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失蹤了,只有兩種可能:身體在旅行,或者靈魂在旅行。
(文:旅行日記官,歡迎轉載與分享,創作不易,請註明出處)
隨著歷史長河的發展,國內出現許多古村落,這些傳統的古村落皆展示著其空間和時間的優勢。比如廣東梅州的橋溪村,其古村的風貌和歷史建築保存基本完整,並且建築藝術也頗具深意,但這些古村最吸引人的,往往都是在這裡發生的一些事,或者保留至今的風俗民情。
橋西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但真正開始發展,是在明末時期,當時朱氏為了躲避各方勢力的追捕,逃到此處,並且把橋溪村建造成一處理想的定居場所。橋西村有三大特色,第一個便是這古建築和村莊的建設。身為明朝的皇族後裔,自然在選址建築上頗有考究。
橋溪村在營造方面,除了保證空間的通常和格局的完整之外,還注重重要部位的裝飾,採用大量的實木木桶代替土牆,具有很高的建築意義。其次在建築上融合了皇宮大院的森嚴,冷峻,神秘的氣息。村落中最為突出的古建築有:善家塾,慎安居等。
除了大批的明清古建築之外,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朱氏世祖的古墓,這裡有清朝皇帝御賜的聖旨碑,現在所看到的古墓是後世子孫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重修後的樣貌。橋溪村的第二大特色就是擁有多種珍貴古樹古墓,其中紅楠木,白桂木最為出眾,當然還有青藍木,據說是廣東最大的。
除了有大量的古建築和古樹名木之外,橋溪村最吸引人的,也是最令人費解的,便是這第三大特色——雖為皇族後裔,但卻人人西裝革履。
橋溪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建築造詣聞名於世,但卻因為這一奇特的風俗民情,讓許多遊客前往一探究竟!橋溪村雖然是皇族的後裔,但身在梅州的大山深處,早已經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客家古村落,所以其舊時的服飾和客家的服飾沒有多大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橋溪村的婦女在舊時從不穿短袖。
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橋溪村因為湧入了不批的歸國華僑和有身份的人,服裝開始變化,各種中山裝,夏威夷裝開始湧現,也是這個時候,西裝開始出現,當時還是有錢人或者是歸國華僑所穿,到了改革開放後,原來的服飾早已經成為歷史的塵埃,而西裝成為了村裡男女老少的普遍服飾,除此之外村中還有許多婦女佩戴各種首飾。
這便是橋溪村居民貴為皇族後裔,卻人人穿西服的原因。同時也反映了橋溪村和梅州歷史文化,華僑文化。所以在橋溪村遊玩的時候,你會感覺古樸中帶有新意,新穎中不失傳統。
對於橋溪村你有什麼認識和見解?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下足跡。
往期精選
廣東稱第一的別墅豪宅,號稱潮汕版「喬家」,歷經300年毫髮無傷
武漢被遺忘的5A景區,被贊漢地「群山之父」,玩法多樣遊客卻不多
武漢有處「收容所」,投資1.5億免費開放,雖為搬遷卻皆是匠心
福州頗具威望的古剎,號稱福建五大禪林之一,鎮寺之寶卻是棵樹
浙江獨樹一幟的景區,南宋時就被稱「小西湖」,門票70卻頗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