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重大考試,比如中高考、考研,考生們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在筆者看來,每逢重大考試考生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一個地方出現的考題。現今如此,古代亦如此。在古代,考試也逐漸發展起來的,隋唐之前是舉孝廉。
舉孝廉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統治者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弊端也非常明顯,舉薦者往往是達官貴族子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科舉制應運而生,這項偉大的發明為普通人提供了上升的渠道。
但是,作弊一詞也應運而生。作為封建統治者,他們也深知作弊的不公平性,由此出臺了一個個防止作弊的方法,有的甚至沿用至今,比如糊名法等。縱使嚴防作弊,可還是有官員在重利引誘下,依然鋌而走險。
在科舉制的一千多年歷史裡,監考官洩題的現象層出不窮。在所有的洩題案件中,清雍正年間的「俞鴻圖案」。雍正十年,俞鴻圖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升侍讀,出任河南學政。雍正痛恨貪官汙吏,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貪官汙吏中,第一個跳出來的「程咬金」竟然是俞鴻圖這個芝麻小官。
擔任監考官時,俞鴻圖告誡僕人在考試院外值班,以阻止考題洩漏。然而,僕人希望獲得考生的賄賂,於是與俞鴻圖的小妾串通,結果造成考題洩漏。按理,俞鴻圖是在不知情的情況「貪汙」的,但雍正可不管。
雍正十一年,河南巡撫王士俊實名彈劾俞鴻圖,舉報其納賄營私。雍正震怒,立即著人嚴查,俞鴻圖僕人和小妾承認了為考生作弊、接受賄賂的事實。根據株連之罪,俞鴻圖自然無法脫身。
次年三月,雍正批准了對俞鴻圖的斬立決。為了殺一儆百,雍正決定以最殘忍的方式將俞鴻圖處死,執行腰斬。古代犯人被判決腰斬時,其親人一般會賄賂劊子手,這樣就能快死。
由於俞鴻圖是考試洩題罪名,親人擔心被牽連,無人願意幫他賄賂劊子手,結果劊子手給了他一個慢慢死去的機會。在斷氣的最後時刻,俞鴻圖用手指蘸半截身上的血在地面上連續寫了七個「慘」字。
據說,當雍正看了監斬官關於俞鴻圖被殺前後的奏摺後,可能也覺得過於殘忍,於是下詔廢除了腰斬。於是,一方面俞鴻圖曾為古代下場最慘的監考官,另一方面他也是古代最後一個被腰斬的人。
參考資料:《古代科舉制演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