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釋迦、鳳梨套種的種植基地。
昨天,麻章區一700畝的釋迦種植基地下了一場雨,基地管理人員韋建清說,這場雨讓基地省下幾萬元!為什麼?因為整個基地集約化經營,一畝地可做兩畝用,半個月不用抽水滴灌了,基地中間留下的低洼地積水也可用於旱時灌溉,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名優果套種提高效益
走進這個全省單體最大的釋迦種植基地,一派青翠碧綠,風過果香。記者發現,700畝地裡全是已長成一人高的釋迦樹,青綠色的釋迦果已累累壓枝,而釋迦樹下是一排排的臺灣鳳梨,工人正在收摘橙黃的鳳梨鮮果上市。他們笑說,一個果園裡,夏天收鳳梨,秋季就摘釋迦,全是特、名、優水果,這種豐收景象真奇妙。
一個個碩大的鳳梨果裝進有商標的包裝箱裡,然後以五六塊錢一斤的價格北調上海等地,收入頗豐。韋建清掰著指頭說,一畝鳳梨收入幾萬元,而釋迦果也已被商家早早定購了,效益肯定是「槓槓的」。這些鳳梨和釋迦全都種在這塊700畝土地裡,種一畝收兩畝,去年種今年收,產值高,這種釋迦、鳳梨套種在湛江尚屬首例,這也是協調發展、向有限的土地資源要效益,此舉甚至引起了省農業廳的重視。
俯身一看,紅土地上面是青綠色的釋迦,下面是金燦燦的鳳梨,一個木本植物,一個草本植物,高低相配,頗為奇特。
「這套種裡面,都是生態、省錢的文章,相益得彰。」種植戶周老闆蹲下撩開釋迦樹指著紅土壤得意地對記者說,地上沒雜草,因為鳳梨是粗生植物,其長劍般的葉子把地面都蓋住了,雜草長不起來,不用除草劑,可謂生態種植。地上都是管道水肥一體化灌溉。規劃有致、集約經營帶來不一樣的農業景觀。
「釋迦樹不會遮住鳳梨的陽光嗎?」記者問。周老闆站起身來,笑著說,釋迦與鳳梨一起下苗時,釋迦還小,影響不了鳳梨生長,等釋迦長成樹後,鳳梨已收果,然後就另地種植,而釋迦是年年摘果,不僅互不影響,還能省下大筆錢——地租每畝1000元,700畝地種出1400畝水果,僅這項就省下70萬元哩。
機耕路也是生財之道
整個基地連成一體,中間那塊低洼地留空成為積水池。基地的工人說,整個基地是莊園式經營,規劃得相當好,雨水自動匯集,旱澇保收。
登高望去,700畝園地被機耕路「切割」成一畦畦,路兩邊種起一排排的羅漢松、簕杜鵑,把一畦畦果園包裹得嚴嚴實實,十分整齊美觀。整個園地雖然是現代種植農業,卻沒有一個大棚,呈現出渾然天成的綠色景觀。
基地的工人說,去年果園雖然受颱風襲擊,但有機耕路林帶保護,果樹受損很小,這種機耕路綠化防風方式比大棚種植投資少,效果卻好得多。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整個園地種植經營的宗旨。」周老闆帶著記者一邊觀看一邊說,湛江是多颱風地區,考慮到這點,他們在機耕路兩旁種植羅漢松簕杜鵑,現在都長高了,滿園紅綠,既有觀賞價值,又能起到很好的防風作用,所以園地裡的果樹都不需大棚或打木樁保護,省下大筆資金。同時,滿園花木水果,又為將來觀光農業打下良好基礎,可提高基地的效益和知名度。另外,羅漢松是名貴花木,除了園地防風和美化作用外,幾年後就可出售,又能賺不少,所以,別看不起眼的機耕路,經營得好,同樣生財有道。
市農業經濟管理幹部學校校長吳洪特意前來觀看了這片生態果園,發出感嘆:整個基地經營如一個莊園,高度集約化,科學種植,引領湛江的新農業,處處呈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降成本」功效,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