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一座歷史和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綜合發展非常顯眼,尤其近代發展史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城區內至今遍布眾多建築痕跡。相比較武昌和漢陽,漢口發展得更為豐富和亮眼,經濟文化較為突出,比如礄口區內建設有一座很特殊的紀念總結性展館,它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紅色外牆點綴的裝飾元素富有時代特色,充滿復古風。最重要的是裡面是,展館系統性展示出礄口區近代一百多年來的工業發展史,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背影,讓人深為讚嘆,它的名字叫做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
一般來說,作為公共展館,會建設在專門的科教文旅用地區,同時考慮人氣和效應等,也會稍微聚集於生活和教育區,但這座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不同,它建在了企業和生活混合的區域裡。這裡面固然有區域規劃問題,但在側面也呼應了其主題,畢竟是一處區域博物館,本就應該建在區域內,同時,一個宏大的「民族工業」主題又預示出它的定位和規格來,總之,它就是一座區域的、高規格的、工業屬性總結展示的博物館。
從位置來看,博物館並不顯眼,非絕對市中心區域、非絕對繁華商圈、非熱門生活區等「三非狀態」,又讓它始終掛著小眾標籤,但如果綜合看武漢三鎮格局,又能看出其實礄口區位優勢也並不差,至少是主城區。主城區格局下,博物館位於長豐高架和解放大道之間,區域內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東西分別接壤江漢區和東西湖區,承接上下,左右逢源,有了人流走動,也就有了發展潛力。再者,礄口雖然定位上非旅遊休閒區,但它總歸挨著東西湖,博物館所在的地方與三環線邊上幾處綜合溼地公園聯動,串聯出自然和工業旅遊標籤,這種反差本身就很吸引人。
博物館所在的豐碩路,名不見經傳,但很多本地土著應該都熟悉,往前推幾十年,這裡可是老武漢的工業企業聚集地。曾經這裡,那是工業雲集,「武字頭」企業廠房遍布,連這座博物館本身就是在原武漢銅材廠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的,這使得其保留了大量原廠特色。簡單梳理下就能發現,像上世紀50代國營工廠獨有的紅磚牆、紅屋頂建築廠房,加上灰色道路和門窗,形成獨特的復古美感。同時,加上改造而來的先進光電和展示技術,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目前的博物館綜合體,它有顏值也有內涵,讓第一次遊覽的人讚嘆不已。
具體來說,博物館的特色首先在進大門時就有所區別了。大門四周圍上柵欄,設有多個進出口,其主出入口氣勢如虹,高聳大門,雕塑和鋼鐵完美融合,上書「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加上紅黑顏色對比,有種高大上的感覺。進門之後,有一大排主樓和副樓,紅色磚牆,平整公共區道路,空地上還雕塑有幾組冷峻的展品,說是展品,又更像是紀念品,火車頭、工業器件,主題寓意強烈。在秋冬時節前來,戶外合影,光線明暗突出,再拉高一點對比度,工業風照片呼之欲出。
除了外部雕塑和建築,博物館更多的亮點在內部,由大門處登記入內,就可以開始自由參觀。一樓一覽無餘,從大廳向左右瀏覽,最顯眼的是那一棟樓梯,它被設計成了一座古城牆狀,城牆中間掛著「礄口」兩字,還有垛口和外牆城磚,看著有幾分真實,沉浸感突出。不僅是這座城牆設計得另類,還有其他建築也被改造到了展館內,如石橋流水、碼頭岸堤等,表現漢口區域開埠以來的盛景。根據歷史進度,來回上下幾層之間,看到的是礄口工業發展的一幅完整畫卷,各種真實和模型物件,或置於展櫃或刻在牆壁上,看著讓人讚嘆。
說到漢口民族工業,必然離不開張之洞,他是一位與整個武漢近代發展關係非常大的人,對武漢工業進程貢獻巨大,幾乎是元老級別人物。博物館裡展出了張之洞區域,是一塊辦公的閣樓,張之洞坐於其中,身旁物件還原地應情應景,百年畫卷猶如彈指一揮,讓人感慨。除了張之洞,博物館裡還展出了很多礄口區的近現代工業盛況,如火柴廠、拖拉機廠、水電廠、麵粉廠等,很多工業模型是第一次面世,還原出了礄口、漢口和武漢的工業先行地位。
在博物館裡,和近現代工業發展的瞬間和歷史比較,眾多建國後的工業成就更容易引發共鳴,比如國內第一臺整裝汽車、第一臺農用拖拉機等,這些殊榮的出現,讓深處武漢的人更有認同感和榮譽感。不過,和巨大的工業器件比較,博物館裡還有一處很小眾的展位令人懷念,它是一間房子的大廳,裡面牆壁上貼著毛爺爺和周總理的畫像,角落裡放著知名的三大件:縫紉機、二八自行車等,還有木桌子和開水瓶,不僅神還原了當年眾多家庭的生活狀態,也從側面展示出了當時國家的工業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