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這位「鞋兒破帽兒破」的老人是功臣

2020-12-13 北京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這一主題旨在提醒人們關注新形勢下氣候與水跟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以更切實有效的行動,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耄耋氣象人——曾慶存!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沒瞧出來!

一輩子,他把「國家需要」掛在嘴邊、放在心上。

今年初,著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站上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頒獎。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科學家想辦法把千變萬化的天氣變成一組方程式,輸進數據,計算機就能得出結果——現在通行的「數值天氣預報」由此而來。

這組方程式被稱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變量,極其複雜,對計算能力要求很高。計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氣變化速度?難題一時困住了世界氣象學界。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慶存從北京大學被選派到蘇聯留學。他的導師、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基別爾把這道難題拋給年僅25歲的曾慶存,作為他的博士論文。

苦讀冥思,反覆試驗,幾經失敗,曾慶存從分析大氣運動規律的本質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不同過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隱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並隨即被用於天氣預報業務。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核心技術的基礎。現今,數值預報越來越準確,3天預報準確度可達70%至80%,在我國華南地區,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曾慶存又在衛星大氣紅外遙感、跨季度氣候預測、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地球系統模式等領域都相繼形成了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成果,並得到了廣泛應用。

2016年,81歲的曾慶存榮獲全球氣象界最高榮譽——國際氣象組織獎。

這是曾慶存像。新華社發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供圖)

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曾慶存與氣象的緣分,並非一開始就註定。

1935年,曾慶存生於廣東省陽江市一個貧苦農家,全家老小力耕壟畝,也只勉強喝上「月照有影的稀粥」。窮困沒能阻止這個家庭對知識的渴求,曾慶存和哥哥打著赤腳,一邊勞作、一邊讀書。

1952年,曾慶存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新中國成立之初,無論是抗美援朝,還是國民經濟建設,我國都急需氣象科學人才。曾慶存二話不說,服從國家需要學習氣象學。

那個年代,一場晚霜就把河南四成的小麥凍死,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做好防範,肯定能減不少損失。」田地裡長大、經歷過飢餓的曾慶存深知氣象學的重要。

1961年,曾慶存在蘇聯科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後回國,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象徵著科學之巔;北邊在我國境內,昭示了一條「中國道路」。26歲的曾慶存立下誓言,從此矢志不渝。

1970年,國家決定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曾慶存又一次服從國家需要,離開原來的研究領域,被緊急調任作為衛星氣象總體組技術負責人。他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了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理論問題,並用一年時間寫出了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為監測暴雨、颱風等及相應災害提供了重要手段。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右)致力於數值天氣預報的物理學研究工作,取得多項世界注目的成果,對發展我國動力氣象學作出突出貢獻。(資料片)新華社記者楊武敏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曾慶存挑起中科院大氣所所長的大梁。當時,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短缺,雖然大氣科學在理論上不比國外差,但中國科學家缺少一個重要工具:高速計算機。「我們的計算機每秒百萬次,人家是億次,要追趕他們就好比毛驢追汽車。」曾慶存在大氣所的老同事回憶。

曾慶存就要追!一時沒有「汽車」,那就先換「自行車」,總得咬著牙自己往前趕。「哪怕當掉褲子也要買計算機!」曾慶存撂下話。

擔任所長的9年間,在曾慶存的帶領下,大氣所建設了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際知名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

天氣能預報,氣候也能嗎?預測未來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事關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曾慶存回答:能。2009年,曾慶存與其他科學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

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於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預計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曾慶存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辦公室裡工作(2012年11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供圖)

「黃牛風格,賽馬精神」

初識曾慶存的人,可能覺得他不苟言笑,深入了解了,就發現他才情橫溢、總能冒出些「金句」。

他做學問,也寫詩。「不追求華麗,平淡有意境。」有人評價,人如其詩。

他時常用一句話勉勵和要求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真理獻身,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平常像老黃牛一樣踏實科研、好好積累,當國家和人民用你的時候,就像賽馬一樣向前衝。」

曾慶存把自己當成一塊磚,國家哪裡有需要,他就去哪裡,研究就做到哪裡。1979年,他不顧身體傷病,躬在僅有幾平方米、擺上兩張床就站不下兩個人的蝸居裡,不分晝夜寫作,完成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

這部長達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將數學、力學和氣象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際同行評價:是「氣象學理論化極重要的篇章」和「構築氣象力學必不可少的學術基礎」。

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中),多多年來致力於大氣動力學基本理論,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和計算方法、衛星氣象學和大氣遙感測量理論研究工作,解決了一些國際上尚未解決的問題,受到中外專家的重視和好評。(資料片)新華社記者楊武敏攝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多年前,曾慶存就有一句「名言」: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同事評價他,腦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專心研究時餓著肚子都不怕,任誰也幹擾不了他。

學術認真、工作拼命,是學生們對他的一致印象。論文經過曾慶存的手,總會密密麻麻布滿他親筆修改的意見,甚至還有加頁;出差時,一回酒店,曾慶存就躲進房間寫稿子,同行的學生等他吃飯,餓到了晚上九、十點。

2017年春節,別人歡度假期,年過八旬的曾慶存窩在家裡埋頭推導大氣汙染優化控制理論。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撰寫了數十頁手稿,為中央要求環保執法禁止「一刀切」提供了理論基礎。

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做學問勇登高峰,生活上卻滿不在乎。同事趙思雄笑稱曾慶存總是「鞋兒破,帽兒破」。「夏天在中關村,如果見到一個戴破草帽的老頭,十有八九就是他。」趙思雄說。

回顧自己的科研成績,曾慶存一如既往謙遜:「我曾立志攀登科學的『珠峰』,但我並沒有到山頂,大概在海拔8600米的地方建了個營地,供後來者繼續攀登。」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一代往前走,科學哪有到頂的時候呢?」曾慶存說。

相關焦點

  • 《鞋兒破帽兒破》| 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鞋兒破 帽兒破 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 他笑我 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哎嘿 哎嘿 哎嘿無煩無惱無憂愁 世態炎涼皆看破………穿著破袈裟、搖著破蒲扇….2018年抖音app上,85歲的老戲骨遊本昌再次演繹「濟公」時,網友大呼「這版濟公是無人超越的經典」。
  • 音樂鬼才華晨宇自彈自唱,神仙改編《鞋兒破帽兒破》,致敬經典!
    而在最新一期的王牌中,靈魂歌手花花華晨宇以一首《鞋兒破,帽兒破》帶我們回到了童年時光!在年少時,一部經典的電視劇《濟公》帶給我們很多經典的回憶,雖然濟公穿著破爛,貌似瘋癲,酒肉穿腸過,但他懲惡揚善、劫富濟貧,被人們尊稱為「活佛濟公」!在電視劇中,濟公扮演者遊本昌一曲——鞋兒破,帽兒破成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經典歌曲。
  • 一個哼著「鞋兒破,帽兒破~」看似瘋癲的「濟公」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哼起「鞋兒破,帽兒破......」一個拿著破蒲扇,身著破袈裟,腳踩破草鞋的瘋瘋癲癲的濟公形象馬上浮現在眼前。影視劇中的濟公是一個劫貧濟富,樂於助人的善人,但又因為在新婚之夜出家,間接導致父母雙亡,妻子瘋了,最後自己也變得瘋癲起來。一個好角色的出現少不了演員的全身心投入,濟公的每一個動作都經過不斷的揣摩和研究。
  • 「鞋兒破,帽兒破」被稱為活佛的濟公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這首經典的歌謠想必引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吧。當年遊本昌老師的濟公可謂是風靡大江南北,紅遍萬家千戶。遊本昌老師飾演的濟公遊戲人間,救苦救難,被人尊稱為活佛。在感嘆濟公事跡的同時,也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此神通廣大的濟公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 一個哼著「鞋兒破,帽兒破~」看似瘋癲的「濟公」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哼起「鞋兒破,帽兒破......」一個拿著破蒲扇,身著破袈裟,腳踩破草鞋的瘋瘋癲癲的濟公形象馬上浮現在眼前。
  • 一個哼著「鞋兒破,帽兒破~」看似瘋癲的「濟公」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哼起「鞋兒破,帽兒破......」一個拿著破蒲扇,身著破袈裟,腳踩破草鞋的瘋瘋癲癲的濟公形象馬上浮現在眼前。影視劇中的濟公是一個劫貧濟富,樂於助人的善人,但又因為在新婚之夜出家,間接導致父母雙亡,妻子瘋了,最後自己也變得瘋癲起來。一個好角色的出現少不了演員的全身心投入,濟公的每一個動作都經過不斷的揣摩和研究。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濟公,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濟公,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聽江湖新聞,說江湖故事,探尋江湖的歷史,尋覓歷史的江湖,就來江湖不曉生。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傳奇人物,因為他們的故事特別的有意思。因此被改編成了很多神話故事和傳說。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沒瞧出來!
  • 這位最高科技獎得主被稱「天氣預報」之父 不靠電腦搞科研震驚前...
    看天氣預報已成為每天生活必須,卻很少有人知道,天氣之所以能精準預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研究員曾慶存功不可沒。 這位耄耋老人感嘆。但是,仔細觀察,還是會認識一個諸多頭銜和成績背後的那個普通科研人員。 說起父母和兄長時,他少有地眼角含淚,長嘆一聲。聽學生說起他在家燒大蝦都要拿出搞科研的「強迫症』,按個頭大小整齊排列時,他擺擺手,露出短暫的有些調皮的笑容。
  •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本報記者 張 曄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
  • 濟公遊本昌86歲大壽,破扇子酒葫蘆加身像老頑童,再現經典回憶殺
    濟公遊本昌86歲大壽,破扇子酒葫蘆加身像老頑童,再現經典回憶殺9月16日,是老藝術家遊本昌86歲的生日,遊本昌也很會趕時髦的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了一組自己的短視頻,畫面中的遊本昌很開心的把自己再次裝扮成濟公的模樣,背後別著扇子,胸前掛著葫蘆,很和藹的樣子。
  • 「鄉土小人物」鞋兒破
    、鞋兒破謝康平乞討者就是我們常說的討米佬,小時候家門口常常有拄著棍子,背著袋子,拿著搪瓷碗,挨家挨戶乞討的老人或是眼瞎腿瘸的殘疾人。他們大多穿著破衣爛裳,蓬頭垢面,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站在堂屋門口,尋求打發,主東家往往一把米就可以把他們打發走。
  • 預報多少天的天氣狀況更為精準?
    預報多少天的天氣狀況更為精準?時間:2015-09-26 08:3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預報多少天的天氣狀況更為精準? 導讀:以前,人們會從電視上獲知未來三天內的天氣情況。
  •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原標題: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本報記者 張 曄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 這位最高科技獎得主被稱「天氣預報」之父 不靠電腦搞科研震驚前...
    看天氣預報已成為每天生活必須,卻很少有人知道,天氣之所以能精準預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研究員曾慶存功不可沒。 這位耄耋老人感嘆。但是,仔細觀察,還是會認識一個諸多頭銜和成績背後的那個普通科研人員。 說起父母和兄長時,他少有地眼角含淚,長嘆一聲。聽學生說起他在家燒大蝦都要拿出搞科研的「強迫症』,按個頭大小整齊排列時,他擺擺手,露出短暫的有些調皮的笑容。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
  • 「算法」測天氣 預報越來越準
    「算法」測天氣 預報越來越準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1.11 星期六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今後,當天氣預報報導「局部地區有雨」,觀眾也許再也不用追問,「局部地區」是什麼地區。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精準氣象預報需大量算力支撐氣象是飄在天空中的「雲」,華為雲可以提供海量計算能力的「雲」。這兩朵雲的結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