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18倍vs大幅下降 消費金融公司業績火與冰

2020-12-19 光明網

  □本報記者 陳瑩瑩 歐陽劍環

  截至目前,逾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披露了2019年業績。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這些公司淨利潤增速之分化令人咋舌:有的增長超1800%,也有的大幅下降,可謂冰火兩重天。

  展望2020年,專家和業內人士稱,危中有機,但不確定性較大,以往單純依靠流量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消費金融公司的風控能力、戰略定力、科技能力等將成未來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業績兩極分化加劇

  截至目前,在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已有15家亮出2019年「成績單」。數據顯示,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2019年淨利潤分列前五位。目前,招聯消費金融以14.66億元的淨利潤暫列第一,同比增長17%;107.4億元的營業收入也是行業首位,同比增長54.4%。

  在增速方面,長銀五八消費金融成為了一匹「黑馬」,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7.12億元,同比增長565%;淨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1809%。

  與此同時,多家消費金融公司2019年淨利潤負增長,蘇寧消費金融和晉商消費金融2019年分別實現淨利潤0.1億元和0.52億元,較上年分別負增長77.69%和36.30%。另外,華融消費金融稅前利潤為淨虧損2.631億元。此外,中銀消費金融和蘇寧消費金融營業收入分別較上年負增長14.71%和40.72%。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看來,2019年是消費金融行業的轉折之年,行業增速經歷了2017年的爆發式向上爬坡增長、2018年的高位穩定增長,已開始步入緩慢增長期。受疫情影響,2020年消費金融行業正面臨更大衝擊,從而讓行業發展前景陷入較大不確定性。面對宏觀經濟層面和細分產業層面的不確定性,不加選擇、不加甄別的高增長潛藏著很大風險,消費金融行業此前單純依靠流量驅動的增長模式變得不合時宜。疫情之後,消費貸借款人也出現兩極分化,優質借款人借款需求萎縮,傾向於多儲蓄、少貸款;而資金鍊緊張的借款人,尤其是多頭借貸的借款人,借款需求高漲,但大概率用於借新還舊,風險較高。如何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保持業務規模適度增長,成為金融機構面臨的重要挑戰。

  對於2020年一季度的業績情況,多位消費金融公司高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疫情對盈利造成負面衝擊已是既定事實,但也有結構性增加。

  馬上消費金融創始人兼CEO趙國慶表示,首先,交易量整體是減少的,但也有結構性機會。例如,老百姓總是要有消費的,隨著線下向線上遷移,「到家服務」這一類是增加的,生鮮、日用百貨類需求增加,線上也是增加的。

  中郵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也稱,疫情影響下,勢必會對較依賴場景運營的消費金融企業帶來一定影響,消費金融機構的業務開拓、風險控制與管理能力方面會受到挑戰。不過,通過擴容線上場景,將衝抵一部分線下場景的消極影響。

  資產質量壓力「山大」

  頭部機構的不良貸款數據也顯示出行業面臨的壓力。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捷信消費金融不良貸款率為3.60%,撥備覆蓋率為150%。截至2019年6月末,招聯消費金融不良貸款率為2.08%,撥備覆蓋率為204.42%;馬上消費金融不良貸款率為3.00%,撥備覆蓋率為171.93%。

  今年一季度疫情更加劇了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質量管理壓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當前消費金融公司的不良率總體可控,未來一段時間資產質量壓力客觀存在。一方面要加強管理,另一方面要運用多種渠道加強核銷。

  海爾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稱,今年一季度疫情對資產質量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部分用戶出現還款困難,其已為這類用戶申請了延期還款等政策;二是調整資產投放結構,增加優質資產的投放佔比,2月中下旬其資產質量明顯好轉。

  中郵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資產質量處於正常範圍內,但在疫情防控優先的基礎上,採取了智能催收機器人電話提醒、簡訊提醒、人工遠程VPN電話提醒等組合模式開展貸後催收工作,並根據地方政府復工復產的安排,有序恢復現場人工催收,「為方便客戶還款,通過公司官網、中郵錢包APP、官方微信、在線智能客服等多渠道發布自助還款操作指引,引導客戶通過官方渠道自行辦理還款業務。」

  ABS與增資料成關鍵詞

  多方聯手力促居民消費復甦,消費金融亦是重要的支撐力量。專家預計資本金補充、通過發行ABS等盤活存量,將成為消費金融公司2020年的關鍵詞。

  馬上金融今年首期ABS近日成功發行,其中優先A檔規模12.68億元,獲2.9倍超額認購,優先B檔規模1.28億元,獲2.4倍超額認購。趙國慶稱,未來馬上金融會更重視ABS這一發行渠道在優化資金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的作用,推動ABS發行的常態化。

  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高管亦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正積極準備ABS發行相關工作,並擇機推出。海爾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ABS市場持牌金融機構的參與度會越來越高,積極準備通過資產證券化、聯合信貸等創新融資方式,優化資金結構,提高整體經營效率,持續提升流動性水平,進一步降低資金成本。」

  薛洪言預計,消費金融公司2020年將通過密集增資、發行金融債、ABS等為業務發展儲備「彈藥」。不過,籌集資金相對容易,更大的挑戰是資產端的布局,即如何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保持業務增長。

[ 責編:馮浩 ]

相關焦點

  • 福蓉科技業績大幅增長 原材料圓鑄錠自給率提升致成本下降
    財聯社(成都,記者 張海霞)訊,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加速發展,作為手機上遊鋁製材料的供應商,有著華為、蘋果、三星等品牌的加持,福蓉科技(603327.SH)的業績也隨之不斷增長。
  • 杭銀消費金融連續兩年虧損 股東杭州銀行暴露不良風險
    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整體業績良好,但杭州消金卻特立獨行,2016年、2017年分別虧損999萬元、3460萬元,合資公司屬性帶來的高管不穩定問題亦在其身上顯現《投資時報》記者 薛南駿消費金融市場正呈現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不少消費金融公司不僅扭虧為盈,淨利潤更是進入爆發期。
  • 2019年通威水產料大幅增長:正邦、通威、民和、中牧2019年業績出爐
    2019年通威水產料大幅增長:正邦、通威、民和、中牧2019年業績出爐2020-04-21 20:42:00,2019年豬價處於高位,正邦也收穫了歷史最好的營收和淨利潤,生豬出欄量位列全國前三;同時受益於2019年不錯的白羽肉雞行情,民和股份營收的一半是淨利潤;通威股份特種水產料實現了大幅增長,高純晶矽和太陽能電池銷量也分別實現了232.5%和106.92%的增長;中牧股份則因為非洲豬瘟導致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降。
  • 「紅海」擁擠 後發消費金融公司還有機會嗎?
    到2016年末,僅花唄的用戶數就已過億,年內使用花唄支付的筆數超過32億筆,比上一年增長344%。而另一方面,消費金融公司持續擴容。到2016年末,全國已有20家消費金融公司,包括招聯、興業、馬上、中郵等在內的的第二批、第三批消費金融公司們已經陸續入場,市場變得愈發熱鬧。
  • 生產速凍水餃的三全食品業績大幅增長 但利潤率持續低迷
    生產速凍水餃的三全食品(002216.SZ)去年業績實現大幅增長,但該公司利潤率偏低的局面仍未得到顯著改觀。根據4月19日晚間公布的年報,三全食品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2.6億元,同比增長9.9%,淨利潤為7,202萬元左右,同比增長82.5%。
  • 餐飲上市企業2019上半年業績:海底撈高速增長、老字號業績堪憂
    據贏商網統計A股、H股11家上市餐飲企業2019年上半年業績數據發現,行業整體營收增幅不高,同時普遍增收不增利,9家營收增長,僅4家淨利增長,3家企業處於虧損狀態,3家淨利增幅大幅下滑。 營收規模第二的呷哺呷哺,營收增幅27.4%,淨利因會計因素導致大幅下滑。   另一方面,營收規模最小的三家餐飲企業:國際天食(原上海小南國)、西安飲食、中科雲網均為虧損,淨利潤連續2個上半年度虧損。   從品牌特性看,新興品牌、休閒快餐業績相對更好,如海底撈、呷哺呷哺、味千中國、合興集團(吉野家),同時,副品牌業績給力,成為企業業績的主要拉動力。
  • 消費長青——細數美股十年十倍股
    用整體法計算十倍股公司的ROE與費用率,我們發現,這些消費公司的業績都十分亮眼,整體的ROE保持在20%以上,且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消費品市場一般相對分散,這些傑出的消費品公司在過去十年往往採取了較為激進的擴張政策,不斷擴大門店,開發新的市場。從費用率上看,2010年以來,十倍股公司的費用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公司積極擁抱數位化改革相關。
  • 長榮股份2018年淨利最高1.18億下降41% 政府補貼大幅減少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1月31日消息,長榮股份(300195)近日發布2018年業績預告,預計淨利最高可達1.18億,比上年同期下降40.66%。公告顯示,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8800萬元-1.1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4%-40.66%。據了解,業績變動主要原因是扣非淨利確定大幅增長:本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相比去年同期預計約增長113%至194%。
  • 招聯金融半年報:業績可圈可點,營收等指標穩健增長
    來源:一財網8月12日,中國聯通發布2020年半年度報告,旗下子公司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簡稱「招聯金融」)業績隨之披露。今年上半年消費金融行業整體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但招聯金融半年度業績表現可圈可點。2020年上半年,招聯金融淨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等主要業務指標保持穩健增長態勢,淨資產達到99.3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2%;實現營業收入60.23億元,同比增長30.76%。客觀看待新冠疫情影響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疫情直接衝擊了包括銀行信用卡、消費金融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等在內的整個消費信貸市場,全行業受創。
  • 翠華控股門店增2倍業績持續下滑 內地運營乏力收入首現負增長
    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上市之前,翠華共擁有翠華餐廳26家,現在擁有79家店,增長超2倍,但從2014年開始,翠華控股的業績便開始一路下滑。業績卻在持續下滑。業績差強人意,翠華餐廳對內地消費者的吸引力逐步下滑。2019財年,翠華控股在內地的收入首次出現負增長,為-1.76%。
  • 除了布拉格廣場 捷克還有巨無霸消費金融公司捷信
    譬如,捷克人口1056萬左右,跟深圳人口相當,但國土面積約是深圳的39倍。  捷克啤酒人均消耗量越157升,世界第一。  跟他們比起來,中國人均消耗34.2升,還真是小意思。  捷克的物價跟歐洲整體情況相比也很便宜。25歐足夠兩個人可以在捷克飽餐一頓,但同樣的價格在法國只夠一個人吃。
  • ...6個億,這家公司業績卻增長超100%!影視業,為何演繹冰與火之歌?
    在可比的14家公司中,業績報喜的只有北京文化和華錄百納,北京文化業績增長超過100%,華錄百納則扭虧為盈。華策影視、萬達影視等7家公司雖然實現盈利,但淨利潤降幅都超過了50%,華策影視和歡瑞世紀更是下降超90%。華誼兄弟、唐德影視等五家公司則是陷入了虧損的泥沼,曾經的明星股華誼兄弟更是巨虧6億多元。
  • 豐原藥業:業績大幅增長 看好抗癌植入劑前景
    一、上半年業績同比大幅增長符合預期201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5億,同比增長18.8%;淨利潤2168萬,同比增長161.74%,EPS 0.08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2039萬,同比增長171.45%,符合我們的預期。上半年公司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0.15元,同比減少62.5%,主要是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所致。
  • ...消費金融公司批籌進程明顯加快,年內目前已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
    2020-11-25 07:10:56來源:FX168 【迎政策禮包10萬億級消費金融市場再升溫】近日,監管部門發文降低消費金融公司撥備覆蓋率、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被認為是促進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重磅信號。
  • 美的集團聯手臺灣永豐銀行等,籌謀成立消費金融公司
    文/ 謝水旺 編輯/ 曾芳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多方核實,美的集團正與臺灣永豐銀行等機構洽談合作,擬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美的可能是大股東,目前還處於初步階段,尚未完全落地。早在2018年5月,就有消息稱,美的金融在某招聘網站發布了一則招聘消費金融副總經理的需求,該崗位職責之一是負責制定消費金融公司(籌備)發展戰略並組織執行。美的金融官網顯示,美的金融圍繞美的集團產業生態圈,聚集發展產業金融,為產業鏈用戶提供產業鏈融資、財富管理、美的支付等多樣化金融服務。
  • 招商證券:細數美股十年十倍股系列之消費長青
    本篇是系列的第三篇,講述消費行業11隻十倍股背後的成長故事。 2010年以來,美國宏觀經濟保持較快增速,個人消費支出增長維持在3%-5%之間,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上漲,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民眾的消費能力較強。隨著可支配收入的上升,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金融危機的水位反彈,並保持十年增長,消費升級持續進行,造就了強勁的消費市場。
  • 淨利潤增長107倍 聖湘生物值500億元?
    作者 | 姚利磊閱讀所需約8分鐘聖湘生物(688289.SH)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6.05億元,同比增長13.8倍,實現扣非淨利潤19.92億元,同比增長155倍,毛利率從65.16%提升至82.19%,銷售費用率從33.7%下降至11.74%。
  • 飛凱材料:一季報業績高增長 公司成長可期
    原標題:飛凱材料:一季報業績高增長 公司成長可期 摘要 【飛凱材料:一季報業績高增長 公司成長可期】公司在夯實主業的基礎上,加大電子化學品高毛利領域布局,一季度業績增速明顯
  • 老鳳祥一季度業績亮眼遠勝同行 股價大幅飄紅
    最近各大珠寶上市公司陸續都有公布各自的2020年一季度業績快報信息,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多數珠寶公司一季度業績同比大幅下降,甚至虧損,而老鳳祥的業績可謂足夠亮眼。4月27日,老鳳祥公布了公司一季度的業績快報,在受到疫情影響的不利環境下,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88 億元, 同比降低 3.44%;一季度扣非淨利潤達3.84億元,同比增長10.33%。
  • 業績增長逐年大幅下滑 周黑鴨欲重回「鴨王路」
    近期,滷味界知名品牌周黑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周黑鴨」,01458 .HK)發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盈利預警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6個月,收益同比下降約45%,淨虧損約為4200萬元至5000萬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2.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