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被提出後,一直受到很大的關注。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本來是為了治癒個體的心理傷害,試圖從成長的家庭環境中尋找心靈受傷的病因,通過與家庭的互動和參與來治療心理異常,並緩解患者與家庭的關係。
但是,原生家庭在後來的發展路徑中,普通民眾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原生家庭對自己成年之後性格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而忽略了原生家庭的治療目的。
在熱播電視劇《都挺好》中,也同樣把關注點放在原生家庭對蘇明玉的傷害上,而不是原著中的治癒上。正是對個體從家庭所獲得傷害的關注,才引起七零後八零後的心理共鳴,因此原生家庭再一次被廣泛關注。
但是我們不應該停留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上,而是應該關注這個概念的治癒目的,怎樣從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中走出來,負面的變成正面,正面的變成更強大的力量。
我們可以從聖經中記錄的原生家庭的例子,看看他們是怎麼治癒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的。
以撒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他娶妻利百加,並在年邁的時候,通過禱告耶和華上帝而生下雙胞胎兒子。大兒子出生時渾身長毛,就像穿了件皮衣,因此取名以掃,就是有毛的意思;二兒子因為出生時一隻手抓住哥哥的腳後跟,因此取名雅各,就是抓住的意思。
但是兄弟兩個出生後,性格不同,哥哥以掃喜歡打獵,常常在田野奔跑,因此更得到父親以撒的偏愛;二兒子雅各性情文靜,喜歡在家裡陪伴母親,因此得到母親利百加的偏愛。
父親愛哥哥,母親愛弟弟,這就是雅各和以掃的原生家庭。
因為猶太法律規定的繼承制度是長子繼承制,因此長子的名分十分重要,長子意味著家族的領袖和大祭司,在財產分配和家族權力上都有決定性的地位,是十分顯赫的身份。因為哥哥以掃喜歡打獵,又因為他將來要繼承長子的名分,因此父親十分看中他。但是以掃並沒有珍惜長子名分,而是被二兒子以一碗紅豆湯的價格將長子名分買走。這樣就結下了第一次怨恨。
到了以撒年邁,即將去世的時候,以撒決定安排後事,就按照傳統習俗將哥哥以掃打發出去打獵,並為自己做出美味,然後接受標誌長子繼承的祝福。但是母親利百加並不希望大兒子繼承長子名分,而是設計讓雅各假裝成以掃,騙取了父親以撒的長子繼承祝福。父親以撒的長子祝福一旦發出就不能修改,這是猶太法律的威嚴,也是耶和華所立律法的威嚴。
正是因為雅各在母親的支持下,騙取了父親的長子祝福,因此和哥哥結下了第二個仇恨。
擅長打獵,喜歡武力的哥哥以掃豈能善罷甘休,摩拳擦掌準備將弟弟置於死地。但是計劃敗露,被母親利百加聽到。雅各為了躲避哥哥的殺害,不得不躲到舅舅家生活。
雅各和以掃的仇恨固然與長子名分有關,但是原生家庭中母親和父親的各自偏愛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是關鍵是這個梁子最終怎麼化解。
雅各在舅舅家生活了十幾年,娶了舅舅的兩個女兒為妻。在舅舅家,雅各畢竟是個女婿,不能長久生活,於是不得已就帶著妻兒和財產,回到家裡。但是雅各沒有忘記以掃和自己之間的仇恨,就先打發人帶著禮物去見哥哥,說明來意,並請求哥哥原諒。
但是沒想到,知道雅各回家的消息,以掃帶著四百人浩浩蕩蕩往雅各這邊趕來,雅各內心害怕,以為哥哥是來找他算舊帳的,就趕緊安排好防禦陣勢以備不測,自己則匍匐跪拜,請求哥哥的原諒。最終,兄弟相見,同歸於好。後來因為彼此財產過多,那個地方的資源已經不能容納他們,他們就和平分開。哥哥以掃主動去了東方,成為一個民族的祖先。
這樣由原生家庭帶來的仇恨,被化解,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被治癒。
另一個原生家庭的例子是約瑟。約瑟是雅各的兒子。
雅各生了十二個兒子,而他最偏愛的是小兒子約瑟。約瑟因為深得父親的偏愛,從而引起他哥哥們的嫉妒,又因為約瑟常常將哥哥們幹的壞事,向父親打小報告,更讓哥哥們將他視為眼中釘。於是,哥哥們合謀將他賣掉。
這是約瑟的原生家庭,從父親那裡得到偏愛,卻從哥哥那裡得到因嫉妒而來的傷害。因此他對哥哥們在內心中是憤恨不已的。雖然聖經沒有記錄他對哥哥們的心態,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在他被下在深坑並被賣掉的那一刻,所受到的巨大傷害和內心對哥哥們痛恨。
但是約瑟,在上帝的保守之下經過艱難險阻,一路做到埃及十八王朝的宰相,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時候,他有足夠的能力為自己報當年的被賣之仇了。
雅各生活的地方,鬧饑荒,餓殍遍野,他們不得已只能到埃及購買糧食,因為埃及在約瑟的主持之下,存有足夠的餘糧應對饑荒。
報仇雪恨的機會近在眼前,高居宰相的約瑟,面對手無寸鐵,衣衫襤褸,虛弱不堪的哥哥們,他選擇的是原諒。他給了他們糧食和錢財,幫他們度過難關,並把全家接到埃及。兄弟以和好結局,不能不說,約瑟從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得到了醫治。
縱觀這兩個原生家庭的例子,我們發現最終從家庭受到傷害的成員都選擇原諒家庭給他帶來傷害的成員,並一家團聚。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發現他們之所以能治癒,是因為一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時間。從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往往不是一次兩次或者偶爾的傷害,都是長期的,伴隨整個成長過程中。以掃和雅各從出生開始就得到父母不同的偏愛,約瑟從出生起就得到哥哥們的嫉妒。因此這種傷害的治癒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雅各在返回家裡的時候,已經是離開十幾年之後,約瑟坐到宰相的位置也是數年之後。因此時間是治癒的良藥,也是治癒傷害的必須。
其次是奮鬥的經歷。雅各在舅舅家放養,體會了寄居生活的艱辛,而他哥哥繼承父親財產之後,也明白了做家長的味道;約瑟自被賣掉之後,做過僕人,被人污衊並關過監獄,後來做到宰相。我們發現他們都是經歷過人生的艱難,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獲得事業和家庭的成功。正是奮鬥和艱難的人生閱歷,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讓他們不再局限於原生家庭這個小圈子中,而是從更高的高度來審視原生家庭的遭遇,這樣他們更能選擇原諒。
第三是經濟的獨立。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經濟的獨立是必須的條件。如果我們還是依賴原生家庭,並宅在家裡,那麼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可能會伴隨你的一生。約瑟如果沒有做到宰相,而是和哥哥們生活在一起,在饑荒的時候,為了食物,可能早就被哥哥們除掉。因此經濟的獨立,讓你與原生家庭徹底斷離,這樣你和原生家庭之間的距離就是你與原生家庭和好的關鍵。
第四是信仰的確立與成長。對上帝信仰的確立意味著,你獨自和上帝發生關係,不再是那個在原生家庭中處處依賴父母做決定和保護的家庭成員,信仰的建立意味著個體在精神上的獨立。只有精神上的獨立,才能帶來物質上的獨立,也才能斬斷對原生家庭的依賴。而正是信仰帶來的精神獨立,才能讓你成長乃至成熟。沒有精神獨立,你的依賴之根就無法剷除,那麼就不會在人生閱歷中提升自己。如果沒有上帝的信仰,不論雅各還是約瑟可能都是脆弱不堪,需要父母保護的孩子。
總而言之,我們從以掃和約瑟身上所看到的,治癒原生家庭最重要一點就是自己的成長,在事業上,在家庭上,在經濟上,在性格上,在信仰上都要成長。
如果我們還沉浸在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而不能自拔,那就說明我們還沒有成長,還生活在原生家庭中,並依然依賴著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