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外對中國的了解日漸增多,那些標籤化的禮品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好奇,今天的他們,喜歡在中國買些啥?
據說,中國人已成為世界範圍內消費的主力。其實,全球化的潮流是雙向的,世界各地的老外也越來多地湧向中國,他們,又在中國買些什麼呢?
絲綢、瓷器、文房四寶、家具……這些典型的中國元素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只能算是早期的禮品概念。我曾在土耳其伊茲密爾的大巴扎、號稱「絲綢之路」終點的古老市集裡,看到中國絲巾與土耳其本地的紡織品混放在一起,並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佔據C位;歐洲街頭的大小古董店精品鋪,中國瓷瓶也往往悄然佇立鮮有問津……老外對中國的了解日漸增多,那些標籤化的禮品滿足不了他們的好奇,他們的要求不斷更新迭代,越來越具體化實用化。於是,一波日用品在國際舞臺悄然崛起。
去過非洲的人都有體會,清涼油、風油精十分搶手,送金送銀都不如送一盒藿香正氣水。而「馬應龍」在美國亞馬遜上創下刷屏級的紀錄,則令人解頤。最不可思議的,是上海人家夏日必備的隨身小物六神花露水,踏上美國土地霸氣變身「中國神油」。「六神」在愛荷華香水論壇上掀起熱議;再接再厲東進紐約藥店……我特地去請教一位美國朋友。這位在上海生活了5年的工程師,就像對待他的機械零件一般思考再三,在微信上鄭重回復道:「剛到上海的第一個夏天,的確有熱心同事送給我一瓶。打開聞聞感覺身心舒泰,就順手放在浴室裡充作香薰,直到5年後離滬回家,我把它轉送給了鐘點工阿姨。」中國的日用品實實在在地進入了世界人民的生活。
再說說我身邊的真實經歷。
有一位來自北歐的英語老師,自從我帶他到淮海路上「哈爾濱食品廠」,他就成了「哈氏」的常客。我推薦的蝴蝶酥和杏仁排他感覺一般,還告訴我他家鄉也有類似的點心,叫「Elephantear」(大象耳朵)。這名字聽起來實在沒什麼美感,比起「蝴蝶酥」的意境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他最愛的,是一款芝麻薄片,一邊咔嚓咔嚓咀嚼一邊興奮地讚不絕口:「米道哈贊,呱啦鬆脆。」每次回鄉都要掃空櫃檯,帶回去跟七大姑八大姨分享。聖誕節他在朋友圈幸福地曬出家庭聚餐,白雪皚皚的小木屋裡,烤熟的火雞旁邊,一盤「哈氏」、一瓶「老乾媽」赫然在目!這叫什麼神搭配?
還有一位法國外交官,在上海居住十年,早已成精。滿足他的要求有點難度,既要有中國特色,又要不落窠臼,還要得體。我琢磨半晌,想起一物。次日陪他來到音樂學院門口的民族樂器店,琵琶二胡笛子鈸鑔木魚應有盡有,還有專為禮品而設計的迷你版。外交官果然興致大好,摸摸這個撥撥那個,滿意地選了一支梆笛。他兒子就讀的當地小學有個小樂隊,這份禮物再合適不過了。2個月之後外交官回上海,我收到了他兒子的回禮——一張畫有龍和故宮的鉛筆畫。可見,來自中國的禮物既滿足孩子的童心,又勾起他對中國的好奇心,傳遞效果超出了我的想像。
有趣的是,這些年老外的購物車,漸漸從有形的實物禮品,發展到無形的生活創意。最近看到一則視頻,一個在上海讀書的加拿大留學生突發奇想,把自己裝進箱子裡「快遞」回家。打包的程序重點渲染,當然,飛行運輸過程是模擬的,父母收到禮物打開時的驚喜卻是真真切切的。也許這個年輕的「老「外並沒意識到,這一次他從中國帶回來的禮物,其實不是他自己,而是中國的idea——世界首屈一指的、無所不能的快遞。(湘君)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