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聲稱願以「和平」等8字為基礎與大陸展開協商的蔡英文,短短幾天就拋出震撼彈,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逕自宣布「我們稱自己為『中華民國臺灣』」,引發「擅改國號」的質疑。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6日表示,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妄圖挑戰這鐵一般的事實,只能碰得頭破血流,落得身敗名裂」。
接受採訪「擅改國號」
據臺灣《中國時報》16日報導,蔡英文勝選後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繼續操弄「反中」。她稱,過去3年來大陸通過軍事演習以及軍艦、飛機繞行臺灣島,一直強化對臺灣的威脅,「人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威脅,而且越來越嚴重」,臺灣人民在這次選舉中表達出「不喜歡被一直威脅」的強烈信息。她接著自誇「在處理對中國的關係上,我一直十分合理,已經避免不少可能被中國認為挑釁的事」,而且過去3年多她一直告訴大陸「維持現狀」是她的政策,「我認為那是對中國非常友善的姿態」。當BBC記者問她「是否在原則上支持臺灣正式獨立的想法」時,蔡英文稱,「我們沒有宣布獨立的需要,因為我們已是個獨立的國家,我們稱自己為『中華民國臺灣』」。記者追問「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到底有多嚴重」,「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排除戰爭的可能性」,蔡英文聲稱要準備好防衛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得到國際上對你的支持……我認為我們有不錯的軍事能力,侵略臺灣對中國而言代價非常大」。
《聯合報》16日稱,BBC在15日上午寫的是「我們自稱為中華民國臺灣」,下午就更正為「中華民國(臺灣)」。臺「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稱,在國際上以「中華民國(臺灣)」稱呼自己行之有年,馬英九任內也採取這樣的用法。但馬英九辦公室批評丁混淆視聽。
「蔡英文吹起了求戰號角」
聯合新聞網解讀稱,雖然與「國號叫中華民國臺灣」仍有一段距離,但這顯然是民進黨意欲打擦邊球的做法,「其意義是『中華民國』的憲政現況已經名存實亡,只是民進黨不能、不願或不敢正式提案更改國號而已。這到底算不算『片面更改現狀』,將會有很大的解讀空間」。若把時間拉回到選前,民進黨國際部主任林靜儀拋出「主張統一是叛國」的論調,「民進黨和蔡政府真正的主張是什麼?應該說清楚」。文章直言,無論是蔡英文的「口諭憲法」還是民進黨傳統的「制憲正名」,對於已然緊繃的兩岸關係都是雪上加霜。
「蔡英文吹起了求戰號角」,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16日以此為題撰文稱,這是蔡英文當選後第一份對兩岸關係的立場宣示,也是應4年前北京要求而做的「最後答卷」,「蔡英文的回答是:不僅未來4年北京不要再奢想九二共識,更明確定位兩岸為敵對的一邊一國關係」。蔡英文不是不了解北京的基本立場,也不是不清楚此等宣示可能引發的後果,但她認為美陸目前的對抗,美國需要臺灣作為戰略前沿,「去年年底通過的反滲透法,則是蔡英文向美國交心的投名狀」。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稱,蔡英文的說法不妥,「就憲法而言,中華民國仍包括大陸地區,中華民國(臺灣)等於承認主權只及於臺澎金馬,這就是改變現狀」。
《聯合報》16日援引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時殷弘的分析稱,蔡的談話有明確政治目的,強調臺灣受到大陸越來越嚴重的「軍事威脅」,這是講給美國聽的,讓美國進一步加強對臺軍事支持。至於「中華民國臺灣」,時殷弘認為,蔡英文講這個話的重點是「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臺灣如果定義成獨立國家,不管叫什麼都是臺獨」。
被指踩到紅線
臺媒16日回顧稱,李登輝時期主張「中華民國在臺灣」,首次完成政黨輪替的陳水扁曾拋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即「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這些都被國民黨質疑為「以中華民國為殼的臺獨論」。馬英九2008年上臺後重新強化「中華民國」與兩岸的聯結。儘管「中華民國臺灣」不是蔡英文的新論述,但「選舉大勝後接受外媒訪問卻擦槍走火,被質疑是片面改變現狀,意外踩到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紅線」。
島內輿論表示憂慮。國民黨稱,建議蔡英文在稱「兩岸不能排除開戰的風險」之前,應該思考如何降低兩岸衝突誤會。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蔡正元在臉書質疑稱,蔡英文說她已經為戰爭準備好了,且大陸發動戰爭的代價將非常昂貴,「問題是臺灣面對戰爭的代價,是不是非常便宜?……那就好好準備吧!看看海峽兩岸誰比較付得起戰爭的昂貴代價!」《旺報》16日稱,蔡英文有這樣的「底氣」自然是因為選票,然而當臺灣「天然獨」用選票表達心聲時,大陸「必然統」的一代也不斷茁壯,就連大陸國臺辦都不諱言網上的「武統」聲浪增加,「慎防2300萬與14億的民意直接對撞」。文章說,挑起「抗中」情緒無助於改善臺灣的經濟與民生,未來如何努力防範、化解兩岸之間的民意對撞,維繫兩岸民間交往,將是蔡任內兩岸關係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