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王」與圖紋並用的巴蜀印章。
戰國巴蜀圓形「心」紋青銅印章。
戰國巴蜀圓形獸鈕「王」字紋青銅印章。
滎經縣博物館LOGO。
戰國巴蜀圓形「月牙」紋青銅印章。
犍為出土「王」字與圖紋印章。
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
戰國巴蜀長方形獸鈕「王」字青銅印章。
戰國巴蜀「王」字紋青銅印章。
三星堆青銅器立人。
符號印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其中,巴蜀符號印章最為詭秘,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無人破解。
這類印章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印面所鑄的主要是虎紋、手心紋、花蒂紋、捲雲、水波和動植物等,而不是漢字(少數有混用),與中原璽印有很大不同。
從1954年在四川昭化寶輪院出土巴蜀符號印章至今,在四川境內有20多處出土這類戰國時期的奇特印章共計100餘枚,地點遍及四川東西南北中。而在四川滎經縣就出土了80多枚,最為集中和豐富,因此滎經縣成為破解巴蜀符號印章的突破口和主戰場。
巴蜀符號印章是指印面有巴蜀地區特有的圖語符號的印章,其分布以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為核心區域。戰國早期發現雖少,但已較為成熟,戰國晚期形制多樣化、複雜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倫等在「考古視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蜀印章與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隨葬品數量的多寡及種類、性別等無關,不是墓主身份等級、財富的標誌,而可能是表示其所有者從事某種職業或具有某種技能。在各地出土巴蜀印章的墓中,多見銅飾件,其在未出土印章的墓中甚為少見,應與印章有關。高大倫等學者的觀點,很有啟發性。
為破解巴蜀符號印章,我們用「還原法」(回到戰國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進行)和「結合法」(把兵器與印章、符號與漢字結合研究),實際上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
我們發現,巴蜀符號是一種「過渡圖字」,既不是純粹的圖形,也不是純粹的文字,正處於從圖到字的轉化過程中,相當於六七個月的胎兒,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外域文化的混合產物,絕不是一種文字,因此印面圖形類似「日語」,好像認識但又不知其意,既有漢字,又有外來語、「平假名」、「片假名」。世界上只有日語是混雜文字。從這點似乎可以推測,「日語特徵」發源於四川特別是滎經的圖語符號。
「巴蜀符號印章」表示所有者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具有某種技能,相當於今天的「駕駛證」「會計證」「工程師證」或者「工作證」等證件,有「王」字的印章由官方頒發,沒有「王」字印章屬於私人篆刻,類似閒章和肖形璽。
原因在於研究方法有錯誤。一是從單一文字角度研究。過去幾十年對巴蜀符號印章的研究,主要討論其外觀、形制,或研究圖語符號的組合,或討論圖語符號是不是文字、如何釋讀,或從璽印的角度討論其性質、功用、源流等問題。總是從一個方面去研究符號的一般文字意義,沒有進行全面綜合性研究,實際上這些印章是極端個性化的,每一個都不一樣,圖形具有特殊性、沒有普遍意義,其功用就是私人印章、閒章,類似現在畫家、書法家的個人閒章。
二是用今天的高科技「網際網路」思維去看待古人、美化古人。古代生產力極端落後,沒有今天的手機和計算機,沒有太空飛行器和高速路。只要回到當時的生產狀況,我們就知道,三星堆青銅器立人的手勢可能是划船(魚鳧氏)、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可能是「爐火烤鳥」(中間是爐火、周圍是四隻鳥),三星堆人物面部造型可能都是巫師面具等,這種解釋當然會讓許多人失望甚至生氣,但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可以有不同的猜想。
三是人類都是從沒有文字到有文字,次序是從圖形~符號~文字。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根據北京大學孫華教授對古蜀五個朝代的時間劃分,我們認為,距今4619年至4019年前為寶墩文化(主要是蠶叢,夏早),距今4019年至3819年前為魚鳧文化(可能是柏灌、魚鳧,夏晚),距今3819年至3219年前為三星堆文化(主要是魚鳧,商代),距今3219年至2919年前為十二橋文化、金沙文化(可能是魚鳧、杜宇,商晚、西周),距今2919年至2519年前為新一村文化(可能是杜宇、開明,東周),距今2519年至2119年前為青羊宮文化(開明晚期,巴蜀文化晚期),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朝代各數百年。金沙古城在距今3219年至2669年之間,主要在杜宇時代。在杜宇與開明之間發生了巨大洪災,洪災之後瘟疫滅了杜宇時代的金沙古城。
巴蜀什麼時候有文字?大禹夏朝(4089年前)寶墩、魚鳧文化時期有圖形,商朝(3618年前)三星堆文化時期有符號,周朝(3064年前)金沙文化時期符號向文字轉變,但巴蜀符號沒有來得及演化成表意文字,金沙古城就被洪水和瘟疫所摧毀,就被中原文化、楚文化同化,所以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字體系。
巴蜀符號是模仿自然現象(動植物、雲水、山谷等形態)雕刻成的圖紋,處於象形字前期,不是真正的文字(如殷商甲骨文)。因為在向表意文字進化中遇到了災害和外來文化侵入,於是「夭折」,死於腹中而「流產」,這是西漢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說古蜀「不曉文字」的真相。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系統,無法書面傳遞和儲存重要信息,公元前316年(開明時期)古蜀被秦國所滅。青川戰國木牘(公元前309年,隸書)、達州渠縣城遺址15枚竹木簡牘,都說明秦以前巴蜀已經在使用中原漢字。古巴蜀沒有自己的文字,而要用今天的漢字去解讀,當然不會成功。
印章是私有制出現以後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大分裂時代,大小國家有140多個(諸侯國),較大的有7個(七雄),百家爭鳴,漢字雖還未統一,但各國的文字已經相對系統、成熟,加之青銅器的製作工藝也已達到較高水平,印章得到蓬勃發展,各類印章開始大量出現,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雄,戰事頻繁,有大量的文件情報傳遞,因此各地官員及權力機關需要獨特的封緘形式來保證文件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這一類印璽用來鈐在往來簡牘的封泥上,材質多數為青銅,也有許多玉質印。
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印章,其質地、形狀、鈕式乃至用字多寡、璽文排列等均無固定的模式。璽文為戰國古文,用陰陽兩法鐫刻,結構多緊密,筆劃圓轉多姿,印面布局錯落有致,和諧自然。
今天能夠確證的先秦古印多屬戰國時期,遺存古璽約有6000餘方,分官璽、私璽兩大類。官璽僅約300方,絕大部分是私璽。戰國璽印是官吏佩帶和使用的印章,那時已有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的制度,每官均有相應的官璽,以作為其身份等級及行使權力的憑證。遺存官璽有銅、玉、陶等質地,多數為銅質。戰國私人印章,今遺存的銅質居多。
銅私璽形制多種多樣,印體有方、長方、圓、橢圓、半圓及心形、月牙形、矩形等不規則形狀。紐有鼻、亭、蛇、鳥、獸、帶勾等式。私璽可分姓名璽、閒文璽、肖形璽3類。有的印面刻姓名,有的僅刻單姓或單名,璽文1~4字不等。姓名璽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僅雙姓就有近50種,不少姓氏早已失傳,甚至有的姓氏文獻中亦無記載。閒文璽或稱成語璽。遺存閒文璽有120餘種,重文者達七八百方,分為①修身類:敬身、敬事、中正、上下和等,此類文字多出儒家經典,反映了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深遠影響;②言志類:得志、偄事得志(知)、王孫之右等,這類璽文表現出作者的某種情趣或志向;③吉語類:善、吉、富、宜官、千秋、萬金、出內大吉等,這類璽文表現出作者對官祿、財富、福壽的嚮往和祈求。肖形璽就是印面多是單獨鐫刻圖紋,也有刻圖紋於璽文旁,作為璽文的裝飾。肖形璽的形制與文字璽無別。陰、陽紋並見,多模鑄,圖像多虎、鳳、鹿、獨角獸等吉祥動物。
在滎經縣出土的巴蜀符號印章就有「王」「敬事」「富」「萬歲」「可行」等漢字,這充分說明是戰國私印而不是官印,屬於修身和吉語類,因為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官印不可能隨葬。船棺是水運民族的習俗,四川是千河之省,因此四川盆地船棺最多。滎經縣曾經是青衣羌國和岷山王國所在地,有青衣江,滎河與經河,古代蠶叢、楚莊王后裔、安陽王在此勞作,所以出土「王」字印章最多。那些印章可能是水師、商號的標誌。有印章的墓主不一定是官員,可能是工匠技師,但有船棺又有印章的墓主肯定是官員,主要是大商人、皇親國戚。
印章圖片來源:滎經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