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秦腔臉譜三大流派
《大雪山》——黃宗道
王正強
編者的話: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正強所著的《甘肅戲劇史》(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130餘萬字,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由先秦篇、漢魏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清篇、民國篇六個篇章構成,客觀陳述了自史前至1948年,甘肅戲劇從孕育、生成到成熟漫長的發展歷程;下編為「新中國篇」,講述了自1949年至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甘肅戲劇的發展情況。本報特編發部分章節,以饗讀者。
甘肅秦腔臉譜名重一時,經數代名伶精心研創和發揚光大,至20世紀初,甘肅秦腔界不僅形成獨具特色的成套譜式體系,還形成以蘭州耿忠義、隴南李炳南、隴東暢金山為代表的甘肅秦腔中路、南路、東路三大臉譜流派。
《寶蓮燈》——楊戩
蘭州臉譜流派
蘭州臉譜流派就是人們常說的「耿家臉譜」,亦稱「甘肅臉譜」「蘭州臉譜」。本系民國時期蘭州名淨耿忠義在繼承數輩前人臉譜藝術精髓基礎上,更加規範、定型,更符合角色性格和自己臉型特徵的一種臉譜譜式。
耿忠義(1884年—1947年),甘肅甘谷縣人,工花臉。所創臉譜,立意新穎,氣勢軒昂,形貌突出,色彩斑斕,20世紀30年代就已享譽蘭州,流行至今。耿忠義天生一副額大、顴高、面頰瘦長的顏面,他的臉譜注重額、顴的刻畫,如他扮演的黃飛虎,紅整臉,刀眉大眼,腦門上細描火焰印堂紋,顴骨眼梢細描火焰表情紋;他飾演的李靖和三教主,額上細描為不同的五彩霞光,眼梢亦細描出不同的火焰表情紋。他又很著意於臉譜內各部分的反差對比,例如在整臉中,將三窩(眼窩、眉窩、鼻窩)濃墨描繪,使之從底色裡浮現出來,給人以睜目豁眼、炯炯有神的強烈印象;在三塊窩臉中,有黑額紅膛(如張奎),有黑額白膛(如許諸),有花額灰膛(如田開疆),極為明快豪放。耿氏在勾畫臉譜時極為講究骨法用筆,大塊色揮毫塗刷,細微處銀勾鐵劃,如飛如動,生機勃勃。
耿家臉譜又稱瘦臉型臉譜。構圖上的依據有二:一是臉型條件,二是人物性格。耿氏的臉型窄長、額面寬、顴骨高,鼻梁直、兩頰瘦,屬「瘦臉型」一類,尤其他的兩腮比較乾癟清瘦,額面特寬。一般人的頭畔(即頭髮的邊際)多在額面前端,耿氏的頭畔卻在額頂,幾乎飄到了前腦。這種天然的生理條件,決定了他勾畫臉譜最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瘦,一個是長,即「瘦而長」。與此同時,他在寫臉著色時,有意在左右耳際邊沿留出寸餘空白區,不化妝也不著色,行內稱此為「露肉」。正是這兩指寬的「露肉」,使顏面構圖更加瘦長、集中。
現在有些臉譜好家,在模仿勾畫耿家臉譜時沒有真正領會這一要點,僅僅有意地把臉型變形拉長,而且拉長到不適當的程度,看起來已經脫離了人的生理結構的程度,我覺得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我覺得耿家臉譜不僅在於自身的生理條件,更在於他的勾畫方法。至於體現人物性格,則根據劇情的發展和自己的藝術理解,在臉譜造型上賦予不同的變化。《血詔帶》之曹操,開場時的臉譜為大白臉、黑眼圈、淡掃眉,給人以嚴厲之感;一旦戲入《白逼宮》一場,臉譜立馬由黑眼圈,淡掃眉改畫成長鋒三角眼,一副挾天子以令諸侯、持利劍逼宮殺駕的奸佞氣焰。
耿家臉譜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裝飾性非常強,花哨、細碎,並根據人物、個性、美醜有意識地放大,這一點正是他抓住了額面寬這一特點。他順著鼻梁到額頂繪通天柱,要麼畫上各種圖形,要麼就畫一個如意。耿忠義往往將如意作為通天柱的裝飾性圖案大量使用,成為耿家臉譜的一大顯著特點。
正因為耿家臉譜有獨到的特點,1956年梅蘭芳看後,認為不僅造型好,冷暖色的搭配、主副色的調配也非常考究。
耿忠義生前所帶的徒弟是趙福海,趙福海生前所帶的徒弟是劉新榮,目前耿派已有五代傳人。民間研習繪製耿家臉譜蔚然成風。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吃攤販、商店字號等將耿家臉譜作為廣告張貼畫,居民將它作為廳堂之陳設、節令所貼之門神而廣為張貼,這對耿派臉譜的發揚光大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推動了甘肅秦腔臉譜傳承和發展。
當然,耿家臉譜的創造者也不完全是耿忠義,而是耿忠義在繼承數代前人創造成果的基礎上把它規範化了。如果我們稍稍回顧一下清鹹豐至民國近百年的蘭州秦腔舞臺,就會發現,秦腔花臉師徒關係上這樣一條極為清晰的傳承譜系脈絡:僅從史料文字記述,目前只能稱三元官為第一代花臉魁首,三元官的徒弟叫福慶子,福慶子的徒弟叫陳明德,其後又出現花面唐華,也就是蘭州人所稱的唐待詔。唐待詔既得福慶子的教誨,又得陳明德的秘傳,而唐待詔的徒弟,便是耿忠義的父親。耿忠義幼年隨父學藝,長大後又得唐待詔的親授。這幾代花臉演員,雖在寫臉上均有師承,同時又不拘一格各有創造。
正是數代前人獨出心裁的創造,才將甘肅秦腔臉譜逐漸推向極致。耿忠義正是在總結數代前人臉譜造型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臉型條件和藝術理解,給予發展,並加以規範,形成我們今天所說的耿家臉譜。這也是近百年來蘭州舞臺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
《牛頭山》——牛皋
董志塬臉譜流派
董志塬臉譜流派即平涼、慶陽一帶形成的臉譜流派,當地觀眾稱為「塬上路路」,創造者是暢金山。暢金山是河南人,兒時入湖北某漢調二簧戲班學藝,主攻花臉,兼演鬚生、丑角。出科後,便沿襄河逆流而上,到了重慶、成都,又翻過秦嶺,從漢中經寶雞最後到了隴東董志塬安家落戶。正因為他由唱漢劇、漢調二簧而後改唱秦腔,所以他的唱腔顯現出清脆、細膩、婉轉的二簧風致。我聽過他的傳人左建瑞唱的一些唱腔,其中便將[土二簧]同秦腔[苦音喝場]和拖腔巧加糅合,由於兩調之間發生了「清角為宮」和「變宮為角」調性對置,生出一種獨特的調式色彩,結果使原來的悲傷之情得到進一歩強化;表演也借鑑漢調二簧武功之長,工架纖巧,氣勢恢宏。他最擅演「口條上架」,使鬍鬚在特定戲劇情節中突然抽上去;還有判子吹火和耍牙等絕活,他還獨創出前胸後背打包形成虎背熊腰的人物造型。
暢金山具有花臉的條件和天賦,頭大、眼大、嘴大,而且嘴角下垂,虎頭虎腦。他所創造的臉譜,也就是董志塬秦腔臉譜。
董志塬秦腔臉譜最突出的特點,一是起竅高。竅也叫勢,即額面打臉的定位比較高。因為暢金山寫臉必然要把頭畔上刮五釐米,這樣就把額面畫區擴大了近三分之一。正因為起竅高,寫臉時有意識提高了「窩子」(兩個眼窩)的位置,眉毛也像直豎起來似的,給人以立眉立眼、威武森然之感,加上他又是個大臉盤,由此又引發了第二個特點,那就是大而長。
董志塬秦腔臉譜的第三個特點是工筆與寫意相輔,細描與色塊揮灑相襯。對於眼眉、紋飾、圖形的勾勒,細筆細畫,精緻描繪,一絲不苟,顯得紋路清晰,骨骼稜稜。而對兩龐則大筆塗抹,揮灑自如,又顯出粗獷、勇敢、憨厚、樸實之氣。
暢金山在董志塬有頭號花臉之譽。他的臉譜造型、唱腔乃至表演均有獨到之處,結果促成另一流派的產生。暢氏的傳人很多,號稱董志塬四大班長的楊改民、常俊德、任國棟、白書來等,都是他的磕頭弟子。就董志塬臉譜傳承譜系來說,張新米、楊改民、羅拐子、呂定國等為第一代,暢明聲、張佔山、魏世傑、楊德山、賈克儉等為第二代,路富民、傅述學、左建瑞、張秦江等為第三代。董志塬流派臉譜的特色,在老一輩觀眾心目中至今記憶猶新。
《下河東》——呼延贊
隴南臉譜流派
隴南臉譜流派的形成地,主要是在天水、西和、徽縣諸地。清光緒初年,西和三盛班、福德班名角薈萃,其中技壓群雄者當推羅樹德,當地人都稱其為「羅大淨」,天水、蘭州觀眾則稱他為「活張飛」。清光緒末年,天水又產生一個秦腔班社,叫天水西秦鴻盛社,該社首任班主李炳南,第三任班主李映東,都是主工花臉的一代名淨。另外,徽縣縉紳戲班的馮大鵬,還有秦安名淨張壽容、武山名淨傅邦等名家高手,都是天水、隴南家喻戶曉、紅極一時的淨行精英典型。羅樹德、張壽容、傅邦的祖籍均在天水所轄各縣,李炳南、李映東、馮大鵬祖籍都在陝西西府,而且全都專工花臉。陝、甘淨行同臺聯袂,寫臉必然相互切磋影響,因此,他們為隴南臉譜流派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嚴格意義上講,隴南秦腔臉譜是在甘肅南路臉譜和陝西西府臉譜基礎上珠聯璧合,由於二者兼及個性鮮明,故成一派。清鹹豐以來,西和、秦安、甘谷、徽縣諸地,是全省出了名的秦腔窩子,不僅出了許多秦腔名家,還多以花臉獨擅勝場。
《黃河陣》——通天教主
西和劇團至今仍保持著以封神戲為主體的傳統,劇中神道、花臉角色頗多,臉譜不僅豐富還獨具特色,與我所見其他流派臉譜大為不同。如《七箭書》中的太師聞仲,一出場就是金臉;《碧遊宮》中的三教主,黑色鋪底,金色描紋;《太湖城》中的孫武子,前半場戲為生扮,後與殷夫人交戰,即改為半生半金。當其欲開殺戒殺人之時,立馬改妝為全金臉,一戲三改顏面,凡人逐變神道,為五雷碗的法力埋下精彩的伏筆。《破澠池》中的張奎,其他流派譜式以紅色象徵著忠勇,腮紋隱喻著善戰,凡此皆與別派本無不同,但是額上的圖案顯出了差別。蘭州、陝西臉譜中張奎的額面畫一個白色的圓坨,隴南臉譜額面所繪不只是彎形的白圓,白圓之下還繪一個箭頭,以此象徵他有地行之術;《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中,穆桂英的臉譜打的就是兩面臉。耿家臉譜之兩面臉色彩較繁,紋樣較雜,隴南臉譜穆桂英的兩面臉,則以紅色鋪底,儘管也繪有綠點子、白麻子等,卻比耿家臉譜整飭簡潔,細膩大氣。
隴南流派臉譜是在甘肅臉譜和陝西臉譜交叉點上形成自己的風格而獨領一派,不僅數量多,造型也非常精美。李炳南、李映東曾培養出一大批花臉人才,溫水銀、陶大淨、趙毓華、羅世斌以及成縣紙坊鄉民間藝人蘇尊賢,天水黃慶誠、王貴林等,都對隴南臉譜流派的傳承和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