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陰謀完美解釋弱國無外交的真諦,英美出賣蔣介石再次驗證

2021-01-10 非常報導

事實上,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歷史上,在西方「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已經無數次證明了落後必然挨打,自古「弱國無外交」的真理。今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緊急會議,就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控制的東古塔地區杜馬鎮遭到疑似毒氣襲擊,導致70餘人喪生的事件,為此,與會的各國代表展開了激烈爭辯。美俄代表在會上更是吵成一團,互相指責,敘利亞代表賈法裡在會上發言,否認敘利亞政府軍使用過化學武器,斥責美國以謊言為由發動侵略戰爭。他在發言中還調侃說,根據白頭盔發布的視頻,「化學武器已經學會區分武裝人員」。但是,美英等西方代表根本連聽都不聽,英法美代表們紛紛離場,只留下賈法裡疲憊而沮喪,無可奈何的落寞身影。也許,這張照片,是現今最完美的詮釋,什麼叫「弱國無外交」。

對於」弱國無外交「,歷史上還有無數次實例可以證明,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政府元首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裡尼、齊亞諾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參與的情況下,更不管捷克斯洛伐克怎麼想,如何憤怒,直接就籤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出賣捷克斯洛伐克,以此希望,當然也是作為一個條件,要求德國進攻蘇聯,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一個協定,又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可以說完美地詮釋了」弱國無外交「的真諦,有的也僅是屈辱與無奈。

「慕尼黑陰謀」可以成為「弱國無外交」的代名詞,這種把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企圖引開禍水的做法,在歷史上帶來了相當惡劣的影響。除了歐洲有個「慕尼黑陰謀」,在亞洲還有一個「東方慕尼黑陰謀」,指的是二戰前夕美英的綏靖主義者縱容日本侵華的政策。為此,美國人充當了「東方慕尼黑陰謀」的主角,從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直至1937年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美國政府當時不但不聲援,甚至沒有譴責,反而口口聲聲說要保持「友好公正的立場」。美國務院甚至宣稱,「中日之間的武裝衝突,」雙方應負「共同的責任」。

以當時美國的實力,完全沒有必要對日本軍國主義採取綏靖政策,但是從1941年3月至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美日雙方共舉行了60多次談判,妄圖實現美日妥協,犧牲中國,進行反蘇的「東方慕尼黑陰謀」。在此期間,英美等列強從自身利益出發,都扮演了與西方慕尼黑陰謀同樣醜惡的角色,不惜出賣蔣介石。1939年7月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同日本外相有田八郎籤訂《有田—克萊琪協定》,英國承認日本侵華的實際局勢,這是張伯倫政府自慕尼黑陰謀以來在遠東對法西斯勢力的又一次重大妥協,蔣介石民國政府被徹底出賣,即便被出賣,也無任何話語權,有的還是屈辱。

100年前,弱國無外交,100年後,弱國同樣無外交,看看今天的敘利亞。實際上,世界從未真正的和平,戰爭也從未真正的走遠,但值得慶幸的是,如今我們有強大的人民子弟兵在守衛著我們的和平,但我們仍要以史為鑑,因為和平從來不是靠乞求得來的。

相關焦點

  • 「弱國無外交」,這片拍出歷史的血淚
    「弱國無外交」——縱觀世界歷史,這句話堪稱真理。無數小國弱國,掙扎與大國強國的博弈之間。縱有英雄志士鞠躬盡瘁,仍難以保全那美麗而脆弱的祖國。此時張伯倫的心思早就在飛往慕尼黑的飛機上了。正如法國總理達拉第對張伯倫所言:「如果犧牲一個小國就能保全歐洲的和平,那麼他們無權置喙。」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返回倫敦,走下飛機,揮舞著《慕尼黑協定》,留下那句著名的宣言,「這就是我們一個時代的和平!」
  • 強權即公理,弱國無外交:二戰後中國為何失去了收回香港的機會
    中國遠徵軍在這個時候,蔣介石提出了收復香港的要求,並得到了廣泛的國際支持。首先美國羅斯福支持蔣介石的要求,他趁機給英國施加壓力,指責英國「殖民地太多,戰線拉得太長」。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也被迫讓步。1942年10月10日,英美宣布廢除過去所有對中國各地的租界權、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中國境內駐軍權,以及賠償的款項。
  • 二戰爆發後,英美政府依然沒有放棄東方慕尼黑的活動
    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美政府並沒有因此放棄東方慕尼黑的陰謀活動。一九三九年十月,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在東京日美協會發表演說時聲稱:日本在遠東建立真正的安全和穩定,絲毫不用破壞美國的權益就可以達到目的。
  • 東方體育日報:足球弱國無外交
    哈曼通過外交手段,在亞足聯執委會上通過「亞足聯主席自動成為國際足聯副主席」的決議,迫使鄭夢準失去在國際足聯的地位,導致後者「揭杆而起」。  哈曼和鄭夢準的矛盾,其實就是典型的權力鬥爭,這也意味著亞足聯的掌控權有著非常大的利益。可惜,這一切與中國無關。  外交史上有句行話,叫做「弱國無外交」。中國是弱國嗎?顯然不是。
  • 弱國無外交,瑞士口罩被扣留,德國義大利強盜本性再現
    我們都知道弱國無外交這個道理,尤其是作為中國人對這一點更是有著切身的體會,一百多年前當英國人用軍艦把中國的大門轟開後,我們便開始了一段屈辱的歷史,最明顯的就是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卻把自己的領土被迫割讓給了日本,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們才站立了起來。
  • 塞爾維亞宣布重磅決定,武契奇在白宮坐小椅子,弱國無外交!
    外交是國家與國家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通過外交,增加了國家之間的了解,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本來是平等的,沒有任何歧視的,但是在美國這裡,外交成了國家實力的代表,弱國沒有外交的權利,只有任由美國擺布的權利。
  • 弱國無外交:你看到過去的中國,再對比現在的敘利亞你作何感想?
    會議結束後,敘利亞外交官坐在那裡,顯得很無奈,網友們紛紛感嘆:"弱國無外交「。最早聽到這句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是在巴黎和會上,當年英法等國在一戰勝利後舉行分贓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身份參加,但是他們卻將德國在中國山東,劃給了日本接管,中國外交代表團最後以拒絕籤字這種方法,做出了抗議,你可知道在籤字這個問題上,表團陷入混亂,明顯分為兩派,一派支持施肇基和王正廷,而另一派則同情陸徵祥。
  • 塞爾維亞徹底墮落了,坐小板凳圖片,向世界再次展示:弱國無外交
    這份協議被吹捧是美國一次重大外交成功,美國政府認為這為了兩個巴爾幹半島競爭對手走的更近了。自此,穆斯林佔大多數的科索沃同意承認以色列,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則是追隨美國的步伐,同意將以色列大使館搬至耶路撒冷地區。可是,塞爾維亞總統對這一聲明的反應,致使一些外界人士懷疑他是否知道籤署的協議裡面有關細節。
  • 弱國無外交,疫情可旅遊
    >今天的感受:弱國無外交
  •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會成為慕尼黑陰謀當中的犧牲品?
    呂海峰 胡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曾經有過一個「慕尼黑陰謀」,而就在這場陰謀當中,英國和法國為了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維護自己的私有利益,於是,就在他們與德國籤訂的一份《慕尼黑協定》中,將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作為了一種犧牲品。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蔣介石到底是不是真心想抗日?
    03 外交上廣結盟友,制衡日本九一八事變後,外交運用在蔣介石的對日謀略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一是與蘇聯改善邦交關係。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蘇聯宣布與中國斷交,然而隨著日本的加緊侵華,得寸進尺,不得已需優先處理對日問題。
  • 歷史上的今天:外蒙古宣布獨立 蔣介石出賣外蒙古?【2】
    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決定,中華民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改名為蒙古國);至此,外蒙古獨立。此後,蒙古國是個獨立的國家。   歷史的事實是:蔣介石出賣外蒙古。蔣介石領導的政府不僅在1945年8月承認外蒙古獨立,而且1961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不行使否決權而讓蒙古國加入聯合國。
  • 發生在遠東的「慕尼黑陰謀」——雅爾達會議上是誰出賣了中國?
    因為中國被出賣了。史達林聲稱:「……如果這些條件得不到滿足,我就無法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麼俄國要參加對日作戰。」羅斯福不動聲色:「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完全沒有問題。不過,涉及滿洲鐵路和大連的方面,是不是要同中國政府商量?」史達林毫不掩飾他對中國的輕蔑:「中國?
  • 美國如今遏制中國,二戰前卻在英國和日本陰謀下與中國幹了件大事
    在二戰之前,英國和法國為了避免戰爭爆發,在沒有捷克代表的參與下,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籤訂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以此讓希特勒進攻蘇聯。後來,國際上把這種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企圖引開禍水的做法稱為「慕尼黑陰謀」。而英國、法國也並沒有如願以償,還是被希特勒肆意蹂躪,可謂自食其果。
  • 慕尼黑陰謀到底有多不要臉?
    說起慕尼黑陰謀我們都知道這件事,英法德意四國背著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可以說是非常的不要臉的行為,當時籤訂這個條約的時候竟然沒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到場。相當於一群人商量分你的家產,但是你卻沒有說話的權利。商量完直接拿走了,連和你都不打招呼。
  • 金佛莊被出賣內情:並非蔣介石「借刀殺人」計
    而中共方面,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黨的北伐前委會書記聶榮臻等領導同志在驚聞噩耗、悲痛之餘,也著實認為這件事太突然,著實蹊蹺,但在戰爭進行中的形勢下,也一時找不到能證實蔣介石玩弄陰謀的確鑿證據,黨的前委會在內部範圍作了通報,號召人們「化悲痛為力量,加強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裡的革命警惕性」。
  • 琉球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時機,蔣介石就浪費了兩次
    到了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清政府一敗塗地割讓臺灣、澎湖,更無資格談琉球了。這是中國第一次從法理上喪失了琉球的管理權。而到了二戰時即將日本戰敗,中美英三國於發布《波茨坦公告》,日本侵佔的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 蔣介石的一念之差,讓中國錯失收回琉球的最好機會
    1943年,二戰進入新階段,中國、美國以及英國首腦於11月22日到26日在埃及開羅開會,蔣介石作為中國首腦參加了此次重要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期間共於蔣介石會談四次,其中兩次談到琉球群島問題。11月23日晚兩人單獨會談,羅斯福對蔣介石說:「琉球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
  • 英美同盟真的牢不可破嗎,那韓戰中英國為什麼要反對美國
    所以,英國是一個長期在國際外交活動中的優秀外交能手。西方國家都有這個傳統,英國尤甚,要是缺了國際外交,英國恐怕也不是我們熟悉的英國了。  即便二戰後英國不復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它的外交仍有聲有色。在韓戰中,英國外交的總趨勢是在被動中求主動,從不放棄表現的任何機會。  對國際事務的捲入,在英國政治生活中已成「家常便飯」,積累了豐富的、嫻熟的談判技巧。
  • 黎巴嫩詮釋「弱國無外交」
    同時也是對川普在選舉中增加選票,黎巴嫩只能任其擺布,充分說明了「弱國無外交」的話是個真理。(茶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