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高校教育的支撐。我們認為,一座城市的醫療、科技、製造業等領域,都離不開高校的資源。北京和上海是我國目前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城市,也是我國科教實力最強的兩個城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大學20強,看看目前我國的高校格局是一個什麼現狀?
日前,英國的QS機構公布了亞洲大學的榜單,我們就選取了中國排名前20名的高校。QS採用固有的排名準則,參考了多個指標,是全球四大高校排名之一。而此次QS亞洲大學榜單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國的大學在這次排名中也是取得了歷史性的好成績。中國高校崛起的背後,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們先看下該榜單中,中國高校前十名依次是清華、浙大、復旦、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和北師大。清華依然是中國排名第1的高校,而在這次亞洲排名中,也是首次升到了第2位,僅次於新加坡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同樣取得了突破,超越了北大,位居中國大學第2位,在亞洲排名上也升到了第5。
幾個月前,QS機構公布了同期世界大學的排名。而當時浙江大學的排名是全球第53位,而北京大學的排位是全球第23位,北大明顯領先了浙大。那麼為何同一個機構,同一個時期,兩大高校的相對排名會產生變化呢?
據悉,兩大榜單參考的指標局部有所不同,而且相應權重也有區別,這也導致了浙大與北大在排名上的變化。前十名中,北師大躋身十強,大家也是有些震驚。不過,北師大的實力非常強,A+學科數量甚至在復旦、上交之上。
再來看看後十位的大學排名,依次是西安交大、同濟大學、華中科技、中國人大、哈工大、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上海大學和華東師大。QS亞洲大學榜單中,我們發現中國大學前20強少了幾個熟悉的身影,吉林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等傳統高校都出局了20強。在國內有些榜單中,四川大學和吉林大學甚至入圍過中國大學十強。
所以,榜單不一樣,側重的指標不一樣,最後也會導致大學排名的結果不一樣。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在多個權威榜單中都能入圍十強,不少排名還領先了武漢大學。但在該榜單中,華中科技大學排在了武漢大學、同濟大學之後,位居第13位。這份中國大學20強,最大的意外當屬上海大學的強勢入圍,排在了第19位。這些年,上海大學憑藉自身區位優勢與經濟實力,科教領域的進步非常明顯。
對於大學教育的追求,各個城市都不會懈怠。深圳作為我國城市第三大經濟體,也是我國最為年輕的城市之一,一直都在渴望各大傳統高校的支援。哈工大深圳分校的錄取分,甚至已經堪比不少老牌的985高校。但是大學的發展,需要時間的長期積累。深圳還有其他經濟強市,在教育領域需要不斷探索沉澱。那麼對於中國高校20強,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