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奇才解開大師的謎團!」——2015年9月,《Nature》雜誌報導:陶哲軒成功解決「Erdos偏差」問題。這一爆炸性的消息,讓整個數學界為之一振!這標誌著數學科研團隊終於衝破這一數論猜想的桎梏,在計算機等領域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會有所疑惑——我們可能不了解這一高級的數學猜想,但數學家陶哲軒卻是為大多數人了解的。《人物》雜誌評價陶哲軒為數學界的「莫扎特」。他的人生,可謂是「開掛」的人生。
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亞,從他出生的第二年,他就在向外界不斷證明自己的不平凡。兩歲時,當別的孩子還在因為爭搶糖果而哭鬧時,陶哲軒就開始教身邊的孩子數數。這一舉止讓陶哲軒的父母發現了孩子的早慧,於是父母一致決定將陶哲軒送去小學,但小孩畢竟是小孩,生活的不自理和相處的不方便讓陶哲軒父母打消了念頭,決定親自授教。陶哲軒還因為數學上的天賦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
擁有先進的教育條件和與生俱來的數學天賦,讓愛好數學的陶哲軒如虎添翼。5歲時陶哲軒已經有著高年級的數學水平,7歲自學高等數學,8歲時進入大學旁聽,並在之後的4年連拿三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獎。在中學時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教授曾請教過數學家費弗曼,問陶哲軒是否是數學天才。後來費弗曼回憶此事,感慨地說道:「還好當時我們做了肯定答覆,否則今天我們就成了傻瓜!」當時陶哲軒參加美國高考數學部分的測試,得了760分,要知道滿分也才800分!
隨後的十多年裡,這個數學少年,將他的天賦帶到了大學。陶哲軒在16至17歲分別獲得了弗林德斯大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1歲時獲得普林斯頓博士學位,24歲起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擔任教授,也是該機構最年輕的正教授。
2006年,31歲的陶哲軒捧起菲爾茨獎的獎盃,將這一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殊榮收入囊中,成為澳大利亞第一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同時,麥克阿瑟天才獎也於同年名至實歸,落在了陶哲軒的懷裡。很多人好奇,這一天才數學家的智商究竟高於常人幾分,而陶哲軒參加過一次智商測試,測得IQ值為230,值得一提的是,IQ值為100的人也只佔了二分之一之多。數據說明,他的智商已經超過了愛因斯坦。美國雜誌《探索》評選40歲以下的最聰明科學家們,陶哲軒當之無愧高居榜首。
陶哲軒如今已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解析數論等接近十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的大師級人物,其數學方面的突破不斷給計算機、醫學成像、物理學等領域帶來福音,他也因此成為世界膜拜的大神級人物。陶哲軒的成就可以說是必然的,在數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絕非偶然,外人評價他具有多方面興趣愛好,專心科研,積極解決問題,虛心求教其他數學家、科學家……有天賦、涉獵廣、愛動腦、這些便是陶哲軒成功的充分條件,人們往往只看見他非凡的數學天賦,而忽略了後者。
一萬小時定律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非凡卓越,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同理,格拉德威爾也講過這樣一句話:「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至少需要五年。」而陶哲軒付出的時間,遠遠不止五年……
時至今日,數學領域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人類對科學的探索也將永不止步。這位數學界的中年教授,懷揣著一顆熱愛數學的少年之心,背負著人類對揭開數學未解之謎的期望,毅然地走在路上,將他的天賦帶到更遠的地方……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