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河西走廊正在迎來最美的秋天。而在武威天祝華藏寺鎮,針對近年來,紐西蘭赤鹿茸低價大量進口,養鹿人董崇山發出呼籲:保護國內養鹿產業就是增強扶貧攻堅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養鹿不但為國家有效保護了鹿種資源,也使廣大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
董崇山是甘肅創興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作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甘肅創興肩負著所在地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鎮、賽什寺鎮、安遠鎮8個村及周邊民勤縣、永登縣等地共計860多戶農牧民的幫扶任務。
董崇山說,企業前身是甘肅天祝華藏養鹿場,馴養馬鹿開始於1998年,二十多年來通過馬鹿品系間雜交育種、良種擴繁,已存欄良種馬鹿2300多隻,良種種群不斷擴大,育種技術在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單個鹿場馬鹿養殖規模全國第一。
歷經20多年的發展,董崇山的企業在蘭州成立了專業的銷售子公司,開展線上產品推廣銷售,建成馬鹿全產業鏈生產經營體系。
西北是馬鹿養殖集中的地區
我國是養鹿大國,馬鹿和梅花鹿馴養歷史悠久,規模不斷擴大。新中國成立後,養鹿業在全國各地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許多國營和集體所有制的鹿場。馬鹿主要在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其中,甘肅主要集中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西北是馬鹿養殖集中的地區,新疆農二師各團共12萬隻,伊犁地區共22000隻,甘肅肅南1000隻,天祝1300隻,青海海北3800隻、海東800隻等,主要國營鹿場有肅南縣鹿場1000隻,託勒牧場鹿場860隻,大同牛場鹿場680隻,甘肅小場戶共100多家,共養殖馬鹿16000多隻。
1997年之前,是中國養鹿業發展最好的時機,全國共存欄150多萬隻,鹿茸價格也較為合理,馬鹿茸鮮茸每公斤1000-1600元,梅花鹿茸每公斤2000元以上,人們的保健意識覺醒,加上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收入增長顯著,國內鹿產品需求不斷擴大,出口創匯勢頭強勁,韓國人最喜歡中國馬鹿茸,每年出口韓國80多噸幹鹿茸,相當於250噸鮮鹿茸,為國家出口換匯上億元。
2007年,全國有1萬多人從事養鹿,有3萬多人通過鹿產品加工、銷售實現就業,鹿產業在國家經濟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成為強勁發展的特種養殖業,也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湧現出了一大批技術人才,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隨著專家隊伍不斷壯大,整個鹿業的養殖加工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鹿茸產量和質量不斷的提升。
紐西蘭赤鹿茸低價大量進口
鹿茸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在中醫臨床上佔居重要地位。紐西蘭赤鹿混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嚴重威脅我國中醫中藥安全。
令業內人士感到憂心的是,十幾年來,由於紐西蘭赤鹿茸每年以600多噸的規模向國內超低價傾銷,迫使國內鹿場所產鮮鹿茸以低於成本價出售,使得甘肅和全國鹿業深深陷入經營困境,絕大部分鹿場和個體養殖戶面臨倒閉破產。
據悉,目前,全國鹿業養殖戶總數由97856多家縮減到現在的25362多家,也使中國馬鹿和梅花鹿優良品種面臨滅絕,存欄數量從2006年30萬頭縮減為現在不足2萬頭,可繁殖母鹿數量不到20%,東北馬鹿已經滅絕,阿爾泰、伊河、清源、阿拉善、甘肅馬鹿瀕危,更為重要的是威脅道地名貴中藥材鹿茸的安全,我國產的鮮鹿茸從2006之前的260多噸縮減至現在的80多噸,這一現象對《中國藥典》產生巨大的挑戰。
董崇山表示,尤其在今年疫情嚴重影響下,鹿茸及種鹿嚴重滯銷,全國各鹿場又開始新一輪的殺鹿賣肉,馬鹿和梅花鹿存欄量再次嚴重下降1/3,鹿農失去養殖信心,中國鹿業到了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
嚴重損害中醫藥產業鏈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專業從事特種動植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綜合性科研機構。該所所長孫長偉認為,紐西蘭赤鹿進口,低價傾銷,將附產品鹿茸、鹿鞭,直接轉換為入藥中藥,嚴重侵害中國養鹿業,而且衝擊非常明顯。
中國畜牧業協會鹿業分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國鹿聯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林仁堂電話中表示,紐西蘭制定《鹿茸發展國家戰略》,戰略性侵入,瞄準中國醫藥產品,完全憑藉低成本、低價格等銷售手段傾銷,違背中國加入WTO初衷,嚴重損害中醫藥產業鏈。
有關數據顯示,紐西蘭赤鹿以農產品名義大量湧入我國,造成我國馬鹿鹿茸大量積壓。我國2020年產馬鹿茸約為60.8噸,88%的鹿茸在冷庫中大量積壓,而以農產品名義進口「紐西蘭赤鹿」鹿茸600噸已作為中藥藥品、保健品和保健食品的原料在安徽亳州藥材市場上大量銷售,紐西蘭赤鹿正以低廉的價格蠶食鯨吞著中國的鹿茸消費市場。
業內人士呼籲,希望國家相關部門採取措施,深入調查,保護中國鹿茸道地藥材合法地位,維護市場公平與消費者權益,讓中國的養鹿業能健康發展。(李開南 黃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