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接過兩項沉甸甸的榮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9月17日,李蘭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在這場抗疫大戰中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每一個人。」
時間再一次回到那些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1月17日,身為傳染病專家的李蘭娟向國家衛健委主動請纓:「希望赴武漢研判疫情!」
對這位經歷過多次公共衛生事件的「老將」而言,前線永遠是最吸引人的「戰場」。僅僅一天之後,李蘭娟第一次緊急奔赴武漢。在前方,臨危受命的她與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共同研判疫情形勢,為中央提出決策參考,迅速提出了「存在人傳人」「儘快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武漢應該做到不進不出」等關鍵性建議。
彼時的浙江,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打響」了。首赴武漢歸來後不久的李蘭娟,沒有顧上休息,便立即趕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指導醫務人員應用「四抗二平衡」治療方案和人工肝支持系統,全力以赴搶救重症危重症患者。
當聽到武漢的確診病例越來越多時,「身經百戰」的李蘭娟又一次申請帶隊支援前線。2月1日,我省高級別專家組(共10人)帶著30多箱醫療物資連夜奔赴武漢,專家組第一時間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支援。
武漢,依然在危難之中堅守。這支隊伍不遠千裡,為當地帶去了人工肝、微生態、幹細胞和「四抗二平衡」等浙江經驗。在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的日子裡,73歲的李蘭娟穿著防護服,不知疲倦地一次次進入隔離病房。
有人問李蘭娟,為什麼再來武漢?她的回答和出徵時的宣言一樣:「國家有需要,我隨時出發。」
經過兩個多月的堅守,李蘭娟接管的ICU病死率顯著下降,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團隊,她以身作則,在武漢期間開課培訓、門診帶教,將傳染病診治的經驗傳授給當地醫療隊和醫療機構。3月31日,當圓滿完成武漢支援任務準備返程時,李蘭娟感慨萬千:「抗擊疫情的醫療隊員,個個都是英雄!」
回想戰「疫」時光,李蘭娟依然牽掛著那些與她風雨同舟的患者。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向她鞠躬:「您把我們患者當成親人,使我戰勝病魔,獲得重生。」一位無比敬重她的患者向她道別:「謝謝你,李院士!」…… 「對醫務工作者而言,病人康復出院時說聲謝謝,是最美好的時候。」李蘭娟這樣說。
跨越冬與春,經歷死與生。當武漢迎來春暖花開,李蘭娟的抗疫工作仍在繼續。5月30日,李蘭娟又一次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的身份來到武漢,科學分析千萬人核酸檢測數據、對有序復工復產復學進行指導。
榮譽的背後,是拼搏與奮鬥,更是責任與擔當。李蘭娟先後參加了國家新冠科研的頂層設計,帶領團隊在病原學、發病機制、救治技術、診斷試劑、疫苗等方面進行系列科研攻關;她及時總結髮布《新冠肺炎診療浙江經驗》和《人工肝治療新冠專家共識》;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她及時連線國外,分享中國經驗。
當疫情趨於緩和,另一條克難攻堅的賽道才剛剛開啟。9月14日,李蘭娟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的科研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率先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抗疫精神永不褪色!作為一名醫學科研工作者,從基礎醫學到臨床應用取得新的突破,是最美好的時候。相信未來醫學和科技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也能守護人民群眾健康。」李蘭娟說。
【來源:浙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