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日前在華盛頓演說時表示,臺灣推動籤署美臺自由貿易協定(FTA),純粹是為了維持臺灣經濟成長與強化美臺共同經貿利益,而且也有助於推動兩岸「三通」的協商,實不應被解讀為政治動機。然而,中國大陸質疑臺灣推動美臺FTA是基於爭取國際舞臺的政治動機,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柯慶生也坦率指出,在籤署美臺FTA之前,臺灣應先和大陸直接「三通」。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於十一月廿一日在臺北美僑商會演說,指出美國鼓勵臺灣與中國大陸談判,儘快開放「三通」,尤其是空運直航。楊蘇棣警告,臺灣愈慢開放「三通」,則自外於區域整合趨勢的風險就愈大。對此,柯慶生表示,楊蘇棣有關鼓勵兩岸「三通」的說法,是忠實傳達美國政府的既定政策,其中包括前不久訪臺的美國貿易副代表巴提亞。楊蘇棣與柯慶生均不約而同地指出,美國的立場是,改善兩岸的經濟聯繫對雙方都有好處,兩岸「三通」應先於美臺自由貿易協定,更何況美國貿易代表署對處理已開始的FTA談判及其他國際貿易談判,行程排得極滿,並無多餘資源在此刻開始新一系列的談判,因此美臺FTA在明年之前都難以實現。
事實上,美國現階段之所以不願意與臺灣籤署FTA,就是不願意蹈入扁當局期盼美臺籤署FTA凸顯某些政經意涵。由於近些年來東亞區域經貿整合蔚為風潮,從「東協十加一」到未來「東協十加三」或東亞「十加六」共同體的落實(除東協十國,尚包括中共、韓國、日、澳、紐、印度等六國),在安全與經貿的整合過程中,臺灣因無法參與,亟思透過與美國洽籤FTA,連帶也能影響日本、東協與臺灣籤訂FTA,從而袪除臺灣經貿被邊緣化的危機,並進而擴展臺灣的國際空間。
惟由於扁當局根深蒂固的「反三通」情結,以及將FTA和「三通」掛勾的考量,使得兩岸遲遲不能「三通」,影響所及,不僅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居亞洲四小龍之未,世界經濟論壇評比臺灣競爭力,也從去年的第八名退步到十三名。尤其不能「三通」是外商最大的痛,讓看好臺灣投資環境的外商公司愈來愈少。根據臺灣《遠見》雜誌近三年來的調查顯示,開放兩岸直航總是受訪外商認為首要的改善項目,也是影響在臺營運的最大因素。如果未來兩年內,仍舊不能直航,部分外商將考慮縮小在臺規模,甚至遷往大陸發展,可見實現兩岸「三通」已刻不容緩。 (作者 潘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