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念佛,舍離我心

2021-03-04 淨土教言

舍離我心

「白木念佛」,這跟心態和方法略微相關。

「白木念佛」是什麼意思呢?

白木就是伐下來的原木,沒有經過任何加工。念佛人要以你本來的根機,是什麼樣子,就以什麼樣子念佛,這叫「白木念佛」。這個比喻特別恰當。

一般人念佛都不是白木的,都要加點色彩。

加什麼色彩呢?

比如加持戒的色彩啊,加禪定的色彩啊,加誦經的色彩啊,以為「我念佛,如果不讀誦大乘經典可能不行吧?你看,我念佛,你也念佛,但是我會讀誦《地藏經》,我會誦咒」,感覺有點色彩,念佛更有用。

你這個色彩,對往生來講有什麼用?就原原本本地念,念佛還是以你的本樣為好,在佛面前不要遮掩,不要喬裝打扮。喬裝打扮騙人可以,騙佛是騙不了的。

定善、散善,往往都會加色彩來念佛。不要加色彩,心裡空空蕩蕩,很舒服,很乾淨。比如說要有禪定的功夫,或者說自己有很多善事功德,或者說有一種感情色彩,「我很感動,很有體驗,淚水都掉下來啦」——不需要,很累。

我們眾生叫「有情眾生」,感情太豐富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間交往很平淡;「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之間關係很親密的樣子,黏糊得很。感情讓人很累,一直把你套在這裡,凡夫就這樣。平淡就好。

人和人交往是這樣,念佛人之間相處久了,也是這樣。有兩句話,「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這個境界非常好。你沒有來呢,心中經常有所記掛;見了面沒什麼話說,也沒有什麼事情,就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感情太豐富,招待太熱情,一定不能長久。哪能天天給人好吃好喝的?到後來吃的人也累,做的人也累。平淡才好。

人和人之間打交道都講誠實,何況跟佛呢?不要搞那些花哨東西。那個東西你搞不長遠,佛也不在乎。念佛很簡單,就一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白木念佛。

當然木頭各不一樣,有的木頭顏色偏黃,有的很白,那是正常的,就是本色。有的人可能腦筋轉得快,有的人腦筋轉得慢;有的人很會誦經,有的人很會拜懺,各有各的長處。

無論大乘善、小乘善,還是世間的人,你就以原模原樣的根機來念佛,這叫「白木念佛」。

舍離我心

「舍離我心」,這句話是一遍上人說的。

念佛的人,你把這個心扔掉,不在心上去執著它,這也就是歸命的意思。心清不清淨啊,善啊惡啊,有妄念沒妄念啊,通通不要管,你只管開口念佛。那些跟往生沒有關係,你想那麼多,方向就錯了,根本就錯了。

千萬劫來害了你的就是這顆心,現在念佛了,它還來迷惑你。你就一個字:舍。舍離它就完全解決了,不要跟它去糾纏,你糾纏不過它的。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你不要惹它,你根本就惹不過它,那個纏勁特別厲害,被它纏上你就死路一條。

我們念佛之後不要管它,它有時候裝成賢善的樣子,有時裝成精進的樣子,有時候裝成大菩薩的樣子,我們都不要理會它,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當它很惡劣的時候,你還能認識它的面貌;一旦它「善良」了,你就不認得它了,甚至還跟它勾結起來,狼狽為奸,希望靠它搞一點名聞利養,認為它在幫你修行善事功德。

所以,念佛人要死了這條心,不要跟妄心攀緣,去搞名聞利養,一定要舍離它。但很多人離不開,一旦離開了就覺得沒法過日子。

人和人之間也是這樣,離也離不得,在一起還吵,夫妻之間就是這樣。這是兩個人,其實即使一個人,也是如此。不要以為「就是因為我娶了你,所以我才這麼痛苦」,其實不娶她,你心裡還是兩個人,你還是這樣——離又離不開,吵又吵得要命,不是這樣嗎?

心的煩惱不就是如此嗎?你離得開它嗎?還沒離開就想「不行啊,很寂寞啊,很孤獨啊,沒有名聞利養啊,沒有哪一個人看中我啊,沒人理我啦,不被重視,沒有關愛啊……」然後就開始講小話,自己跟自己打交道,又開始跟它勾結在一起了。

耐不住寂寞,也是因為你沒有歸命阿彌陀佛;如果歸命了,自然就有同伴,「諸上善人」,很多,這樣,你的心不就安穩了嗎?

轉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心不離念,口不離佛,手不離珠!念佛時為什麼要拿念珠?
    念佛時需要用念珠計數。珠子代表佛號,一顆一顆都很晶瑩,這就是「如意寶珠」。穿珠子的線就好比我們的念頭。一堆珠子,如果沒用線穿起來,那一個一個都是散的,也就沒辦法成為一串念珠。如果用線把它們穿在一起,這就成了完整的一串念珠,顆顆晶瑩,非常圓滿。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念佛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學佛的人要拓開心量,心大,量大,法才大。把自己舍掉了,念佛就是兩個字 ' 老實 』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五濁惡世唯一的一條路,除了念佛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眾生早日成佛、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阿彌陀佛勸導眾生持名念佛,念佛成佛。
  • 木材百科—白木
    白木是指一類商用材樹種的稱謂。 「中國白木」紫椴,商用名Amur Linden,學名T.amurensis Rupr 椴樹科,別名東北椴木,產地:東北、長白山、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完達山林區等。 主要用途:線條、裝飾條、羅馬柱、膠合面板、雕刻工藝品、樂器、細木工等。
  • 「紅木文化之前是白木文化」——第一屆白木器物文化研討會在裕華成功召開
    第一屆白木器物文化研討會成功召開2020年11月8日,第一屆白木器物文化研討會在浙江嘉善召開。聚焦白木器物文化理論基礎構建、白木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等問題。金月華董事長致辭白木文化和紅木文化共同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木文化。今天,研討會為白木器物文化傳承、白木器物產業鏈發展建言獻策,共同探索白木器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道路,我認為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 信佛、學佛、念佛、修佛,你在哪一層?
    布施法門是學佛的開始,因為布施可以去慳貪,真把身心舍給佛菩薩,舍給眾生,就能立刻有成就,其實布施的真諦不是布施給他人的,真正受益的是自己。布施有三:一財施,舍財濟貧也;二法施,說法度他也;三無畏施,救人之危難也。又一淨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之名譽福利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布施也;二不淨施,謂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也。
  • 淨宗法師|念佛之外無用心
    所謂「念佛行者之用心」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用心也,此外亦無可開示之安心。總是有人向一遍上人請示,「您給我開示,我怎麼安心念佛啊?作為一個念佛的行者,應該怎樣安心啊?用心應該是怎樣的呢?」一遍上人說,這很簡單,就是一句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用心也」,在此之外也沒有什麼可開示的。要怎麼安心呢?把所有一切都歸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前面也說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我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我心」,此謂之「臨終正念」。這些話都非常乾脆,徹底,利落,讓我們抖落一身的包袱。我們平常的人,在念佛之外囉裡囉唆的東西太多了。
  • 《無相念佛》摘錄
    間或有人持念佛名,待至妄想不起,彼時心中欲定,不慾念佛名號;而以不聞定法,知見不具故,心中掙扎,為佛號之持念或舍除而煩惱,以致不得一心不亂。若具知見善根,此時即知放舍佛號,安住無相念佛之境界。若得佛感應,放光、聞香、身心輕安,能不以為喜,心不浮動者,久久練習,日日不斷,終至日常生活中,動靜二時亦能無相念佛,得見「介爾初心」,乃至漸漸獲得念佛諸種三昧,何慶如之。凡此皆因能離粗劣覺觀,是故能得。
  • 釋淨空:我提議念佛還是在家裡念佛
    心還清淨的下來嗎?我們在這個時代想成就,確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找一個清淨道場修行難!你到道場去,修行得不到利益,不如在家裡念佛。念佛,是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凡是障礙一心不亂的,我們一定要遠離.念佛三昧人人都能修,我們沒有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在家裡修。
  • 《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所以念佛成佛
    是心是佛,哪一樁事情不是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是什麼?佛是心,真心,不是我們這個妄心,是什麼?能生能現的心。能變的心是識心,是阿賴耶識,把能現能生的相轉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轉變成六道輪迴,那是識心幹的事情。識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末那執著,第六識分別,千變萬化,《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出生無盡」,就講這個意思。是心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用這個心來持名、來念佛。
  • 略論《阿含經》的「念佛」思想——龔曉康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22須菩提認為,佛的色身無常,諸法皆是無常、空寂、無我。於是,須菩提尊者「還坐縫衣」。所以,究竟的念佛,應該是念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阿含經》中還有一種念佛方式,就是念佛的功德法身。
  • 念佛感應錄:念佛化腫瘤的奇蹟
    <虛空念佛共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修問答1、問答2、推薦自2005年6月開始,公司派我長期於大陸深圳工作。當我被推到手術後康復觀察等候區時,忍不住急著想將這個奇蹟,告訴焦急等候在手術房外的妻子,希望一起分享這份喜悅。雖然麻醉讓身體冷得發抖,但內心感受到無限地溫馨,兩行熱淚也不禁奪眶而出。通過這次親身體驗,真正了解自己是被彌陀所救度的,感受到在彌陀慈悲的懷抱中,內心很安穩,很踏實。希望分享這件念佛祈求佛的奇蹟經歷,讓大家同增信心,在念佛中法喜充滿。感念佛恩!
  • 用「白木」裝潢家居能顯示現代色調,又能突出木材的立體感
    白木是指一類商用木材的稱謂如:「中國產的白木」產自東北:樹種名稱,紫椴。進口的有東南亞白木,名稱有稜柱木等;非洲產的白木,有非洲白梧桐;美洲產的白木,有美國鵝掌楸(銀白楊)等。只能按照國際木材貿易慣例,分白木,仿白木兩種、板塊圖文供大家參考。1、白木類:中國白木:紫椴,椴樹科,別名東北椴木。
  • 一文讀懂:念佛對於修行之人的意義
    念佛,就是念誦佛的名號或者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的一種修行方法。據說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慾,有助於達到解脫或死後往生佛國。世界遼闊,善男信女眾多,有誠心往西方淨土的人,業行的深淺有上中下三類。根據《無量壽經》的說法,上輩是:舍家棄欲而為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念無量壽佛者。中輩是:身不能為沙門修大功德,而能發菩提心,一向念無量壽佛者。下輩是:只發菩提心,一向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者。
  • 念佛感應錄:阿彌陀魚的故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共修問答11、他對大眾說:」我是過去捕食阿彌陀魚的老人,命終後往生極樂世界了。「(完)念佛感應錄:不慎落水 念佛獲救念佛感應錄:空中念佛 美妙清澈念佛感應錄:彌陀大手護頂 車禍化險為夷念佛感應錄:佛光繞頂 病危轉安念佛感應錄:是阿彌陀佛把我抱起來的淨宗動畫 :三分鐘告訴你真實的阿彌陀佛念佛十五大利益:
  • 淨土宗:有哪些攝心念佛的方法
    攝心念佛的方法攝心念佛的方法有許多,這裡介紹兩種。一者,十念記數法,這是印祖發明的。即念一句佛號,心裡記一;念第二句,心裡記二……這樣從一記到十,再重新從一記到十,循環往復。念佛要念茲在茲,念佛的當下,心就在當下,不能心不在焉。
  • 念佛的方法有哪些_佛教頻道_鳳凰網
    《贊佛偈》後,接著念佛、繞佛,念佛時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時要注意腳步是否與佛號的節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魚的節奏而移動,不可錯亂。要能做到天如惟則禪師所說的「心與口聲聲相應,念與佛步步不離」。念佛時,聽著大眾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心專注在大眾規律的念佛聲中,不起任何雜念和妄想。假使還有些微雜念,也不用在意它,若能大聲念,精進勇猛地念,那些念頭就會越來越少了。
  • 法然上人念佛法語金言
    華蓮法然上人念佛法語金言法然上人復鎌倉禪尼云:「同願極樂而念佛之人,雖其人卑賤,於貧窮者,應予資助;缺念佛之心者,應勸導之,應思此是對阿彌陀佛之侍奉也」。法然上人釋彌陀無量慈悲,視十方一切「同願極樂念佛之人」,平等是一,無別無二。
  • 至心念佛,定有這樣一朵蓮花為你而開!
    修習淨土念佛法門,最重要的便是「信、願、行」。心生淨信著實不易,為此,佛陀及祖師大德為我們不斷開示,極樂國土的妙相莊嚴,令見聞者歡喜嚮往,願生彼國。幸而得善知識攝受,才找到生命的究竟出路,精進念佛修行。去到極樂世界後,善知識應現於巨大蓮臺中,受他殷勤勸請、念佛求生淨土的我們,便可在他周圍的百千萬億蓮花中化身,成為他的眷屬。02|勝劣分明妙上中下品各三成九,九九無量,隨其宿修,不相錯謬,是為勝劣分明妙。
  • 諸佛菩薩,護持念佛
    又,念佛之人,世尊亦於《觀經》歡喜讚嘆而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故法照大師於《五會念佛贊》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 佛教:只是念佛,布施放生什麼都不做,這樣可以往生嗎?
    問:我念佛時眼睛不知道看哪?就是閉著眼睛犯困,然後睜著眼睛念佛的時候眼睛不受控制的緩慢往上看,現在讓我很苦惱。答:完全不必苦惱,睜眼閉眼都可以,喜歡睜眼你直接可以看著阿彌陀佛像念佛。問:坐靠著在床上念佛念著念著哈欠連還睡覺了?答:沒問題,想睡了就睡,睡足了再念佛。躺在床上也可以默念佛號。問:淨土法門需不需要自力?答:要舍的是自力之心,全靠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