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家裡有WIFI,但手機信號還是不怎麼好,玩遊戲總卡。」市民王先生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款手機信號增強貼,「商家演示,貼上後手機信號瞬間從1格變成3格,反正也不貴,我想買來試試」。
王先生說的這種手機信號增強貼最近人氣爆棚,在各電商平臺和網購直播間非常熱銷,號稱一秒就能讓信號爆滿。
小小一張貼紙真的這麼神奇嗎?記者採訪專業人士得知,信號增強貼其實是個「偽科學」,根本不能增強手機信號。
一貼六用
增強貼被稱「神器」
在網購平臺,有不少店鋪銷售信號增強貼。這些店鋪的信譽等級並不高,但信號增強貼的銷量卻都不少。很多店鋪月銷三四百單,多的達到上千單,有的商家甚至標註交易量超過10萬單。
記者看到,增強貼是金屬質地,長度4釐米左右,寬度2釐米,表面是類似於電路板樣的花紋。商家介紹,這張小卡片有多項功能加持,作用巨大。
「它有提升手機性能、增強信號、加速下載、遊戲加速、降低輻射、延遲電池壽命等六大功能。」線上一家數碼店鋪的客服人員介紹,不管是在地下停車場還是電梯裡,增強貼都能把手機信號提升兩三格,讓手機提速至少80%。
信號增強貼使用起來非常簡單,只要貼在手機後蓋上就可以,而且它適用所有手機品牌和型號,並且三網通用,簡直是手機用戶的必備神器。
一位商家介紹,信號增強貼是這兩年才出現的「黑科技」產品。雖然面世時間不長,但其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已經從三代發展到了二十幾代,還有極速版、至尊版、超強版等不同版本。
從一些買家的拆箱視頻中可以看到,手機增強貼包裝非常簡陋,大多就是裝在一個塑膠袋中,甚至都沒有合格證之類的相關說明。而之前也有媒體報導,雖然目前電商平臺在售的信號增強貼品牌眾多,但大多是非正規商品。通過天眼查App查詢發現,不少品牌生產廠家的產銷範圍並不包括增強貼。
買家親測
貼和不貼一個樣
「信號增強貼真有效果嗎?」對於記者的詢問,一位商家打包票說「絕對可以增加信號」,並給記者截圖了一些買家的好評留言。對於這些好評,記者在商品交易的評論區並沒有看到。商家則表示,這是一些私信聯繫的客戶。
雖然商家言之鑿鑿,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卻並非如此。
一位名為「阿凱」的網友曬出了自己使用信號增強貼的一段視頻。因為家裡的信號不好,「阿凱」花18.8元買了一個12代至尊版手機信號增強貼。貼之前,手機信號顯示是兩格,將增強貼貼在手機右下角10分鐘後,信號還是兩格,並沒有任何改善。
對於增強貼能加速軟體下載的功能,「阿凱」也進行了測試。同樣是下載《王者榮耀》遊戲軟體,不貼增強貼的情況下,用了4分零2秒下載完成,貼上之後用了3分30秒,時間快了30秒。為了使結果更真實準確,他又試了第二次。這一次,沒貼增強貼的下載時間是3分18秒,貼上之後的下載時間是5分鐘,反而慢了1分多鐘。「可見,增強貼沒什麼用。」「阿凱」最後得出結論。
「沒什麼用,別買!」「沒一點效果,信號還是很差」……在商品討論區,不少率先「嘗鮮」的消費者吐槽,增強貼的效果與宣傳並不相符。
對此,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也專門做了實驗,結果同樣顯示,增強貼對手機信號沒有任何改善作用。
專家釋疑
手機信號「貼」不強
小小一張卡片,如何做到增強信號的呢?商家給出的解釋大體相似,信號貼的原理是通過拉長手機內置天線接收信號波長來擴大信號的接收範圍。對此,專業人士表示,這從原理上講不通。
首先,波長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被拉長。其次,手機天線的長度越長,可以接收的信號波長就越長,但是信號增強貼並沒有跟手機的內置天線相連接,所以它並沒有拉長手機的有效天線長度。最後,增大信號是需要能源的,信號貼是無源設備,不可能隔空增強信號。
「影響手機信號的因素只有基站和手機本身。」在一家網絡運營公司工作的劉鵬告訴記者,基站遠近、人流密度都會影響到信號強弱。而解決手機信號弱的問題,可以通過增加基站、改善室內分布等措施,「信號貼肯定沒用」。
另外,手機本身的性能也會對信號產生影響。劉鵬說:「手機在設計和出廠時對通訊性能有全面的評估,這也是高端機、中端機和低端機的區別之一。如果一張貼紙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那手機廠商就沒必要費力做這些區分了。」
對於信號增強貼能提高下載速率的提法,劉鵬表示,這種說法沒有依據。「數據下載不僅取決於網絡,還取決於輸出數據的伺服器和用戶數。因此,即使貼上增強貼下載速率有改變,也不能說就是增強貼的作用。」
「黑科技」頻出
消費者留神上當
近年來,類似信號增強貼這樣披著「黑科技」外衣的產品層出不窮,能美膚的玻尿酸衣、預防近視的防藍光鏡、可降糖的脫糖電飯煲……這些產品舉著「高科技」的大旗,羅列一些消費者並不熟知的科學名詞,博得消費者關注。而實際上,它們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實則無用。
「時不時能在抖音、微信群裡看到有人推薦,心就癢了。」王先生說,他之所以想購買信號增強貼,就是因為一些視頻的「誘惑」。
記者發現,「黑科技」產品大多是抓住了人們在健康、養生等方面的需求,捏造功能、吹噓效果,普通消費者往往無法辨別真偽。其之所以走紅,網絡視頻可以說是「幫兇」之一。一些視頻披著「科普」的外衣,實則是變相的廣告推送。
專家建議,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應加大對「偽科技」產品不實廣告的查處,特別應嚴肅清理以「偽科普」形態出現在網絡視頻、社交平臺的不實廣告信息等。
另外,以「偽科技」名義玩概念、博銷量,誤導和欺騙消費者,這種行為很可能構成欺詐。一旦構成欺詐,消費者可以要求購買商品價款3倍的賠償。但作為消費者,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理性消費,以防上當受騙。
來源:滄州晚報 記者 肖紅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