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東北亞博覽會回眸
本報記者 楊曉豔
在期待中啟動,在欣喜中落幕。東北亞博覽會一年好似一年。
僅僅4天半時間,第三屆東北亞博覽會在吸引外商投資上成績不俗,籤訂投資項目和總投資額,均大大超過前兩屆東北亞博覽會。商品貿易展也帶來驚喜。更令人振奮的是,各界嘉賓、國內外客商透過第三屆東北亞博覽會這個窗口,認識了全新的東北、全新的吉林。
東北亞區域只包括6個國家,但是翻開參加第三屆東北亞博覽會的客商註冊表,會發現參加展會的客商來自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參會的國內外政要71位,參會客商突破5萬人。從6個到62個,東北亞博覽會已不只是東北亞的區域性盛會,它正在向一個「立足東北亞、面向全世界」的大型國際展會邁進。
衡量一個經貿會展是否成功,首先看項目洽談是否成功。項目徵集和發布,是所有籌備工作的核心;項目籤約是大會期間各項活動的重中之重。圍繞這個核心和重點,從項目篩選、推介到具體洽談以及活動組織,東北亞博覽會組委會展開紮實有效的工作。面對厚厚的一摞項目冊,有關人員的頭腦異常清醒——項目越多越好嗎?不,違背科學發展觀的項目,一個也不能上。他們對徵集來的項目進行了一輪又一輪「淘汰」:所有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所有項目要有利於推動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圍繞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
「真材實料」的項目準備,換來了大會上「真金白銀」的收穫。從本屆東北亞博覽會籤約項目看,涵蓋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能源、物流倉儲、旅遊、服務、機械製造等各個領域;從籤約項目參與合作的國家來看,除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還有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港澳臺等12個國家和地區與我省籤訂了投資項目;北京、上海、內蒙古、遼寧等18個省(區、市)和中央直屬企業與我省籤訂了投資項目。共籤訂投資項目169個,項目總投資774億元人民幣,其中引進域外資金719億元(含國外投資250億元),分別比第二屆增加100億元和118億元。這些數據表明,我省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不僅引資,而且引智,這是我省發展振興的魄力所在。本屆東北亞博覽會,共舉辦東北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第三屆東北亞經濟合作論壇、生物化工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吉林省與非洲經濟貿易合作說明會等國際會議和商務周(日)等活動24個。國務院批准的東北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是本屆展會的最大亮點。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高層論壇上作主旨發言,對東北亞地區之間的合作提出了三點建議;蒙古國副總理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向中國市場供應「增值」產品,同時加強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日本官員認為,吉林省是中國最具有投資吸引力的重要地區和日本企業今後開展貿易投資的首選地區;俄、朝、韓政府官員表示,將採取積極行動和政策,推進本國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邁出新步伐。高層論壇發表的高層見解,對東北亞區域合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也提升了東北亞博覽會層次性、前瞻性和區域影響力。
商務日活動從開幕那天起,商機就無處不在。來自俄、韓、朝、蒙、泰各國的代表,以到中國取經的心態,穿梭於會場內外,互遞名片、認真詢問、連連籤約。這些中外客商的交流,每分每秒都在發生。各國商務日力求推出的不僅是貿易項目,更多的是自身資源優勢、優化的貿易政策和順暢的貿易渠道。新朋老友相聚,已不僅為一紙訂單,他們在藉助東北亞博覽會這一重要平臺,向中國、向世界亮出一張名片。
東北亞博覽會既是經貿合作的平臺,也是外交的舞臺和文化交流的場所。一系列論壇和政府首腦會議以及文體交流活動,推動了東北亞各國之間多層次交流合作長效機制的初步形成。相比招商那種立竿見影的經濟效應來說,引進智力所產生的深遠社會效應,也許是潛在的、長期的,但卻是不容忽視的。可以說,本屆東北亞博覽會對這種智力引進的高度重視,與高潮迭起的招商活動一起,共同構成了吉林經濟社會發展的飛奔雙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