,最好的戰爭,最好是只存在電影裡。可惜的是,往往只有剛經歷過殘酷戰爭或者常年遊走在戰爭邊緣的國家,才會孕育好的戰爭電影——畢竟,只有親身體會過那種死神鐮刀划過頭皮並帶下幾縷血肉的人,才會以敬重的心去描繪真實的血火和人性。▲3月17日的新聞圖片和劇照:一個是現實,一個是電影,誰更殘酷?誰更真實?
  • 《巴頓將軍》,一部針對當時越南戰爭背景的戰爭電影,人性的光點
    《巴頓將軍》,拍攝於1970年,原本是一部針對當時越南戰爭背景的戰爭宣傳電影。這部電影根據拉迪斯拉夫·法拉戈的傳記《巴頓:苦難與勝利》和布拉德利將軍的自傳《一個士兵的故事》改編,截取了巴頓將軍在1943年至1945年間的事跡。
  • 韓戰美國保住了韓國,為何保不住越南?錢財招架不住
    韓戰美國保住了韓國,為何保不住越南?錢財招架不住從古到今一直戰爭不斷,古代有句話叫做「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古到今有很多戰爭,讓人們記憶猶新,美國這個國家不管是一戰、二戰還是現在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歷史上有兩場關於美國的戰爭非常著名,一個是韓戰,一個是越南戰爭,兩個戰爭的結果完全不同,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成功的保住了韓國,但是在越南戰爭中美國卻沒有保護住越南,形成了兩個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