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蔡春芝,今天帶大家探討石器時代金門與大陸的關係。
自古以來,金門與大陸就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據地質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研究,在l萬多年前,當末次冰期,臺灣海峽的許多島嶼是與大陸連在一起的。因為冰期高峰時,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冰流面積擴大,海平面也隨著大幅度下降;在中國東部,海平面約比現今下降150米或更多。大約從距今300萬年到1萬年前,地球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和間冰期,每次冰期都會使臺灣與大陸聯成一片。處在臺灣海峽中與大陸近在咫尺的金門,其與大陸聯成一片的機會就更多了。
學者們還指出,從福建南部的東山島附近向東,經海峽的中南部和澎湖列島至臺灣的臺南,存在著一條橫亙海峽的淺灘,被稱為「東山陸橋」。這條淺灘現在水深不及40米,有的地方僅有10米,淺灘的形成是更新世時期的陸相堆積物,現在屬海水淹沒的階地。。處在這條海上「陸橋」邊緣的金門,平時與大陸的人員來往和各種文化聯繫就很密切,在冰期中「陸橋」外露時,它與大陸特別是閩南沿海地區的聯繫就更加密不可分了。
這種聯繫,體現在金門的山嶺多由大陸發脈而來,金門的地質狀況也與閩南沿海地區一致,更重要的標誌是新石器時期金門與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文化屬於同一文化類型。
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主要有平潭殼丘頭、漳州搜船山、詔安臘洲山、東山大帽山等處貝丘遺址。
殼丘頭位於平潭島的西北部,為山麓坡地。1985年秋對此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翻刀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時代貝殼堆積坑21個、殘墓葬1座,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文化遺物。出土的陶器陶片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夾砂陶中屬和粗砂、貝屑的較多,一般是胎質厚,火候低,易破碎,陶色亦雜。這些陶器多屬手制,裝飾除少量施紅衣外,主要有拍印、壓印、戳點和刻畫等類。拍印紋飾中以麻點紋最為常見,次為繩紋,條紋最少。壓印紋主要是利用蛇類貝殼邊緣的自然紋路直接壓印在陶坯上而成的,常稱之為「貝齒紋」。戳點紋一般是連續的,形狀有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三角形等。刻畫紋多由雙線或多線平行、轉折、交叉組成紋樣。壓印、刻畫、戳點交互組合的紋飾也較常見。這些紋飾特點,形成了殼丘頭文化遺存的獨特風格。
覆船山位於漳州市蘿城區芝山鄉嶺下村西 100米處,為漳州平原九龍江邊的一座小孤丘,因為孤丘形如覆船而得名。遺址高出九龍江河床30米。1958年對遺址做過考古試掘。1986年和1990年對遺址進行過兩次複查。遺物散布面積約18的平方米,遺物有陶片、石器、石片、獸骨和貝殼等,文化堆積層幾乎由單純的淡水貝類河蜆(Corbicula flumjnea)構成。採集到的遺物中有少量陶片,內有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兩種,器表粗糙,陶質鬆脆,陶器均手制,胎厚薄不一,火候極低。紋飾有曲線貝齒紋、籃紋及素麵等。
臘洲山位於詔安縣城東南12公裡的詔安灣東南角,屬梅嶺鄉臘洲村。臘洲山為一座花崗巖裸露的石山,三面環海,海拔最到,文化遺存從上到下可分為3層:第1層為表上層,含貝殼、陶片等,厚度0.2米~0.3米;第2層為灰黑色石英砂土,土質較鬆散,屬坡積物,含大量的貝殼和少量陶片及石器,厚度0.2米一0.5米;第3層為貝殼堆積層,內含少量砂土和陶片,本層東側上部有一層石英砂質黃土,質緊密,為原生文化層,厚0.3米一0.6米,含陶片、石器、石片。比較大的陶片都集中在這一層。
大帽山位於東山縣城西南陳城鄉的東北面,海拔約65米。遺址西北是高聳的大帽山主峰,東鄰寬闊的烏礁灣。遺址長約24米,寬約為米,文化層由貝殼堆積而成,遺物以貝殼最為豐富,其次是陶片、石器和脊椎動物遺骨等。其陶片均系軟陶類,有夾砂陶和泥質陶之分。器片以夾砂陶為主,大約佔88.1%。夾砂陶有紅褐、黃褐、淺黃、灰黑等顏色,胎灰黑色居多,夾細砂陶為大宗,夾粗砂陶少量,其中夾砂紅褐陶磨光。泥質陶數量不多,只佔11.9%,有泥質紅、灰、黑3種陶色,均磨光。器壁灰砂陶類普遍較厚,泥質陶類厚薄兼有。紋飾以素麵居首,佔65.5%;繩紋次之,佔17%;少量鋸齒形附加堆紋、刻畫紋(或指甲紋)、條紋、刻畫寬帶紋與刻畫網紋組合、錐刺圓點紋、凸稜紋、繩紋與鋸齒形附加堆紋組合等,共佔17.5%。紋飾的主調是繩紋、附加堆紋、刻畫紋、錐刺紋等,其他紋飾均是由這些紋飾相互組合。
陶器製作有手制和輪修,或手輪兼用的。燒造陶器的火候不高,約在700℃一800℃左右。陶器總的特徵是:燒造技術還相當原始,與臘洲山、具石山下層陶器風格相似。陶器紋飾比臘洲山的豐富,兩處遺址相距不遠,估計存在承襲發展之關係。
以上幾處文化遺存在文化內涵上有相當多的相似之處,其中尤以殼丘頭遺存最具典型意義。而在金門富國墩遺址發掘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與殼丘頭文化遺存的相似之處更為明顯,學者們正是概括了金門富國墩遺址和平潭殼丘頭遺址文化遺存的共同特徵,才把這一類型的文化命名為殼丘頭類型文化的。
金門富國墩遺址是臺灣大學教授林朝壑於1968年9月發現,並於當年9月至10月加以發掘的。根據林朝繁先生的報告,富國墩貝家「以二十種貝類構成,貝家中採到許多黑色和紅色的陶器破片,有素麵的,也有帶紋的;紋樣形式以貝印紋和指甲紋為主,利用種種蚌類的殼緣印出波浪紋、點線紋、直線紋等;指甲印出弧紋。此外亦有橫線、斜線和橫列短直線的刻畫紋。陶片之外只有採到凹石一件,石把手一件,沒有其他石器存在」。本貝家文化層的年代,經臺灣大學物理系用貝殼作碳14定齡結果,底部為6305±378年前,中部為5799±348年前,頂部附近為5488±327年前。
殼丘頭類型文化又稱為「富國墩文化」。它既不同於福建北部閩江下遊的曇石山文化,也有別於廣東地區的石峽文化,是一種班蓋了北起福建平潭島南至廣東東部潮汕地區沿海的富有個性特徵的文化類型。這一事實,不但有力證明了金門諸島自古以來與大陸的密切關係,還說明福建東南沿海(包括近海島嶼)與廣東東部沿海(也包括近海島嶼)歷來是一個社會發展進程相近、各種文化特點相似的同一文化區。對此,《漳州史前文化》一書作了這樣的概括:「漳州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顯示了它與廣東東部韓江流域更為相近的特徵。在某種意義上說,粵東一閩南一帶是一個有自身特點的文化區,其內涵以砂陶、釉陶、原始瓷以及磨光石戈、石鎊和石鏈為主,器物典型,石器製作精細,通體磨光,器形較大。漳州地區新石器文化以九龍江流域為中心,以近海沿岸最發達,遺址常分布在海拔30米~60米的小丘陵之上,文化層中多含貝殼,說明其經濟生活與海濱環境有密切關係。」這樣的概括是相當準確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