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作者頭像「孤羽夜」,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值得一看的內容,請放心關注。
華北戰場第一次,也是在中國人民的抗戰史上第一次,在戰場上殺死敵方中將級別指揮官。
1939年,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下屬一個大隊被八路軍擊殺,惱羞成怒地他集結了1500餘人,準備去找八路軍給下屬報仇,可是這個消息被八路軍提前得知。
知道這個消息的八路軍首領楊成武,召開會議商量對策,結合各個方面,最終制定了一個計劃,在黃土嶺埋伏日軍,徹底消滅掉這隻前來復仇的千人。
計劃開始,八路軍具體安排部署之後,就派兵與日軍戰鬥,邊打邊退,誘敵深入。而這邊日軍阿部規秀因為以前的戰役結果,覺得自己日軍非常強大,開始驕傲自滿,又因為仇恨的原因,看到八路軍撤退,就開始下命令追擊,最終落入八路軍的包圍圈之中。
11月7日,日軍落入包圍圈之中,八路軍方面開始進攻,首先就是要讓對方沒有辦法找援軍,上來就端了日軍的通訊設施,可是沒有徹底端掉。而日軍方面面對包圍,亂了陣勢。而阿部規秀想要帶領部下突圍,但是四面八方都是八路軍,朝那邊都突圍不了,故日軍和八路軍在黃土嶺展開激烈的戰鬥。
而日軍的人數沒有八路軍的多,這樣打下去日軍肯定要死完,這時阿部規秀還是要想辦法突圍出去,在山上一間廟中和軍中將領商量對策,而八路軍得到消息,八路軍方面命令炮兵營使用迫擊炮進攻小廟,而正是這一命令,讓日軍群龍無首,開始混亂起來。
而日軍其他兵團也得到八路軍圍殲阿部規秀部的消息,開始增援,八路軍方面考慮到情況有變,還不撤退就等著對方包圓,就及時撤退,這次戰爭雖然沒有徹底消滅掉阿部規秀帶領的1500餘人,但是殲滅日軍900多名和日軍中將阿部規秀。
本期文章將帶你了解老一輩革命家少將丁盛的事跡,如果你是一個喜歡了解歷史的讀者,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收穫。
1913年出生於江西省于都縣,他的父母盼望著他能有出息,就送他去讀書。
那時候戰亂四起,民不聊生,1927年中國工農紅軍成立,而讀過書的丁盛在學校受到新思想影響,丁盛深知,窮人想要過好日子,就必須革命,就這樣他放棄繼續讀書,毅然加入紅軍隊伍,他也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來因團變為中國共產黨。
參軍後表現尤為勇猛,從一個大頭兵到班長,後跟隨紅軍長徵,一路上爬雪山過草地,期間多次參與戰鬥,險處逢生。
紅軍長徵結束後,他就任八路軍旅政治部科長,團政委。後丁盛接受組織上的統一安排,前往紅軍學院學習,軍事理論知識的提升,對他日後的指揮作戰技術有明顯的提高。
1938年,丁盛隨著宋時輪到平西建立根據地,當時稱為宋支隊,丁盛擔任組織科長。經過昌平縣時,發生一次戰鬥。
當時昌平城內有一個中隊的日軍駐守臨時被調走「討伐」去了,只有留守的少數日軍和偽軍防守,比較空虛,經過這裡的宋時輪支隊與鄧華支隊合編為四縱隊看敵方空虛,而且還攔住了他們的必經之路,就下令高克恭所在的2連攻打昌平。
而這邊高克恭聽取到命令以後,就開始打探消息,布置計劃,知道敵方每天會開小城門放人進城,高克恭就想到了智取,上報給宋時輪後,宋時輪同意了2連的作戰方案,並補充制定了智取不成改強攻的方案,命令伍晉南率預備隊準備配合2連的強攻行動。
而計劃開始實施,這天晚上抓到敵方一個士兵準備智取城門,一開始看起來很順利,俘虜在西城門下一喊話,城門樓上的敵人就答應開門。可是,時間過去好久,還不見城門的小門打開,而後面的大部隊也快來到城門之前,要是敵方還不開門,就會發現有敵襲的可能,正在這騎虎難下的關頭,日軍開門了,原來是日軍守軍忘記帶鑰匙了,所以才長時間不開門。
就這樣,大部隊直接攻進昌平城,前後不到一刻鐘,昌平就被攻佔下來。宋時輪等進城後,令伍晉南指揮支隊預備隊及2連打掃戰場,搜集物資,隨即帶領其餘部隊進行向冀東繼續前進。宋時輪帶主力走出約20公裡後,得到偵察科的報告,說日偽軍一千多人正急奔昌平而來。
宋時輪連忙讓人傳遞消息給伍晉南,而收到消息的伍晉南帶了支隊預備隊輕裝上陣出城,卻忘記了通知2連。而丁盛就是在這隻預備隊裡面,出城後丁盛發現了日偽軍一千多人正急奔昌平而來,又想起還有200多人的2連還在城裡,就上報上司伍晉南。
可是伍晉南卻先是不吭聲,過了半天迸出一句:「報告宋司令員吧」。丁盛被伍晉南的態度給激怒了,上面通知是預備隊和2連一起撤,你卻不通知2連,這不是讓他們死嗎?
丁盛要求伍晉南給他兵,讓其救援2連,可是伍晉南不同意他的看法,可是丁盛也不能眼睜睜的看到2連的幾百條人民就這樣死去,他單槍匹馬回程通知2連,到達昌平城的時候,敵軍已經包圍了昌平城,丁盛就四處觀察想辦法,最後他發現了城牆有一個狗洞,鑽狗洞進入城內通知到2連高克恭,又帶領他們從狗洞而出,就這樣把2連一個不少的帶回原部隊。
高克恭在他的回憶錄裡面寫到:
「如果沒有丁盛同志的當機立斷地通知我們,恐怕我與這200名戰士性命難保了。本來未傷一人一馬的戰鬥恐怕要變成傷亡慘重的敗仗了;本來俘虜敵人100餘名的勝仗恐怕要變成損失200餘人的敗仗了」。
同年他所在部隊又黃土嶺之戰,也就是文章開頭那個戰爭,他率領他的部下在這次戰鬥中英勇殺敵,為我軍取得第一次殺死地方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及1400餘名日軍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1940年2月,丁盛就任晉察冀軍區教導二旅一團政委,率領部下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在這次戰鬥中他和日軍拼殺,日軍愣是拿他沒有辦法,後被日本人稱為「守路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戰結束。
可蔣介石卻不顧和談協議,更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暗地裡大肆捕殺我黨同志,挑起內戰。
在這個時期的丁盛擔任24師師長,45軍135師師長,參加了保衛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著名戰鬥、戰役,然後率部南下參加了渡江戰役,為解放湘、鄂、粵做出了貢獻。
1949年10月3日,國共兩黨確定在衡寶線上進行決戰,兩軍都在原地待命,可是就有這麼一直軍隊沒有聽從上面的命令,私自行動深入敵後,和敵人戰鬥,而兩方主將聽到這個消息也十分意外。
國民黨主將是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他知道這個消息後慌亂派遣部隊應對,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戰爭就是引火線,本來共產黨主將林彪聽到135師深入敵後戰鬥,都已經對這支部隊的命運下了個死字,可是就是丁盛卻帶領著他的部隊活了下來,就這樣得到消息的林彪下達命令全線進攻。
本來兩方就沒有準備好,又倉促對戰,再加上共產黨一直小隊深入敵方還沒有死亡,這對於國民黨軍隊的軍心可以一個打擊,就這樣戰爭開始,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國民黨全線撤退,7日國共衡寶戰役結束,桂系四個主力師被全殲。此戰,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支完整的軍事集團宣告滅亡。
而丁盛在這次戰役中,帶領部下提前行動還沒有身死,還正好打擊到國民黨軍心,被劉伯承元帥稱之為「腰斬七軍」。
而丁盛的135師,這隻軍隊被比喻為:落入虎口的羊被譽為了衝如羊群的猛虎。一直到現在,該部的全部戰車上還是畫著虎頭的標誌。
新中國成立第二年,丁盛被黨組織要求,入南京高級陸軍學院學習如何帶兵打仗,如何做一名高級將領,就這樣學習了兩年,丁盛被安排他為剛剛由幾個軍隊合併創建新番號的部隊第54軍的第一任軍長。
而這時正值抗美援朝時期,剛剛成立第54軍被安排出國戰鬥,從廣東惠陽北上趕往朝鮮,在朝鮮五次戰役中大大小小的戰鬥參與254次,擊殺敵人7000多人。
抗美援朝戰役的結束,丁盛所率領的第54軍也回到祖國的大地上,在上報國家時,他客觀的陳述了中國軍隊與美軍的優缺點,希望軍隊能夠加強。
1955年丁盛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抗美援朝回國後,丁盛被派任到新疆軍區當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鎮守西北邊陲,在地方也參與到了回民騷亂與西藏叛亂,而在這個地方,他第三次違抗命令,上面下令不許毀壞重要的宗教建築的命令,而他竟然下令把炮彈從布達拉宮的窗口射了進去,破壞了宗教建築布達拉宮。
印度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佔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就這樣他們還不滿足,在新中國成立和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又再次派兵攻打中國,一步步的侵蝕中國國土,還在佔領的國土上面立界碑,企圖把這些土地固定化,私有化,再加上西藏當時還在戰亂之中,印度認為西藏是他們的。
而丁盛的任職讓西藏叛亂被鎮壓,印度的想法就倒打一耙說,中國侵佔印度的土地,並給中國總理周恩來提出歸還他們的土地,而中國方面當然不能答應印度的無理要求,就明確拒絕。
而印度方面被拒絕後,就經常性的無故攻打我國,佔領我國土地,1962年,中國印度戰爭徹底爆發,丁盛所部第54軍也參與到這場戰爭,丁盛親自指揮了130師擊敗印軍主力第四軍,使印軍號稱參加過二戰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榮譽部隊威風掃地。
而中印戰爭最後一戰為「瓦弄大捷」,而這次戰爭印度被第54軍打的屁滾尿流,把他滋生的野心和他對於自己的軍隊的那種自信壓制的死死的。
克節朗-瓦弄戰役裡的瓦弄之戰,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進行的第一次邊境自衛還擊戰。這場戰役拉響了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的序幕(有的說是在隆子縣玉門鄉開始第一槍),在這場高海拔地區山地作戰中,我軍大膽穿插,24小時 內就擊潰印軍的第7步兵旅。此一戰不僅徹底打垮了印軍在中印邊境東段的整體防禦態勢,為此後連克德讓宗、邦迪拉,徹底擊潰印度第4師創造了有利條件,更在 實際上奠定了中印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全面勝利的基礎。
這場戰鬥到現在還在印度的軍事課堂上被當做成為假想敵。
而這次戰鬥之後丁盛被任命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而這時的丁盛,想飛的心永遠不死。兩年後文革爆發,作為林彪的愛將,丁盛深深地捲入了政治旋渦。
文革結束,丁盛因為是林彪一派被革去軍銜,開除黨籍。由一個統率千軍的將軍落馬成為一介平民。丁盛的一生功不可否,過不可諱,他的功過已由他自己的歷史作了評說。
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廣州走完了他八十六個春秋的人生旅程。他被開除黨籍軍籍有很多限制,即使在去世後的稱謂上,也處處設限——不能稱「同志」,不能提及前任職務,甚至,不能稱「紅軍戰士」……,但是還是有數百位老戰友聞風而至,在聽到消息後,不約而同地參加了「丁盛老人」的告別儀式。告別大廳裡,一對晚輩夫婦送來的一副輓聯,格外引人注目:「戰衡寶平西康攻瓦弄人稱大膽將軍,離新疆出廣東謫京滬眾謂落難英雄。」
謹以此文紀念丁盛少將,儘管他後來犯過大的錯誤,也不能否定他以前的功勞。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來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