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到印尼的峇里島,估計許多中國人都非常熟悉了。峇里島是全球著名的旅遊勝地,自然風景非常漂亮。最近幾年中國去峇里島旅遊的人也非常多,許多人也把峇里島這樣一個地方列為一生必去的地方之一。
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40年之前峇里島卻是非常荒涼。那個時候印尼的經濟還沒發展起來,亞洲各地也處於發展當中。那個時候旅遊業其實非常不發達。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就是在那樣一個年代,卻有一個中國人跑到峇里島去投資旅遊,花了1億買下了一座虧損的酒店。如今單單是這個酒店的地價就賺回了百億。這個如此有眼光的人就是華人首富李嘉誠了。
拋開李嘉誠的人品不談論,他的商業眼光真的是歷史級別。40年之前,李嘉誠突然宣布花2.3億去收購香港中環的希爾頓酒店和峇里島的凱悅酒店。當時公司的全部股東都反對,因為這兩個酒店當時一直在虧損。甚至有股東說傻子才會去收購這兩家酒店。
不過李嘉誠卻有自己的算盤,他跟股東說,這兩個酒店雖然在虧損,但是正因為虧損才給我們機會,因為這兩個酒店虧損所以老闆才願意出售,而且價格非常低,這兩個酒店的位置都非常好,中環是香港最繁榮的地方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周圍的銀行跟公司非常多,不愁酒店沒有生意,另外單單是以後地價的升值就能夠賺非常多錢,峇里島雖然現在非常荒涼,但是這個地方的自然風光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後一定會成為旅遊的勝地。
李嘉誠還說現在峇里島非常荒涼,我們趁機去收購這個虧損酒店,幾年之後就一定能夠賺大錢,如果等到峇里島發展起來了,我們即使花多10倍的錢也不一定可以拿到這麼好的資源。另外等到峇里島旺起來之後,即使我們把酒店賣掉,單單是地價就可以賺不少錢。
於是股東們都被李嘉誠給說服了,於是都同意李嘉誠的這筆收購。事實上這兩筆收購都比李嘉誠預計的更加成功,不到2年這兩個酒店就扭虧為盈,而且之後40年都為李嘉誠賺了非常多錢。
關鍵的是這兩個酒店如今佔有的地皮都非常值錢,希爾頓酒店位於中環自然不用說,中環是全球地價最高的地方。峇里島的凱悅酒店也是如此。隨著峇里島旅遊大熱,凱悅酒店的地皮也是水漲船高,如今單單是地價的估值就超過了百億。用1億賺回1百億,李嘉誠確實是厲害。
其實這樣的賺錢例子,在李嘉誠的從商生涯中是比比皆是。李嘉誠在香港有著金手指之稱,他看中的項目跟地皮幾乎沒有失敗的。從1972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上市開始算起,如果你當年投資李嘉誠1塊錢,直到李嘉誠退休的2018年截止,你可以從分紅跟股票升值中總計獲利5千元。
其實李嘉誠人生最經典的商業案例還是在英國。許多人肯定知道如今英國才是李嘉誠的大本營,最近幾年李嘉誠在英國至少砸下了4千億港幣,收購了大量的物業、能源、港口、機場、電信等等生意。
實際上李嘉誠從20多年之前就開始投資英國。90年代初期,李嘉誠在加拿大取得成功之後,開始把眼光投向了英國。隨後李嘉誠就決定花100多億收購當時還在虧損的英國電信商rabbit,隨後李嘉誠把這家公司更名為orange。之後李嘉誠把自己的心腹大將霍建寧派到了歐洲,主管orange的業務。
霍建寧到了歐洲之後,又持續投入了100多億,把orange發展成為了英國第三大通訊商。不過這個時候擺在李嘉誠面前有兩座大山,一座就是英國的沃達豐,另外一座就是德國的曼內斯曼。英國跟德國由於歷史原因,一直以來就是互不相讓,這兩家公司又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兩家電信公司,大家競爭十分激烈。
Orange當時規模還比較小,很難跟這兩大巨頭競爭。在商業戰中,很多時候老大跟老二大戰,最後把老三給逼死了。Orange當時也處於這樣的麻煩境地中。不過李嘉誠作為一個商業鬼才,自然不會讓自己的公司發生這樣的事情。
李嘉誠成功捉住了英國人跟德國人的矛盾。兩家公司當時在歐洲打得是不可開交,英國又是歐洲最重要的市場。兩家公司都想拿下英國市場,只是一直都是誰也無法壓倒誰。於是李嘉誠就趁機跟兩家公司談判,說準備把orange公司賣給他們,如果誰可以拿下orange,誰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王者,成為最大的贏家。
兩家公司一聽眼睛都發亮了。如果誰收購了orange,確實可以成為真正的老大。不過在兩家公司都急於跟李嘉誠談判的時候,李嘉誠反而是吊了起來。結果還是曼內斯曼最終是耐不住寂寞,於是答應以股份加上現金的方式,收購orange。最終霍建寧代表李嘉誠跟曼內斯曼談判,雙方談好的價格是1500億現金加上大約價值500億的股票。
2000年的時候,這筆收購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前談成,李嘉誠賣掉了orange,套現了2千億元,創造了香港商界的一個歷史。那一年和記黃埔創造了香港上市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利潤紀錄。
不久之後,沃達豐十分生氣,他們無法忍受被曼內斯曼壓倒一頭,於是開出了2千多億美元的天價,把曼內斯曼整體給收購了,成為了歐洲電信的老大。這筆收購也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案。不久之後,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電信業也是深受其害。
李嘉誠卻成功及時套現,大賺2千億。這個案例也成為了李嘉誠人生最經典的一個案例。不久之後李嘉誠趁機殺回歐洲,重新又進入了英國的電信業,重新成立了歐洲3集團,現在這家公司為李嘉誠貢獻了歐洲區域超過了3成的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