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再度得到驗證:荷蘭遭遇暖秋

2021-01-20 搜狐網

  新華網布魯塞爾10月31日專電(記者 吳黎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再度在西歐得到驗證——荷蘭今年遭遇暖秋。

  荷蘭國家氣象臺10月31日發布消息說,繼今年9月成為荷蘭300年來最暖和的9月後,今年10月又成為荷蘭自1901年以來第二個最暖和的10月。

  荷蘭國家氣象臺說,今年10月荷蘭的平均氣溫達到13.6攝氏度。10月26日,荷蘭東南部阿爾森地區氣溫達到23.3攝氏度,創當地同期氣溫歷史最高紀錄。

  進入新世紀以來,荷蘭10月氣溫不斷創新高。2001年10月的平均氣溫達14.2攝氏度,被荷蘭媒體稱為20世紀以來「絕對的紀錄保持者」。去年10月的平均氣溫為13.3攝氏度,居20世紀以來同期氣溫第三位。

  今年9月荷蘭的平均氣溫比正常年份高4攝氏度,創荷蘭1705年開始記錄氣象情況以來的同期最高紀錄。在正常年份,荷蘭9月最多有2天氣溫超過25攝氏度,但今年9月荷蘭有8天氣溫超過25攝氏度。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的指示器
    而這種天然的條件,決定了冰湖能夠更明顯地反映出氣候變化的影響。冰湖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第三極地區冰湖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相對於面積較大的湖泊,冰湖對氣候變化響應更敏感,同時冰湖潰決會對下遊地區的人員與財產造成較大的危害。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中國氣象局局長: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
    全球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我們稱之為變暖,反之為變冷。科學觀測與研究表明,由於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和氣候系統的內部調整過程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的變化並不是直線式上升或下降,而是存在著多種時間尺度的波動。人們感知到的氣候變化,是氣候的趨勢性變化與年際、年代際波動共同影響的結果。全球氣候以變暖為總體特徵的變化趨勢,並不排除在個別區域和個別時段出現氣溫下降的情況。
  • 地球氣候「不平衡」?全球變暖趨勢成定局,體感溫度達40度!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顯示,全球變暖已經在開始對我們地球進行改變之中,在北極的部分島嶼地區,也達到了我們有史以來最熱的氣溫,根據數據測量,在朗伊爾城區域,高於常年6.0攝氏度,連續第90個月超過正常溫度,這是地球溫度最不平凡的一種表現。
  • 國家氣候中心答每經問:拉尼娜現象改不了整個氣候變暖趨勢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回應稱,2020年下半年特別是12月以來,受拉尼娜狀態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但整體來看,全球平均氣溫及中國平均氣溫依然處於歷史高位,體現了對全球變暖的響應。
  • 氣候變暖下的物候反應
    本期嘉賓: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陳正洪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以湖北省為例,氣候變暖的趨勢十分明顯。近50年來,湖北省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9℃左右。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世界地球日:每年氣溫屢破記錄,氣候變暖會帶來什麼危害?
    每個世界地球日,我們都不得不關注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全球變暖現狀。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全球每年氣溫屢破記錄,氣候變暖會帶來什麼危害?氣候的變化是否會對颱風產生影響?當年為了找到比較確切的證據,科學家們從觀測、理論和數值模擬上做了大量工作,最後才得出颱風的變化趨勢和海溫確實有著非常明顯的直接的關係。那就是:全球變暖後,海溫會升高,颱風強度會變強。
  • 地球氣候趨於極端化?知名科學雜誌:全球變暖推動強烈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這個有些拗口生澀的陌生名詞,作為一種異常天氣氣候事件近些年被大家廣泛了解和關注。儘管兩種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但科學家們認為,東部型對於大氣環流的重組比中部型更重要。儘管厄爾尼諾非常重要,但一直以來對於厄爾尼諾現象相關的海溫變化如何隨全球變暖而變化科學界一直未給出明確結果,近日,發表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厄爾尼諾與全球變暖之間存在一致性,強烈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的頻率和東部型厄爾尼諾的異變會顯著增加。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發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本文圖均為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 圖為滿足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
  • 氣象與生活#氣候變暖下的物候反應
    目前,由於全球變暖帶來的氣溫、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變化,對植物物候期已造成顯著影響。而且,隨著全球氣候的繼續變暖,植物的物候在湖北的表現還將進一步發生顯著的變化。 神農架巴山冷杉往更高處生長 神農架的巴山冷杉舉世聞名。
  • 美國遭遇極寒天氣,川普調侃想要全球變暖回來
    美國總統川普28日在推特上調侃美國多地出現的極寒天氣,稱想要「全球變暖」回來,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僅僅是一個地方短期內的天氣情況,不代表全球氣候大環境。從全球範圍看,全球變暖仍在繼續,且深深危害全球環境。
  •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中國冬季變短 夏季變長
    海底3000米也發生了氣候變暖跡象他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引起了季節的變化,對人類的穿衣起居也產生了影響。董文杰說,科學證據表明,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全球的溫室上升了0.74度。如果單純看這個數據,我們可能會說,上升一度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一度不是我們說的一天的變化,或者是一個地方的變化,而是整個地區平均起來的變化。這個變化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有些地方溫度在升,有些地方是在降。
  • 第三極冰湖變化:全球氣候變暖的指示器
    而這種天然的條件,決定了冰湖能夠更明顯地反映出氣候變化的影響。  冰湖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  第三極地區冰湖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相對於面積較大的湖泊,冰湖對氣候變化響應更敏感,同時冰湖潰決會對下遊地區的人員與財產造成較大的危害。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物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
    近100年來,尤其是在最近20多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出現了顯著上升,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問題。物候現象與氣候等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物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正在成為物候研究的一個新的熱點領域。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氣候變暖致24節氣氣候特徵變化 雨水氣候提前15天
    根據二十四節氣氣候特徵總結的農諺,千百年來對我國農業生產起著重要指導作用。然而在全球變暖和我國城鎮化背景下,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也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近年,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錢誠等人根據1960年至2008年我國549個氣象站的近地面氣溫觀測資料,用統計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國近50年來這種變化的具體情況。2015年,錢誠等人進一步量化了城鎮化對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的影響。
  • 全球變暖與二十四節氣
    但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人們發現桃花往往在驚蟄節氣到來前就紅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它細緻地反映了我國四季交替的氣候特徵,含有時令順序、物候變化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方面的標誌性意義。兩千多年來,它為我國的農業發展立下了大功,至今仍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但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節氣的一些指示效應似乎不準了。
  • 全球變暖 無季節性服裝將成未來趨勢
    然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似乎讓這一定律也不再可靠。2006年與2007年秋冬,全球時裝中心之一的美國紐約經歷兩個反常暖季,服裝業損失慘重。    為應對氣候變化,眾商家不得不各出奇招。    還有專家指出,現在的人們買了太多衣服,這樣一來造成了原材料浪費,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全球變暖。因此如果能夠控制買衣服的欲望,改變穿衣方式,重新打理衣櫃,就能為環保出一份力了。本著這一理念,很多崇尚環保的人士穿著更加樸素,且多為棉麻材質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