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瓜作為江陵縣的一個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壯大村集體經濟及群眾致富增收的好門路、好產業。截止2019年,江陵縣吊瓜種植面積達到0.22萬畝,產值1100餘萬元,江陵縣多個村組已走出了一條發展吊瓜富農民的新路子。
2019年11月7日,位於江陵縣熊河鎮熊河村的江陵縣村集體經濟吊瓜產業示範園,近千畝吊瓜進入豐收期,瓜農正搶抓晴好天氣採摘加工。(黃志剛 攝)
青山村:「基地+貧困戶」吊瓜發展新路子
近日,在資市鎮青山村吊瓜種植基地,一棵棵吊瓜苗鬱鬱蔥蔥、長勢喜人,基地上人來人往,有的正忙著搭棚架,有的忙著除草施肥,呈現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青山村以「黨建引領,助推脫貧」為宗旨,圍繞「扶持能人發展產業,能人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工作思路,克服地形複雜、土地分散的困難,著眼整村脫貧摘帽任務,在縣、鎮兩級大力幫扶指導下,通過反覆座談討論、外出考察學習,確定將市場效益好、資金投入小、勞動強度低的吊瓜,作為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大力推廣。通過依託家庭農場,支持黨員帶動貧困戶等模式,走出了一條「基地+貧困戶」的吊瓜發展新路子。
貧困戶宋永柏說,「種植吊瓜不累人,就是幼苗時期把主藤牽上架,打幾遍藥施幾次肥,既沒有什麼風險,效益也還蠻好,比其他農作物還是強一些。」
截止2019年底,青山村帶動當地群眾73戶,種植面積710餘畝,其中帶動貧困戶37戶,年畝均收益8000餘元。
縣駐青山村工作組組長王旭東說,「吊瓜種植投資小、見效快、收益高,一年種植5年收益,既可以增加種植貧困戶的收入,又可以幫助他們穩定脫貧。」
江陵縣村集體經濟吊瓜產業示範園鳥瞰(2019年11月7日無人機拍攝)。(黃志剛 攝)
熊河村:「聯村產業園」吊瓜發展新路子
2019年,江陵縣探索出了聯村發展新模式,在熊河鎮熊河村打造了江陵縣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產業園實行由政府搭建平臺,若干村投資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為集體代表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泛園區化聯村發展模式,突破了以往村企合作、自主經營等雙向或單項發展模式。
2019年,江陵縣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一期投入750餘萬元,重點打造吊瓜種植示範園,佔地面積571畝。同時,充分運用扶貧產業獎補資金,每年給予每戶貧困戶3000元的幫扶資金作為股本資金入股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底參與利潤分紅,首批共吸納貧困戶50戶入股經營,有效的增加了貧困戶家庭收入。
「原來種4、5畝的水稻,兩口子一年六、七千塊錢就只夠過生活,現在搞合作社,流轉了我們的土地,一年跟我給兩千六、七百塊錢,我和老伴還在合作社打零工,我這個病身體一年都可以搞六、七千快錢。」貧困戶華計秀自豪地說道。
產業園實行四種方式管理,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199畝,由合作社與市場主體籤訂代建、代種合同,每畝支付費用300元,成本由合作社負擔,收益歸合作社所有;熊河村集體種植72畝,由熊河村種植管理,收益歸熊河村集體所有;市場主體種植209畝,由市場主體種植管理,收益歸其所有;農戶種植55畝,由農戶種植管理,收益歸農戶所有。
「我們大膽突破創新,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積極構建政府+合作社+市場主體+第三方審計監督的新型運作模式,讓集體經濟與市場主體實現優勢互補、成本共攤、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品牌共創。」熊河村黨支部書記劉鳳國說。
2020年,江陵縣將堅決貫徹落實中省市關於脫貧攻堅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大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做好發展村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的結合文章,鞏固成果,提高質量,使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村集體的腰杆子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