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武漢城區特色博物館:由舊廠房改造,展出城市近百年工業歷史

2020-11-09 喵星人日誌

武漢是一座歷史和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綜合發展非常顯眼,尤其近代發展史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城區內至今遍布眾多建築痕跡。相比較武昌和漢陽,漢口發展得更為豐富和亮眼,經濟文化較為突出,比如礄口區內建設有一座很特殊的紀念總結性展館,它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紅色外牆點綴的裝飾元素富有時代特色,充滿復古風。最重要的是裡面是,展館系統性展示出礄口區近代一百多年來的工業發展史,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背影,讓人深為讚嘆,它的名字叫做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


一般來說,作為公共展館,會建設在專門的科教文旅用地區,同時考慮人氣和效應等,也會稍微聚集於生活和教育區,但這座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不同,它建在了企業和生活混合的區域裡。這裡面固然有區域規劃問題,但在側面也呼應了其主題,畢竟是一處區域博物館,本就應該建在區域內,同時,一個宏大的「民族工業」主題又預示出它的定位和規格來,總之,它就是一座區域的、高規格的、工業屬性總結展示的博物館。


從位置來看,博物館並不顯眼,非絕對市中心區域、非絕對繁華商圈、非熱門生活區等「三非狀態」,又讓它始終掛著小眾標籤,但如果綜合看武漢三鎮格局,又能看出其實礄口區位優勢也並不差,至少是主城區。主城區格局下,博物館位於長豐高架和解放大道之間,區域內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東西分別接壤江漢區和東西湖區,承接上下,左右逢源,有了人流走動,也就有了發展潛力。再者,礄口雖然定位上非旅遊休閒區,但它總歸挨著東西湖,博物館所在的地方與三環線邊上幾處綜合溼地公園聯動,串聯出自然和工業旅遊標籤,這種反差本身就很吸引人。


博物館所在的豐碩路,名不見經傳,但很多本地土著應該都熟悉,往前推幾十年,這裡可是老武漢的工業企業聚集地。曾經這裡,那是工業雲集,「武字頭」企業廠房遍布,連這座博物館本身就是在原武漢銅材廠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的,這使得其保留了大量原廠特色。簡單梳理下就能發現,像上世紀50代國營工廠獨有的紅磚牆、紅屋頂建築廠房,加上灰色道路和門窗,形成獨特的復古美感。同時,加上改造而來的先進光電和展示技術,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目前的博物館綜合體,它有顏值也有內涵,讓第一次遊覽的人讚嘆不已。




具體來說,博物館的特色首先在進大門時就有所區別了。大門四周圍上柵欄,設有多個進出口,其主出入口氣勢如虹,高聳大門,雕塑和鋼鐵完美融合,上書「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加上紅黑顏色對比,有種高大上的感覺。進門之後,有一大排主樓和副樓,紅色磚牆,平整公共區道路,空地上還雕塑有幾組冷峻的展品,說是展品,又更像是紀念品,火車頭、工業器件,主題寓意強烈。在秋冬時節前來,戶外合影,光線明暗突出,再拉高一點對比度,工業風照片呼之欲出。



除了外部雕塑和建築,博物館更多的亮點在內部,由大門處登記入內,就可以開始自由參觀。一樓一覽無餘,從大廳向左右瀏覽,最顯眼的是那一棟樓梯,它被設計成了一座古城牆狀,城牆中間掛著「礄口」兩字,還有垛口和外牆城磚,看著有幾分真實,沉浸感突出。不僅是這座城牆設計得另類,還有其他建築也被改造到了展館內,如石橋流水、碼頭岸堤等,表現漢口區域開埠以來的盛景。根據歷史進度,來回上下幾層之間,看到的是礄口工業發展的一幅完整畫卷,各種真實和模型物件,或置於展櫃或刻在牆壁上,看著讓人讚嘆。



說到漢口民族工業,必然離不開張之洞,他是一位與整個武漢近代發展關係非常大的人,對武漢工業進程貢獻巨大,幾乎是元老級別人物。博物館裡展出了張之洞區域,是一塊辦公的閣樓,張之洞坐於其中,身旁物件還原地應情應景,百年畫卷猶如彈指一揮,讓人感慨。除了張之洞,博物館裡還展出了很多礄口區的近現代工業盛況,如火柴廠、拖拉機廠、水電廠、麵粉廠等,很多工業模型是第一次面世,還原出了礄口、漢口和武漢的工業先行地位。



在博物館裡,和近現代工業發展的瞬間和歷史比較,眾多建國後的工業成就更容易引發共鳴,比如國內第一臺整裝汽車、第一臺農用拖拉機等,這些殊榮的出現,讓深處武漢的人更有認同感和榮譽感。不過,和巨大的工業器件比較,博物館裡還有一處很小眾的展位令人懷念,它是一間房子的大廳,裡面牆壁上貼著毛爺爺和周總理的畫像,角落裡放著知名的三大件:縫紉機、二八自行車等,還有木桌子和開水瓶,不僅神還原了當年眾多家庭的生活狀態,也從側面展示出了當時國家的工業化程度。

相關焦點

  • 遊覽武漢城區特色博物館:由舊廠房改造,展出城市近百年工業歷史
    武漢是一座歷史和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綜合發展非常顯眼,尤其近代發展史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城區內至今遍布眾多建築痕跡。相比較武昌和漢陽,漢口發展得更為豐富和亮眼,經濟文化較為突出,比如礄口區內建設有一座很特殊的紀念總結性展館,它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紅色外牆點綴的裝飾元素富有時代特色,充滿復古風。最重要的是裡面是,展館系統性展示出礄口區近代一百多年來的工業發展史,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背影,讓人深為讚嘆,它的名字叫做礄口民族工業博物館。
  • 遊覽武漢城區百年鐵廠:分布老舊廠房和鋼材市場,還有一座博物館
    在武漢城區至今仍遺留有眾多當年鋼鐵發展的遺蹟,比如曾經的漢陽十裡工業長廊地帶上,就有一座地標式的工廠,它距今有100多年,現在還分布著鋼材市場和輔助生產區,旁邊還特意建了一座大氣的專題博物館,這座工廠就是漢陽鐵廠。中國的工業化起點時間軸在清末到近代,武漢的工業化起點則在漢陽,與洋務運動和運動中的風雲人物張之洞有關。
  • 河北工業遺存再利用:老舊廠房被改造為特色餐廳或博物館
    在另一座城市秦皇島,也正利用工業遺存大做文章。手握一張懷舊的老車票,踏上色彩斑斕的鐵皮小火車,開啟一段秦皇島工業歷史的追憶……繼2012年建造了我國內地第一座玻璃博物館——秦皇島玻璃博物館之後,今年5月13日,秦皇島又一個工業遺存保護和改造項目——山海旅遊鐵路項目正式啟動。
  • 老四方舊廠房蝶變「城市客廳」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記者 辛小麗) 12月14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中車四方智匯港—城市客廳項目規劃方案,該項目原址為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交流傳動機車實驗廠房,改造後將成為文化、商服建築,讓工業遺存建築蝶變重生。
  • 南京溧水盤活工業遺址 老廠房變身工業博物館
    南報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攝位於溧水繁華鬧市中的飛燕文化產業街區眼下正花草茂盛,綠意盎然,原來的老廠房變成文創工作室、廢棄工具機成為綠園裡的小品、磚頭砌成的鏤空牆增添幾分藝術感……這裡曾是溧水飛燕活塞環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溧水工業五朵「金花」之一,見證了溧水工業近60年的發展時光。
  • 瀋陽搶救性保護工業遺產 多座「老廠房」變身「文創園」
    李晛 攝中新網瀋陽11月25日電 (李晛)在瀋陽,由瀋陽鑄造廠生產車間改擴建而成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反映工業題材最大的綜合性國家級工業博物館。由老城區廠房改建的1905文創園、紅梅文創園、奉天工場文創園、奉天記憶文創園,保留了工業遺址的原貌和工業元素,還進行了無數充滿設計感的改造,是瀋陽市工業文化旅遊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了眾多遊客和市民。
  • 北京朝陽區探索4種模式 改造建築 281萬平方米老舊廠房
    、創立方、西店記憶等57家老舊廠房級改造為文創產業特色園區,改造建築規模281.7萬平方米。轉型「工業記憶」升級老舊廠房保護平臺搭建北京市朝陽區和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牽頭倡議,擬聯合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青島、大連市等城市的相關城區和湖南省長沙市、雲南省昆明市、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唐山市等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先進城市
  • 朝陽60家老廠房轉型特色文創園 廠區變身工業博物館
    原標題:廠區變身工業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朱松梅)隨著傳統製造業轉型,曾經的工業重鎮朝陽區探索利用老廠房,推動城市更新。目前,總共有60個老廠房轉型特色文創園。   五方橋東南角,北京天海科技廣場今年完成了改造。
  • 江漢關博物館開館 武漢老建築變身城市文化新地標
    由它們改造而成的江漢關博物館、武漢科技館新館昨日同日揭幕,賦予兩個城市地標新的意義。  兩館都由漢口核心區域的老建築改造而成,保留了原來建築的形貌風格,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處。江漢關大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物」中陳列文物,無疑能加深市民對城市的認知與熱愛。科技館新館保留了原武漢客運港的船形外形,又設置獨具特色的「水」展廳,也在保留原建築寓意的基礎上有新的升華。
  • 工業遺址轉型改造——博物館
    2020年6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制定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支持設立重要工業遺產、專業性工業技術、傳統行業博物館,利用數位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鼓勵設立省市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及產業模式並結合課程設置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 破解城市空間難題:國內外老舊廠房改造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作為工業經濟的遺存,老舊廠房記錄了城市發展的印記。 隨著城市經濟結構轉變、產業升級調整,老舊廠房成為了 「寸土寸金」 的城市「閒置空間」,僅北京市騰退的老舊廠房總佔地面積就高達2500萬平方米。
  • 國外老舊廠房改造案例
    由工業記憶轉向文化創意,由舊空間轉向新地標,實現跨時代文化交融碰撞,相比較於國外較為成熟的工業遺產開發模式,我國既有大的機遇,也面臨著很多困難。當然,舊工廠的改造已經不僅僅拘泥於藝術、創意這樣的產業,更多的是注入了商業的元素。購物、餐飲、娛樂等商業相融相生極大豐富了改造項目的城市功能,而多元化的組合也進一步提升了改造項目在城市中的存在感,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 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陶瓷工業的時代印記
    為了保護好這些曾經為近現代陶瓷工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見證,留住城市之根,2011年,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從實施資產整合,推進企業轉型發展,創新經營模式入手,成立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從城區老工廠、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入手,全力打造景德鎮陶溪川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並以宇宙瓷廠作為陶溪川的核心區。設立在陶溪川核心區的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籌建工作也由此全面啟動。
  • 重慶工業博物館:「博商」發展理念的探索者
    重慶工業博物館一景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重慶工業博物館是工業文化博覽園的核心部分,一進到園區,開闊的空間、高挑的舊廠房、遺留下來的鋼鐵生產部件,讓人立刻感受到重慶的工業文脈博物館前身是大渡口重鋼片區原重鋼型鋼廠區。重慶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在這裡,這些蘊含著工業變革歷程及其文化符號被記憶和典藏。主展館是重慶工業博物館的核心展館,展館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利用原重鋼型鋼廠老廠房遺留的柱、梁、基礎,採用鋼結構體系,以「無邊界博物館」為設計理念,形成工業特色鮮明的展陳空間,並與外部空間連通,將展覽範圍延伸到園區,是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館。
  • 工業廠房改造除了文創園區還能怎麼做?要點是什麼?
    這個領域雖已討論多年,但如今的發展背景及市場需求卻明顯有了新變化:當我們談到工業再利用時,通常會想到各種由老廠房改造的創意園區,如由原工部局屠宰廠改造的1933、原上海汽車制動器公司改造的8號橋等。公眾對這類再利用方式普遍還是正向評價,但業內則已開始討論這類再利用模式的些許弊端,比如過於封閉的運營模式令其與周邊社區形成割裂,成為新時代「大院」等。
  • 洛陽東方文創園,由生產一拖建機的老廠房改造而成,被譽河南798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現代化的廠房層出不窮,而在解放初期,有些廠房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那些伴隨著市民幾十年的工業文明記憶讓許多人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許多城市將著名的舊廠房建成博物館、文創園,將傳統文化與時代文明相結合,使之成為各個城市的文化新地標
  • 保存城市記憶 唐山特色博物館群正在形成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西方曾經有句名言:我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可見博物館在人們的生活中是怎樣的不可或缺。時至今日,博物館的規模和質量早已成為衡量國家和地區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一個缺少博物館的城市,是一個缺乏歷史記憶和文化特色的城市。  幸運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唐山的博物館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 在舊廠房品讀「工業符號」
    在舊廠房品讀「工業符號」   □唐雪元  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緩緩地遊走於這座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最為輝煌的工業時代的廠房,分明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
  • 行走唐山工業博物館!穿越中國百年近代工業歷史
    經歷三天霧霾天氣後,11月16日,唐山迎來陽光明媚的一天,空氣品質一級優,了解唐山從實地參觀唐山工業博物館文化地標開始。唐山北靠燕山,南臨渤海,毗鄰京津,總面積13472平方公裡,轄7縣(市)、7區和4個開發區(管理區)。
  • 108家博物館花開武漢三鎮 博物館之城講述「武漢故事」
    國旗下的講話是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常年在共建學校開展的特色活動,由該館選派政治優秀、業務精湛的講解員,前往共建學校,以相關紅色主題開展系列愛國主義宣講活動。博物館進校園之「行走的課堂」是武漢博物館的品牌社教活動之一,是由該館與共建單位合作,根據轄區內中小學教學進度,結合時令,因材施教,精心打造的系列主題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