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博大精深,在《百家姓》中,就包含504個姓氏,每個姓氏都是幾百或者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在現代這個多元文化,色彩斑斕的社會塑造下,四字名字也越來越多了起來,似乎有掀起21世紀姓名新創新潮流的趨勢。
然而根據遊戲「王者榮耀」而改編的名字卻因為太突兀便像深水炸彈似的猛然掀起了人民對于姓名規矩的討論熱議。那麼,我們先看看古代起名的禁忌。
古代禮法制度眾多,古人在起名時並不像現代入一樣自由,各種忌諱更是讓老百姓不敢逾越半步,稍微一個不留神,腦袋就可能會搬家。
遠古的氏族社會思想認為,姓名也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符號。他們認為,自己的名字被其他入知道後,對方就會得到他的一部分力量,這就是姓名避諱產生的根源。由此可見,原始社會發展落後,人們對本身和自然沒有完全的了解,姓名的避諱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
在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中,姓名的避諱主要有以下幾種:
國諱,古代人名,地名甚至物件的名字都要規定避皇帝名諱,一個新的皇帝登基,他的名字便是獨一無二!天下人中凡名字中有相同字者,必須另改一字以示避諱。否則被視為大不敬!比如因為要避隋朝皇帝楊廣的諱,改廣州→番州,改廣陵→江都;因「玄」字犯了康熙皇帝名「玄燁」之諱,將「玄武門」改成了「神武門」;為避漢文帝劉恆,改恆山→常山,改恆娥→嫦娥;避司馬昭名諱,改王昭君→王明君;避唐太祖李淵名諱,該名劍龍淵寶劍→龍泉寶劍……
家諱,針對家族內而言的忌諱,規定要避父祖名,也稱私諱,家族裡的人說話辦事,文章寫作時都要避開和祖名相關的事物。家諱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當時的倫理觀念和封建等級。《禮記·曲記》上說「入門而問諱」,就是說到別人家做客之前一定要知道主人有什麼避諱的,如果不小心犯了主人的忌諱,好心也可能會招來惡果的。
東漢有個叫毛賢的人,他的父親名叫溪,某日他去拜訪好友李名甫,剛好碰見他的兒子李欒在庭院練武,就近前問道:「你的武藝和甫公比起來誰更技高一籌啊?」李來因他觸犯了家諱,冷言回敬道:「我與家父相比,猶如以溪論海。」毛賢聽罷灰臉而退。
聖人諱,指對賢者聖人名字的避諱,與家諱、國諱不用。聖人諱沒有那麼嚴格和廣泛,封建社會時除了朝廷有相關規定的聖人諱外,百姓也會自發地為聖賢避諱。史料記載,宋朝因避孔子諱就曾經把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為龔縣。
個人諱,即指對自己名字的避諱,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一些封建官僚仗恃自身位高權重,令其手下避其名諱,這叫自諱其名。人們常常說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說的便是宋朝有位名叫田登的州官,自諱其名,下令州境之內把燈叫做火,正月十五元宵節放燈,令手下人公告與市曰:「本州島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說「放燈三日」,當時人們便譏諷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相比與古代,現代人並不認為名字包含著神秘的力量,或者也只是個代號,故此便沒有太多的禁忌,不過雖是代號,家長還是希望名字能具有對孩子生涯有促進的作用。「子涵」、「浩然」等雖然不新穎甚至爛大街,但都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心意,也無可厚非。
名字雖只個代號,但在社會中,對孩子來說還是很重要,古代起名需要注意種種邊邊框框,現代生活中也應在起名時多注意一些避免對孩子有潛在傷害的那些「禁忌」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