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碧血劍的意義以及袁承志的俠道,一朝風雲起,亂世何謂俠?
很多金書讀者認為,《碧血劍》的主人公是金蛇郎君與袁崇煥而不是袁承志,正如《雪山飛狐》的主角是胡一刀而非胡斐一樣。對此看法小編本人是持反對意見的。主要根據,是小說「主角」的含義。有人說過,主角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配角是刻畫人物的,對這句話,小編真是深有感觸,我們往往被不經意出現的「配角」所感動,但他們畢竟不是故事的主線所在,也許,他們在另一個故事中,是主角。
但無可否認的是,確實是金蛇郎君與袁崇煥,奠定了《碧血劍》的主基調,並冥冥中註定了主角的一生。江山長城壞,江湖恩怨消。袁崇煥是一個屬於江山的英雄,留下的,是「自壞長城」的遺憾與浩嘆。而金蛇郎君則是江湖中亦正亦邪的一代怪傑,留下的只是「復仇者」的悲哀。所以小編認為《碧血劍》就是建立在他們營造出的嘆息與悔恨之中。 我們都知道《碧血劍》是金庸早期作品。
小編認為在這時,「江湖」與「江山」在金庸先生筆下還沒有完全融為一體,這是寫作技巧還沒有達到後期境界的問題,但從這部作品中,不難看出金庸後期作品中思想與對世界的理解的影子。從陳家洛到袁承志,對「政權」對「胡漢」的質疑更進一步,小編本人能夠看出的是,金庸先生此時的世界觀已逐漸滲入他的作品之中,雖然,袁承志還是個游離徘徊與「江山」與「江湖」之間的人物,「傳統武俠主人公」的形象還是佔據了主體。
不像是從郭靖開始之後的人物,以作為「文學形象」而受到關注,小編可以說,袁承志這個人物,在文學塑造上並不是很成功的,但這並不妨礙《碧血劍》的成功。小編覺得這是一個亂世武俠神話的成功。如此亂世,「俠」處在何地?袁承志要「報仇」,可當他看到崇禎的時候卻猶豫了。袁承志想「報國」,可當他看到皇太極的時候卻迷茫了。因為他是袁承志,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更不是三關大帥袁崇煥。
小編認為他不是單純的「江湖人」,也沒有太成熟的「政治觀」,他保留了凡人的特點:用自己的(老百姓)的情感去看待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袁承志是一個過渡型人物的原因。從這時起,金庸先生已經跳出了梁羽生的瓶頸,開始把「武俠人物」向「文學形象」升華了。小編以為外寇入侵,民不聊生,「俠」能做的,又有什麼?殺了崇禎,能解萬民於水火嗎?殺了皇太極,能避免滿清鐵蹄入主中原嗎?「俠」不是殺人的機器,他們會思考。
「快快開門迎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李自成入京之前,是天下百姓的希望,也同樣是「俠」的希望。但可惜,他沒有把「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原則貫徹下去。所以到最後天下人失望,「俠」也失望了。小編個人感覺「俠」,在這樣的世界,也無法用自己超凡的武藝,去改變什麼。最後只能歸於化外,終老異鄉。但是,他曾經努力過。他曾經也為闖王的理想,百姓的希望而奔走。
也曾經保護過「抗擊外寇」的大炮,當這炮口對向同胞的時候,他也千方百計地摧毀它。他也象普通的遊俠一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這一切,在自毀長城的亂世,在動輒屠殺滿門的江湖,又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在金庸先生的筆下,「俠」不再是無所不能的救世主,變成了和我們一樣有心無力的普通人。這就是袁承志。這就是《碧血劍》。亂世何謂俠? 唯碧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