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佛去」創始人楊菲
文| 鉛筆道 記者 邱曉雅
►導語
佛教信眾很難找到真正具備佛法內涵的寺院、僧侶。很多馬路和尚把信眾引入歧途,「走火入魔」。
去年9月,楊菲創立「拜佛去」,定位為全球佛教文化公益平臺,讓信眾了解真正的佛學文化,找到對路的學佛地點。為此,團隊一方面採訪高僧大德生產佛學內容(講經誦法、高僧故事等),另一方面舉辦與佛法相關的線下活動(慈善活動、佛法遊學等)。
截至目前,「拜佛去」 已聚集3萬餘信眾(粉絲)。團隊採訪了60多位高僧大德,行程數十萬公裡,足跡遍布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聖地。
注: 楊菲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其真實性負責,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楊菲,你忘了嗎?」 一位北大後EMBA(以下簡稱北大後E)同學在電話裡問。
她這才想起是時候去廟裡還願了。原來,她曾為了助力冬奧會申請成功,帶著團隊巡迴宣傳。過程的不如意讓她在心中默默許了個願:「如果大家能平安回到北京,我就去普陀山還願。」
此時是2014年12月28日,楊菲正坐在另一位北大後E同學的車上。她剛剛在江西參加完同學的開業典禮,打算飛回北京,但不巧的是,沒票了。
這位北大同學也參加了典禮,此時正打算驅車返回浙江。看著買不到票的楊菲,他說:「要不我載你去杭州,你再回北京?」
◆ 「拜佛去」團隊與高僧合影
想想靠譜,她也便應了。而途中的又一通電話讓楊菲意識到:再過幾天就是2015年了,而還願留到下一年似乎不好。
「要不我送你去普陀山吧。」這位同學又說。於是,二人臨時改道前往普陀山。他們在路上花了14個小時,終於在凌晨一點多到了。
佛教聖地不僅圓了楊菲的願,也喚起了同行同學的回憶。「我以前經常給寺院捐款,捐得還不少,百萬級,但都不知道它們流去了哪兒。」楊菲也覺得這些善的種子很難播種在扶貧、救濟、賑災上。
此外,佛教信眾也很難找到真正具備佛法內涵的寺院、僧侶。很多馬路和尚把信眾引入歧途,「走火入魔」。
就這樣,曾是人民網部門總監的楊菲,與「驅車順路」的同學——兩個從沒想過會一起創業的人,起心動念創立了「拜佛去」。「拜佛去」定位為全球佛教文化公益平臺,一方面傳播佛法內容,另一方面舉辦與佛法相關的線下活動。
去年9月,「拜佛去」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線。至今,平臺已聚集3萬餘信眾(粉絲)。
為幫助信眾找到對路的學佛地點,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團隊帶著燈光、攝影攝像設備,走進了深山老林,採訪高僧大德、佛協領導、隱修高士等,整理成視頻、圖文。內容包括講經誦經、高僧故事等。
線下,「拜佛去」也有不少打法。比如策劃籌辦連接寺院與信眾,信眾與佛法,佛法與生活的各類線下活動,瑪拉蓋廟浴佛節、五臺山居士林「維摩禪」夏令營…….
再以慈善義舉為例,團隊協助五臺山法喜寺完成善款捐助,並為崇聖寺搭建了微信平臺。團隊還積極與國內外寺院合作,拓展佛教遊學路線,讓信眾脫離都市緊張生活,體驗行腳問道,尋禪古剎深山。
此外,「拜佛去」還會定期開展「生命與禪」系列講座,並探索高僧大德在線論壇,連通高僧與信眾。
不久前,隨緣商城在平臺上線,信眾可在商城內購買禪茶、書畫、手串等商品。這既為清貧寺院的產品提供銷售渠道,又可以讓信眾買到健康產品。
◆ 「拜佛去」與五臺山居士林組建的禪修基地
截至目前,「拜佛去」團隊已採訪了60多位高僧大德,行程數十萬公裡,足跡遍布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聖地。
「數據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數據化的整合應用。」下一步,楊菲說,「拜佛去」將有一個大計劃——智慧寺院,即實現寺院門票、門禁等數據化處理。「很多寺院都收門票,也許他們忘了,買門票的人才是更有價值的數據。」
/The End/
編輯 韓正陽 校對 唐郡
求報導
請加pencil-news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