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年,是臺灣出鏡率最高的美食節目主持人之一,入行15年,被網友譽為「臺灣最佳吃貨」。他不但擅長教人做菜,更懂得各類食材的健康營養搭配。不久前,他亮相央視《中國好味道》,演出別樣的臺式「廚房秀」。認識柯俊年的人都知道,他不但廚藝好,更能說會道、極具綜藝天賦。與導報記者聊起在央視的「演出」,他感慨良多。
柯俊年,臺灣著名美食家,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監事,法國美食協會臺灣分會評審,在臺灣東森、中視、華視等電視臺的多檔美食節目中擔任策劃或嘉賓,出版美食叢書30餘本。
臺灣美食節目稍顯「簡陋」
導報記者(簡稱「記」):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大陸蜂擁出現很多美食節目。您在臺灣做節目那麼久,這次加盟大陸節目,有什麼不同的體會和收穫?
柯俊年(簡稱「柯」):我是第一次與央視合作,央視以「徵集最佳吃貨」模式,串聯美食烹飪過程,要求嘉賓既要懂吃,更要演出做菜的過程。我以前在臺灣時,除了參與美食節目外,也上過其他綜藝節目,很懂得如何營造節目氣氛。從節目首期播出效果看,大陸觀眾還算是喜歡我這種喜樂的廚師角色。
記:那在投入方面,兩岸美食節目有什麼不同呢?
柯:大陸做此類節目投入很大,這是臺灣沒法比的。在臺灣,一個人要管幾類工作,而大陸一類工作好幾個人管,很能體現烹飪「慢工出細活」的精髓。儘管臺灣美食節目盛行快20年,可現在仍稍顯「簡陋」。
從「洗碗工」到廚界名嘴
記:您最初不是廚師,可後來不但成為很資深的「吃貨」,更擅長在電視上教人做菜,什麼機緣讓您走上這條路?
柯:因為我從小就愛吃,從小就喜歡學做菜!我在臺北艋舺街頭菜市場長大,小時候周圍的婆婆媽媽們,很喜歡交流做菜心得,耳濡目染之下,我也逐漸具備了「吃貨」的潛質。長大後走出艋舺,我也吃過很多東西,總覺得味道都不對,我就琢磨可用什麼辦法,把我吃過的美食分享給大家。
那時候臺灣美食節目剛盛行,我以助理身份進入這類節目,在劇組洗了七八個月的碗,一邊洗一邊看別人怎麼做,回家後再不斷練習。一次偶然機會,一位老師臨時不能來,我便上臺了,沒想到效果還不錯。慢慢地,我就成為了固定嘉賓。
記:教人做菜,與自己當廚師很不一樣吧?
柯:當廚師,成就在於讓大家愛吃。而這個「大家」可能數量很有限,可在節目上當美食老師,傳播面就很大。一家餐廳菜品若70%來客都愛吃,那就了不起。可我在電視上教人做菜,不但不需要去配合別人,我還可以在菜品上有無限的創意,還可以告訴大家如何吃好、吃出健康。
樂於給別人當「墊腳石」
記:除了吃之外,您最開心的還有什麼啊?
柯:若去一個陌生的餐廳,吃到熟悉的東西,我心裡會想怎麼和我做的差不多。然後,老闆看到我,會說「柯老師,我們就是看您的節目,才做出來這些」。那我就會非常開心,畢竟做美食推廣,當看到自己的創意被在地化運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白費,就更有動力做下去。在美食推廣上,我樂於給別人當「墊腳石」。
還有一次,一個臺商通過關係找到我,說在大陸開的餐廳都按照我教的菜來經營。我雖然沒參與具體事務,但與有榮焉。想到別人因為我的節目而發現商機,我比自己賺錢還得意。
記:您那麼多徒弟都有自己一片天,您有沒想過藉助自己的影響力開實體店?
柯:之前我也有開過燒肉店、日本料理店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我發覺在電視上教人做菜才是我的興趣所在,後來便關了實體店。我的觀點是,專注才能做出真美食。
至於那些徒弟,我現在還是會以顧問的方式幫助他們,甚至也會帶著他們到大陸、日本及東南亞等各地去開拓視野,交流取經。
俗話說「教學相長」,我很多時候也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大家相互學習,這樣才能共同進步。(海峽導報記者 張燕娟/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