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第三屆「草堂詩華」中華花藝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以花藝擺盤呈現杜甫詩意,分兩梯次展出43件作品,有一個佔地30平米大作區,還有三小版塊。展覽將持續到1月7日,市民和遊客在此期間可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藝術中心參觀。
現場講解花藝作品(楊安迪/攝)
本次展覽由花藝主創人餘郭豔教授帶隊,邀請了兩位中華花藝資深教授——盧春美教授、羅淑美教授進行插花指導。開幕式上,伴著古箏琴音,嘉賓們進行現場花藝作品講解,用花藝的造型解讀杜甫偉大的詩作,將文學藝術與造型藝術結合進行創作,既有詩意的美,又充滿生活趣味。以花藝解詩意,使花藝作品的意境更加深遠;同時,以花藝特有的造型和色彩來豐富文學作品,也更容易引起觀者對杜詩的情感共鳴。
花展大作區以「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立意,另外三個小板塊區分別是「錦水花間」「詩聖哲心」「走覓南鄰」。
佔地30平米大作區(楊安迪/攝)
大作區佔地面積約30平方米,運用中華花藝寫景造型花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呈現,以杜詩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為大作主題,攫取杜甫「好雨知時節」「隨風潛入夜」描繪的春雨情感和姿態,在作品中布置了蜀地尋常人家的竹籬笆牆,又讓文心蘭如金色的雨點躍然而下,既從顏色表達「喜」字,又以文心蘭下垂的姿態表現詩文中「隨風」「潤物」等春雨的動態。花雨之下,萬紅萌動,一片生機。詩人由眼前雨中的實景,聯想到「曉看紅溼處」的虛景。在這部花藝作品中,各色鮮花錯落有致的插作,表現出詩人筆下「花重錦官城」的景象。中華花藝特有的寫景造型花的藝術表現手法,具象的呈現出詩人眼中之美景、心中之喜悅。
參展作品(楊安迪/攝)
此次花展也正值元旦,作品中運用了中國五大正色中的紅、黃、黑來表現傳統節慶,運用松、竹、蘭來比喻詩人偉大的精神和高尚人格。
插花,是最典型的生活藝術。長期以來,中國人對於花草的獨特品味和對時令節慶的重視,共同構成了我們民俗插花的基礎,豐富了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此次花展設時令節氣插花專區,以民俗插花為題,將傳統節氣中的一些插花生活場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呈現。歲朝春盤、清明踏青、端午插艾、中秋賞桂……時令與花語,亦俗亦雅。
中國人歷來善於從生活中創造美。無論幾、貼、鼎、香,都為人用之器,信手拈來,隨意而不隨便,體現灑脫不拘謹。中華花藝亦是如此,盤、瓶、缸、碗、筒、籃,無一不是生活中唾手可得之器。幽幽小徑上,採得三兩束新鮮的花,或梅或菊亦或牡丹,順手放進門前破舊的缸內,擺弄幾下,久看不厭。似乎毫不經意的藝術美學,卻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血液中,而這種師古格物的置器之道正是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和生活智慧,充盈著古今往來的文人生活。中華花藝的魅力或在於此,取之於生活,創造於生活,用之於生活。
參展作品(楊安迪/攝)
據了解,在新年將至的時候插作春盤,這一習俗起源於晉代,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由杜甫寫的《春盤賦》裡就有提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可知在唐代的時候民間已經非常盛行這種生活藝術。以五辛(取韭、薤、蒜、姜,與蕖、蓼、薺、芹等辛味菜蔬中之五種)插盤,稱為「辛盤」,取「新」之意。辛盤再配以白菜等各種生菜即為春盤,取「新春」之意。本次展覽在臨近歲暮之時插作春盤,有美好吉祥的寓意,也希望能夠教會觀展者在生活中創作藝術,享受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12月23日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韓國總統文在寅曾引用杜詩《春夜喜雨》,期待中韓關係發展再上新臺階。杜甫的詩歌跨越千年,超越國界,亦影響和感染著中日韓人民。中日韓合作20周年紀念活動中,三國領導人還在杜甫草堂一同種下了以和為「桂」的桂花樹,借這棵桂花樹花木傳情,寓意中日韓三國的友誼茁壯成長綻放芳香。此次花藝展的作品中,亦用桂枝為作品依託,以千姿花葉為筆墨,百態器皿為畫卷,傳承中華詩詞文化精髓。(葉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