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步鎮大嶺河道內鋪設的「生態基」。 林立竣 攝
潭江牛灣斷面碧水婉轉流去,景觀美不勝收。 楊興樂 攝
「看,又飛過一隻白鷺。」在潭江牛灣斷面處,順著村民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隻只鳥兒低飛掠過碧波蕩漾的潭江河面。「有白鷺就證明這些水草肥美,漁獲豐富啊!」住在附近的村民向記者感慨道。
潭江蜿蜒流淌,滋養著僑鄉大地。
經過近3年碧水攻堅奮戰,潭江牛灣國考斷面水質大幅改善,達優良水體。截至目前,牛灣國考斷面涉及區域內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國考、省考斷面均達到Ⅲ類水體及以上,為國家實行採測分離以來最好水平。
文 江門日報記者/林立竣 通訊員/江曉峰
抓住治理「牛鼻子」
潭江幹流自西向東流經恩平、開平、臺山、新會,全長248公裡,流域涵蓋了江門三區四市,是江門的生命河、母親河。
回顧潭江的歷史變遷,它經受了時代的創傷:在經濟社會調整快速發展時期,這條母親河曾飽受工業廢水汙染、農業養殖汙水汙染、生活汙水汙染。雖然幾經整治,但水環境質量惡化現象時有反覆。2018年上半年,在省考以上斷面中,潭江牛灣斷面水質下降至Ⅳ類,部分月份甚至出現了劣Ⅴ類水質。
為推動牛灣斷面水質達標,全面改善我市江河水質,2018年以來,我市按照上級部署,持續深化碧水攻堅戰,聚焦潭江牛灣國考斷面達標這一核心任務,全力攻堅。
欲築室者,先治其基。我市高規格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實行黨政主要領導「雙主任」制,率先推行市縣鎮村四級河長制,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度,強化「雙公開」「雙考核」「雙問責」措施。圍繞目標任務,先後印發《潭江牛灣國考斷面水質達標2018年攻堅實施方案》《潭江牛灣國考斷面水質達標2019年攻堅實施方案》《潭江牛灣國考斷面水質達標2020年攻堅實施方案》,持之以恆抓好重點工作,堅決打贏潭江牛灣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戰,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潭江治理,關鍵要抓住『牛鼻子』,圍繞牛灣國考斷面,從控源截源入手,紮實推進工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等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久久為功。」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歐陽衛華向記者介紹。
強化工業廢水集中處理
位於羅坑鎮錦豐工業園的江門市新會區冠華針織廠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針織企業,集紡織、漂染、整理於一體。為減少汙水排放,提高中水回用比例,冠華針織與中廣核達勝加速器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目前全球最大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項目,日處理廢水能力達3萬噸。
「印染廢水化學需氧量從約200mg/L降到50mg/L以下,色度從80至100倍降到10倍左右,且不返色,廢水回用比例提高到70%以上。同時外排廢水濃度進一步降低,減少了汙染物的排放。」該企業項目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由於提高和保障了中水回用率,在外排廢水不增加的情況下,企業生產廢水的產生總量可以提高,產能就可以上去。真正做到增產不增汙,甚至增產減汙。
此外,冠華針織還承擔了羅坑鎮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任務。
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如何在治汙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潭江兩岸人民既要生態也要生存的重要問題。據介紹,根據潭江有關攻堅實施方案,我市要求潭江沿岸的11個重點工業鎮強化工業園區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目前,基本所有鎮已完成任務,從而真正在源頭上減少工業汙水流入潭江造成水質的汙染。
狠抓農業面源汙染治理
鶴山宅梧鎮綠湖農莊有限公司位於潭江上遊,走進這家企業,綠蔭環繞,園林建築和田園風光相映成趣。與傳統連片的養殖場不同,該養殖場的豬住進四棟五層樓高和一棟六層樓高的新型環保高層豬舍。
「我們向來重視綠色生產,建場以來堅持立體式環保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建成了『農林牧副漁+沼氣發電』的立體循環農業生態系統。」綠湖農莊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馮旭告訴記者,一般豬場最大的汙染物是豬糞。綠湖農莊先採取固液分離法,分離出來的固體糞汙製作有機肥,用作場區內綠化用肥;分離汙水則進入黑膜沼氣池進行厭氧發酵等其他後續深度處理工作,最後用來澆灌場內數百畝的象草等其他經濟作物。明年,綠湖農莊將在糞汙資源利用化進程再上一個新臺階,固液分離出來的固體糞汙將通過高溫水解和高效厭氧制沼,構建沼氣熱電聯產,產生沼氣併網發電和餘熱再利用。「我們不產生任何的汙染廢物、廢水外排。」馮旭說。
狠抓農業面源汙染是治理潭江水的關鍵一環。為此,我市一方面完善和規範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另一方面,嚴格落實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斷提升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
大力開展河道治理
為提高河流自淨能力,加快河流內汙染物的降解,臺山大江鎮在龍田、三仙排洪河開展生態修復工程,採用微生物底泥修復劑,提高底泥對上覆水體的生物降解能力,安裝8臺太陽能噴泉曝氣機增氧。同時,在河床岸坡等地種上人蕉、珍珠蘭、紙沙草等植物,既吸附了水體內有害重金屬,也為水生動物提供小型棲息場所,並且遏制了藻類惡性增殖。
「水好了,景觀改善了,生態環境自然也好了。」大江鎮副鎮長容惠漢不無感慨地說。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共開展77個潭江支流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大大改善了支流水質。2020年潭江支流考核斷面達標率由2018年的37.7%提高到了81.7%。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
為適應新形勢下對水體保護和治理,我市還出臺了《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聚焦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同時,為配合條例實施,去年3月,我市正式發布《江門市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對因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而使經濟社會發展受到限制的地區給予適當補償,成為全省率先出臺並實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地級市。
水步鎮大嶺河是潭江的二級支流,它流經兩個村委會最後匯入潭江河。站在岸邊,人們可以看見河道內鋪設的「生態基」沿著河流婉轉而去,連綿不斷。
「2019年,江門市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安排了267.5萬元給水步鎮,用於水步鎮河湧綜合治理工程以及水環境汙染生態基技術綜合治理項目。」水步鎮副鎮長蔡子昂介紹,根據以往監測數據,未整改前大嶺河斷面主要超標是氨氮、總磷指標,水質為劣Ⅴ類。「隨著生態基工程和河湧治理工程的完成和運行,目前大嶺河水質已經達到Ⅳ類水質,氨氮、總磷得到有效削減。」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發放補償資金4500萬元,對潭江生態流域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我市還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整治違法排汙行為。3年來,市生態環境局按期完成列入省、市清單的5463家「散亂汙」工業企業(場所)綜合整治任務;組織開展「尖兵」系列專項執法,成立水環境執法專班,共出動執法人員近3000人次,檢查工業企業800多家次,嚴厲打擊流域環境違法行為,有力地維護了潭江水生態環境。
一江碧水穿城而過,十裡景觀美不勝收。一步步補上「生態帳」的潭江,正逐漸恢復當初的美麗圖景,重新煥發母親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