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南京「半閒時光集」書店
攝影:劉博
日本著名百貨公司阪急集團創始人小林一三有一句話,曾屢屢被中國企業家引用:「乘客創造列車,乘客的需求成就了列車現在的模樣」。
對於書店來說,也同樣如此。在中國,書店是到明清時才有的概念。那時候書籍屬於稀有資源,尋常人若想讀書,必要花費一番心血才行。
而如今,知識成為觸手可得的存在,甚至因為過度繁雜讓人無所適從。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反倒更需要書店了:無論是對一個良好的、沉浸式閱讀氛圍的營造,還是在選品上專業導向的把控,書店都是無法被替代的角色。
新的訴求也帶來了肉眼可見的變化,書店早已不單單是一個僅供閱讀的場所,而是逐漸開始成為連結我們精神生活的載體。沙龍、書友會、籤售會、文創周邊,或是茶飲簡餐,集眾多空間屬性於一身,為大家帶去豐盛的喜悅。
在「半閒時光集」
開啟一段與書有關的豐盛喜悅
文 | 劉博
圖 | 劉博
圖片拍攝地:南京「半閒時光集」書店
01
從古代看,南京是四大古都,東南繁會;從當下看,南京更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學之都。在這裡,從來都不缺精緻的書店,可倘若非要從其中擇著一家能代表南京文化的書店,「半閒時光集」應當擁有姓名。
這家去年8月底剛剛開業的書店,就坐落在老城南的街口、1號線地鐵三山街站的東邊。豎向瞻園路,延伸至瞻園及秦淮觀光帶,每天迎接著車水馬龍和過往的遊客。
素雅的白牆、溫潤的落地玻璃,在冬日的暖陽中,顯得寧靜又醒目。走進屋內,首先要穿過一段時光隧道,讓浮躁的心緒得以安放。整座書店氤氳著滿滿的歷史和人文氣息。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佔據兩面牆的巨大書櫃。
一個有趣的彩蛋:作為一家靜臥在秦淮河邊的地道南京書店,「半閒時光集」以「24部南京傳世名著」其中6部為主題做分類。從《建康實錄》到《閒情偶寄》,從六朝古都到金陵名人,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是精選。
如果過程中足夠耐心,你會發現像這樣的巧思,還有很多。比如吧檯和旁邊的柱子,用現代材質的純玻璃打造出古老的南京城牆,既厚重,又新穎。找一個溫暖的冬日午後,在街頭竄進一家這樣有趣的書店,大概是身處南京的文藝青年們善待時光的高階方式吧。
02
文化評論人李壯曾說,在一個電子書閱讀盛行、紙質書網購普及的時代,應該追求一種更為廣義的「與書有關」。作為老城南漿聲燈影裡的一方文學呈現,書籍在「半閒時光集」只是一個開始。
在這裡,別出心裁的文創好物層出不窮。印著雲錦旗袍的明信片,精緻地隱隱閃光;茶包的紙袋畫著瞻園一景;筆記本、保溫杯等生活用品特意設計了琉璃塔拱門上神獸的元素。以器物傳遞惦念之情,每一幀都讓南京印象更顯清晰可感。
充滿人文意味的公共空間,集舒適、簡約於一體,讓各項文化沙龍、閱讀交流都能在這裡有序展開,到了晚上更將化身為文青們最愛的livehouse,精彩的現場音樂格調悠揚。
不得不提的是,店內地茶飲簡餐也同樣讓人期待。擁有37年星級酒店工作經驗的主廚掌勺,從色、香、味、形、器各種方面,多元化滿足南京資深食客的口腹之慾,讓饕餮盛宴不只是在精神層面!
03
好的書店,從設計到服務到選品,都應該讓人身心愉悅。為此,「半閒時光集」儘可能地考慮了來自不同年齡段、不同城市的群體需求,無論是外部的呈現,還是在內部的討論辯證,都是非常具有彈性的。
一位中年讀者在和店員閒聊時表示:「在看過一些非常浮誇的書店設計後,第一次看到「半閒時光集」我非常感動。感動於這個店的自然和專屬於南京的地道文化,它呈現出一種小而精緻的美,有種走出了自己的路的感覺。」
吳曉波先生曾在《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中寫到,北京奧運會籌備期間,全世界的建築師,尤其是獲得過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大師們在北京留下了自己的傑作,它們長得千奇百怪,曾經引起很多老北京人的不滿和嘲諷,但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書店的設計,不是建築物,雖然需要付出一點代價,但存在改變和調整的可能性。好的書店,大家會一直記得,而平庸的書店,看過也就忘了。但是不管怎麼說,書店畢竟不是建築物,它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的記憶裡,因為它展示的不是外形。書店,更像大家閨秀,需要大家去慢慢品讀和欣賞,最後留在讀者的記憶裡。
04
過去,在網際網路尚未崛起的時代,人們去書店無外乎買書和看書兩件事,如今,時代不同了,願意像從前那樣去書店為紙質書消費的人無疑是少數,但人們仍然需要這樣一個空間去承載大家的文化需求。
千年文脈,薪火相傳。在南京的歷史上,始終瀰漫著淡雅的書香。而如今,城市裡星羅棋布的大小書店,又成為這座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最美好的心靈的模樣。
「半閒時光集」將沿襲金陵傳統、講好南京故事作為起點,隱秘於城市之中、身處在鄰裡之間。期待能以400㎡的藝術空間,通過閱讀和交流的方式,讓每一個人感受到南京這座文學之都的書香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