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後其父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因官曾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書畫、詩文俱佳 。
在繪畫方面是文人畫的鼻祖。
在詩方面被稱作「詩佛」。也有人按中國傳統「天地人」這「三才」分別指稱「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維」。可見王維在世人眼中的地位。
公元701年,王維降生。其族 「太原王氏」為當時望族,頗有影響,頗有榮耀。 其祖父王胄,為大音樂家,又有眾多弟子。其父王處廉,曾任汾州司馬。其母為大家閨秀。可見其出生的環境還算比較優越。
6歲時便拜師學書畫音樂。
可是在其9歲時父親去世。四個弟弟中最大的8歲,最小的3歲。
家庭的不幸沒有打垮母子六人,王維又是老大,尤為勤奮努力,家族的榮耀,母親的教導,自身的努力促使著王維進步飛快。
15歲時逐夢長安城,當起了「長安漂」。
此時的王維,長相俊朗秀氣,瀟灑倜儻。飽讀詩書,還彈得一手好琵琶,秀得出一手好書畫,真可謂多才多藝。(網上有一幅王維的卡通像我覺得很像此時的王維,貼於此分享之。)
不僅王維對自己的前程感到非常有信心,我們後人也覺得這樣一位出色的人物肯定能在長安找到一席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然而長安多麗景,人事也多蒼涼。王維在長安多次投奔貴胄,卻多次碰壁。看樣子,天才在被賞識之前也得受磨難、等機會、通人情。
輾轉之間,年已十七,在外漂泊仍無居所,渴求之事,又無著落,偏偏又到了當時比較隆重的重陽節。舉目四顧,偌大的長安城沒有自己的親人,而親人卻在華山之東,透著秋天的蕭瑟內心的悽涼,一位少年遊子,將內心的悽涼訴諸筆端,吟唱出千古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雖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將自己的孤獨、思念甚至是生活的辛酸都體現了出來,尤其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可謂寫出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普遍心聲,膾炙人口。我們也不能忽略此時的王維還只是個十七歲的少年,按我們現在的求學年齡還在讀高中。簡單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
可是一個孩子寫出了傳唱不衰的名篇,寫出了萬千遊子的心聲,穿越千年來到今天始終未變;放之王維之前或亦有同感。少年為何能寫出這樣的名篇,除了跟他的天分有關之外,我想跟王維自身的親身經歷不無關係。說得直白一點,這首詩只不過是其在重陽節之時如同我們現代人發的朋友圈而已。而這個朋友圈卻被王維之後的人轉發了一千多年。因為這種心聲已不再僅僅屬於王維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