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華商晨報記者 徐徵)有記憶起,那隻毛絨小兔子就一直陪伴她左右。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說話玩耍,只對毛絨兔說話,對著它笑。
如今,9歲的她,再也離不開這個玩具,連上學也要帶著,如果有人動她的玩具,她會情緒失控,焦躁不安。
從小毛絨兔不離手
對著毛絨兔說話
禾禾(化名)今年9歲,在瀋河區一所小學上二年級。禾禾很小的時候,媽媽送了她一隻毛絨兔。毛絨兔長約30釐米,毛質柔和,憨態可掬,打從禾禾記事起,一直陪伴其左右。
禾禾的媽媽劉女士介紹,禾禾從小性格內向,不喜歡跟別人說話交流,也不喜歡跟年紀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玩耍,倒是經常看到她對著毛絨兔說話,對著毛絨兔笑。
「剛開始覺得小孩子,有特別喜歡的玩具,跟玩具說話不是啥大事,沒想到,孩子會發展成離不開毛絨玩具的地步。」劉女士說,禾禾沒上幼兒園前,對毛絨兔就特別鍾愛,吃飯、睡覺、出門溜達……必須時時將毛絨兔帶在身上,如果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毛絨兔,就會焦慮不安,情緒失控,甚至大吵大鬧。
劉女士曾試圖用其他玩具轉移禾禾的注意力,但是禾禾對別的玩具只是玩一陣,接著就放到一邊了,只有毛絨兔一直不能離手。
與離不開毛絨兔相反的是:禾禾不喜歡跟家長說話,在班級裡不喜歡與老師同學交流,更是拒絕與小夥伴一起玩耍,「天天就拿著個毛絨兔,上課也不撒手,老師找我談過多次,怎麼說都沒用,誰碰毛絨兔跟誰急,我也不行。」
父母離婚缺少安全感
導致「玩具依賴症」
禾禾的情況,讓家人非常擔憂,隨後,劉女士帶著她到專業的心理醫生處進行諮詢,醫生診斷其患有兒童期「玩具依賴症」。
通過與劉女士的交談可知,劉女士與禾禾的爸爸經常吵架,禾禾出生不久後,兩人離婚,禾禾與媽媽一起生活。從小,周圍人都覺得爸媽離婚,禾禾挺可憐,媽媽也經常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
待到禾禾長大,越來越不愛跟周圍人說話,有了什麼想說的,就躲到一邊,對著毛絨兔說。
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依賴從小陪著他們長大的玩具、毛毯、被子等,因為這些事物有他們熟悉的氣息,代表著他們熟悉的、有安全感的環境;而往往這樣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沒給他們營造有安全感的環境,陪伴較少。
他們對現實中的環境和人群有不安全感,所以將情緒、心裡話對著「安全」的玩具說,因為玩具不會背叛他們。
提醒:孩子怕黑、淘氣
可能是缺少安全感
劉長輝介紹,兒童在3歲左右,有了自己簡單的行為能力和認知後,部分孩子就會有不安全感。主要表現為不敢跟撫養者分床睡、怕黑,不敢與撫養人長時間分離,不敢面對與撫養人的分離。生活中總有各種不明原因的擔心。
還有一些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會用一些行為,吸引家人注意力,以彌補自己缺少安全感的感受,如咬手指、尿床、淘氣、自我傷害等。
部分嬰幼兒缺少安全感的行為,在青少年時期可以得到緩解。還有一部分孩子,不安全感延續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此時,他們的不安全感會更加強烈,表現也會更加強烈,甚至會自我傷害和傷害他人。
支招:避免父母教育態度不一致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為他們營造有安全感的環境?
首先,無論是嬰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撫養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做到理解、支持、關注、尊重,做一名合格的撫養者。
其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各盡其責,即使離異,也不可讓孩子缺少任何一方的關愛;且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態度要一致,避免孩子「左右為難」。
再次,引導孩子敢於面對自己的好奇心,敢於認知、面對、改造世界。讓他們明白,有困難是正常的,犯錯誤也正常,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及時改正;培養孩子有健康愛好,如運動、旅遊等,在這些愛好中逐漸讓性格變得開朗,認識其他同齡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