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一生,母親對自己的影響總是巨大的,一個母親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莊,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響孩子一生。母親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孩子思想觀念的形成。所以一個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當然,這裡所說的「富」,並非一定指有錢,而是一個人的思想富,品德富,最終使自己成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孟母是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之母仉(zhǎng)氏(前392~前317),是「四大賢母」之首,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3歲喪父,靠母親教養才長大成人,並成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亞聖」,與「至聖」孔子並稱「孔孟」。其母仉氏在孟子年幼時的循循善誘和敦敦教導對孟子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因而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教子佳話,並被寫入《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一開始孟母為了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而選擇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但是時間久了,孟母發現年幼的孟子竟和其他兒童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孟母覺得「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意思是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因為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他們大多氣韻高雅,風範從容,舉止優雅。這就給住在附近的孟子和其他居民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孟子和一些孩子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孟母感嘆「此吾所以處吾子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孟母深諳此理,明白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三遷其家。
當孟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辛苦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了兩段。孟子驚愕不解,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的後果。孟子領悟,從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學不息,終成「亞聖」。
陶母是東晉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將,在穩定東晉初年動蕩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樹。
陶母以紡織謀生,撫養陶侃長大成人,供陶侃讀書。湛氏家教非常嚴謹,她教導陶侃要珍惜時間、廣泛閱讀,在心中立下建功立業的志向,還以忠順勤儉為美德薰陶其子。
除此之外還有「截發延賓」的典故。據《晉書·列女傳》記載,風雪漫天之日,鄱陽孝廉範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貧如洗,沒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覺用的草墊子,親自鍘碎,拿來餵範逵的馬;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給鄉人,置辦菜餚,招待客人。範逵知道這件事後嘆息道:「不是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優秀的兒子!」陶母賣頭髮置辦菜餚招待客人,身體力行示範陶侃要結交賢友,真心待人。
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也是早年喪夫,她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兒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陶母還有一個廣為傳頌的故事是「封壇退鮓」。
陶侃曾在浙江海陽做縣吏,監管漁業,常有下屬送東西給他。
有一次,一位下屬送了一壇魚鮓(醃魚)給陶侃,孝順的陶侃馬上念及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便囑託鄉人帶給母親。
誰知母親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壇魚鮓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鮓和回信,大為震動,更愧疚萬分。他下定決心,一生遵循母親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
陶母的為人品性和思想精神深刻影響著陶侃,陶侃從軍三十餘年,多次平定戰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喜文辭,行文如流」,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後人讚譽:「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
嶽母是北宋名將嶽飛之母。
嶽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宋康王在金陵繼位,朝廷傳下聖旨聘召嶽飛進京受職,率兵討賊,圖復中興,報仇雪恨。嶽飛接了聖旨,即刻收拾停當。嶽母叮嚀孩兒,勿忘「盡忠報國」。嶽飛拜別母親,這才上馬進京去了。從此,嶽飛領兵幾次大敗金兵,力圖恢復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檜一夥,私通金國,陷害忠良。他們把嶽飛騙進京,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中,嶽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赫然大字,凜凜正氣,貫衝鬥牛。但邪惡猖獗一時,嶽飛終被害死於風波亭。可是,嶽母訓子報國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嶽飛的美名卻千古流傳。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又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古有歐母畫荻教子,今有南京大學已故文史專家卞孝萱教授的母親學字教子。卞孝萱出生後兩個月,父親便因病下世,由母親撫育成人。想讓兒子讀書,卻又請不起私塾先生,用工之餘,每天到學堂或鄰家向先生學寫幾個字,回來再教給卞孝萱,就這樣認字啟蒙。日積月累,數年時間,原本目不識丁的母親,和兒子一同學會了兩三千字。柳亞子的贈詩中有句曰:「教兒先就學,即學即傳人,此是彌天願,寧關一室春。」
鄭氏還經常以歐父的為官事跡告誡歐陽修,一定要廉潔奉公,樂於助人。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範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賢母,她們都是普普通通而又偉大的母親,她們將兒子培養成為國家的棟梁事跡應該成為大家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