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縣滑縣(4)滑縣是養龍福地

2021-02-23 家在豫北

 

1.南宋時豢龍井「尚存」

開始是虞舜時期的豢龍氏董父,後來是夏朝後期的御龍氏劉累,這裡的先民世世代代從事養龍職業。為了適應龍的生活習性,並且便於撲捉,他們在豢龍池邊挖了一些「土井」,並且井井相通,後人就將這些「土井」稱之為豢龍井,史書也多有記載。

《路史》云:「滑州故韋城內有豢龍井,在韋城東南隅。夫以龍之騰躍風雲,變化不測,乃可以豢之。事亦奇矣。」其中的《國名紀》丙卷載:「董姓豢龍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又曰:「豢龍井在韋故城內,有古記雲『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

南宋史學家、天文學家和科學思想家鄭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載:「韋氏:亦曰豕韋氏,風姓。杜預云:彭,商之伯國。今滑州韋城即其地。能豢龍,故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尚存。」

以上資料表明,豢龍井歷史上確實存在,至少到南宋時期其遺址「尚存」。

清乾隆丁丑(1757年)《滑縣誌》《龍井煙迷圖說》文:「豢龍井在城東南五十裡廢韋城東南隅,即古豢龍氏之鄉。」 由於歲月風雨的剝蝕和黃河水患的肆虐,特別是韋城被黃河水淹沒後,豢龍井被泥沙淤埋,其確切位置已經很難確定了。故該《志》很無奈地說:「今考其地,煙迷霧結,不可辨識。惟農耕野老每指其古井遺址,猶傳為美談」。從此可以得知,在清代乾隆年間,當地老農還可以指出古井遺址的大概位置。現今萬古鎮妹村一帶的老人仍然在給後人講述:村南地有一眼古老的「龍井」,晴天時在幾裡地之外能看到從井裡往上冒青煙(水蒸氣),高達數丈,可是,當你走到跟前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井在什麼地方。

至於豢龍井究竟在什麼位置,所冒青煙是否真有其事,古老的遺蹟成為歷史煙雲,已無從尋覓了。但是這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卻給後人留下許多有趣的啟示和奇妙的遐想,為人們世代傳誦。至清朝中期,文人墨客給它起了一個十分優雅動聽的名字——「龍井煙迷」,並與滑縣其它著名景點共同命名為滑縣十二大美景,在舊《滑縣誌》上有詳細記載,並配有畫圖,歷代文人亦多有詠誦。

滑臺十二景詩--龍井煙迷

清順治九年(1652年)縣令王鼐(nài,山東歷城人)曾賦《滑臺十二景詩》,其中一首為:

龍井煙迷

劉累當年曾豢龍,果然此地有遺蹤。

瑞煙藹結連清漢,異彩光生照碧茸。

韋國城邊尋古蹟,滑州井畔有雲封。

異人異物傳奇事,怪底高吟客興濃。

清朝舉人成朝彥(滑縣董固城人,雍正乙卯舉人)曾賦《滑臺十二景詩》,其中一首為:

龍井煙迷

豢龍一事最為奇,吾滑自古曾有之。

豕韋城邊傳舊井,霧橫煙結滿瀰瀰。

清朝另一官員張同堂(清豐縣人,同治舉人)曾賦《滑臺十二景詩》,其中一首為:

龍井煙迷

多年古井任雲封,舊跡分明憶豢龍。

惆悵韋城煙鎖處,飛騰無復再來蹤。

為彰顯歷史遺蹟,2014年村民自動捐資,在村頭豎立了「龍井煙迷」四稜碑,並將以上詩句鐫刻於碑面之上,供村民和路人閱讀、欣賞。

2.北宋時豢龍廟「廟貌仍存」

龍能敖翔於天地之間,騰躍於江海之內,主宰人間生死禍福,是古人崇拜和敬畏的神靈之物。故先民在豕韋國豢龍故地修建了豢龍廟供奉龍王之神位,朝夕頂禮膜拜,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豢龍廟最初建於何時已無年代可考,但至少在北宋時期仍香火繁盛。

慶曆五年(1045年),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贈號溫國公)代理韋城知縣,當年夏天久旱無雨,他便率全縣官員和當地百姓到豢龍廟求雨,祈降甘霖,以除旱情,並寫了一篇《豢龍廟祈雨文》,後載入《溫公集》。清雍正三年(1725年),滑縣為河南省衛輝府管轄,《衛輝府志》將此文錄入,清乾隆丁丑《滑縣誌》亦錄有此文。

豢龍廟祈雨文

年月日,宣德郎將作監主簿,權知韋城縣事司馬光,謹率吏民,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豢龍之神曰:

昔者聖王設官分職,畜擾神物以為人用。後世長業,神實繼之。知龍嗜欲,服事夏後。王嘉神勞,胙(zuò)以此土。歲祀超忽,廟貌仍存。闔縣奔走,春秋薦獻,卻實祈福,保佑斯人。今大夏將盡,而歷時不雨,穀苗槁死,不可復植,倉廩無儲,民將何恃?民實神主,神實民依。百姓不粒,誰供神役?邑長有罪,神當罰之。百姓無辜,神當愛之。天有甘澤,龍實司之。以時宣施,神實使之。槁者以榮,死者以生,旱氣消除,化為豐登。自邇及遠,粢(zī)盛牲酒,以承事神,永永無斁(yì)。伏惟尚饗!

司馬光的《豢龍廟祈雨文》明確指出:「廟貌仍存」,說明至少在北宋時期,豢龍廟依然是韋城縣內的一處重要祭祀場所。

民國《重修滑縣誌·祠祀》也記載:「豢龍廟在城東南五十裡廢韋城內,即妹子村」。

以上記載均表明南宋之前韋城確有豢龍井、豢龍廟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滑縣曾是豢龍之地。

清乾隆丁丑《滑縣誌》對韋城被淹沒的原因作了明確記載:「韋城廢縣,金明昌時河水淹沒,有古浮圖,已淤兩級。」《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也說:「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河決陽武,黃河大改道。」韋城地處行洪要衝,河水如發瘋的野獸,挾帶大量泥沙,奔湧而至,致使城內的古塔(浮圖)淤埋兩級。可見泥沙之多,水勢之大,昔日繁華的縣城頓時成為澤國,原居民四散逃生,無一存留。大水過後,這裡一片荒涼,韋城縣也「廢縣為鎮,省入白馬」。大約至元朝初期,才有張姓和郭姓人家來此拓荒,現今妹村諸姓四千餘人,均為元朝和明朝移民後裔。2014年,村民自動捐資勒石豎立「豢龍廟遺址」紀念碑,以示歷史遺存。

相關焦點

  • 河南滑縣|被歷史湮滅的白馬山
    據商務印書館民國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春秋衛曹邑,秦置白馬縣,故城在今河南省滑縣東二十裡。後魏置兗州於滑臺,白馬亦隨州徙治,即今滑縣治,明廢。」說明白馬縣設置於秦朝,明朝時期併入滑縣,其所轄行政區域一直在今滑縣境內,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 滑縣大平調:躍馬進京展經典
    尤其近年來,滑縣加快了建設文化名縣的步伐,戲曲文化也突飛猛進,各類藝術表演團體和文藝演出隊遍布城鄉,尤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滑縣大平調風騷獨領,堪稱傳奇。 歷史煙雲舒捲,戲曲魅力永恆。 1979年10月30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距上次大會19年)在北京舉行。
  • 【滑縣】滑縣:城鄉建設提質增效
    「森林公園是滑縣重點項目,佔地面積約2.5萬畝,預計總投資16億元。公園以『綠色、生態』為核心,重點打造『一心五區』,即旅遊綜合服務中心和特色林業示範區、森林文化體驗區、森林露營休閒區、森林養生度假區、森林野趣遊樂區。」縣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河南省國有滑縣林場副書記、副場長馮軍亮向記者介紹。
  • 【歷史】 滑縣這個人差點改變大清王朝的歷史
    站在小院中間,只見衰草過膝,枯葉遍地,高大的楊樹將這個不大的院落遮蔽地嚴嚴實實,儼然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小院內偶爾有小動物出沒,賊眉鼠眼地好像很久見不著人的樣子,瞪著滴溜溜賊亮的眼睛令我感覺到毛骨悚然。 矗立在我面前這數十平方的高大土丘,準確來講這就是滑縣老城古城牆的一部分。黃土中裸露出的一層磚石,寫滿了歲月的滄桑。
  • 滑縣縣委書記董良鴻到滑縣一中、二中、滑縣實驗學校視察複課情況
    安陽市委常委、縣委書記董良鴻,副縣長趙自勳深入滑縣一中東校區、滑縣二中、滑縣實驗學校視察指導複課情況昨日,滑縣高三年級與全省同步開學複課。4月8日上午,安陽市委常委、縣委書記董良鴻,副縣長趙自勳一行,深入滑縣一中東校區、滑縣二中、滑縣實驗學校視察指導複課情況。滑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單守殿等陪同檢查。在一中東校區,安陽市委常委、縣委書記董良鴻詳細了解了全省藝術統考工作工作進展情況,對疫情防控、考場設置等,董良鴻尤為關注。
  • 最美滑縣,古韻沉香
    滑縣誌載:"今衛河古名白溝。由大運河滑縣段而行成的優越的交通地理條件,帶來了道口古鎮經濟文化的繁榮,明清至民國年間,道口商賈雲集、貿易繁盛、"日進鬥金"為豫北重鎮,有"小天津"之稱。大運河滑縣段現存的道口古鎮風貌,一面街、順河南街、順河北街,長3000餘米;老店鋪、古建築1000餘間;老字號5處;綢緞莊1處;票號1處;老胡同16條;古廟宇2處;老碼頭9處;老水閘6處。這些文物遺蹟都是運河產生、發展與繁榮的歷史見證。
  • 來吧,展示,這裡是滑縣!
    滑縣地處中原腹地這裡是一方美麗富饒的沃土,千裡沃野,萬裡平疇,140萬滑縣兒女在181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創造著滑縣發展史上的奇蹟—河南省產糧大縣、中國小麥第一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稱。滑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五千年的滄桑巨變記載了滑州春秋,古風古韻的滑州景物記錄了這裡的點點滴滴。
  • 滑縣輿地踏勘記
    滑縣地處中原腹地,南北要衝,載於典籍的史實和遺存豐富繁多,這是滑縣與生自帶的和不可再生的文化寶藏。千百年來,隨著風雨剝蝕,日月陵替,加之黃河衝溢和戰爭兵燹,使得滑縣的山川風貌和自然景觀存在著較大的古今差異,所以很多舊跡書上常見,而地上難尋。探尋輿地變遷,指認風物舊址,是做好歷史文化發掘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大運河滑縣段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滑縣段屬永濟渠的一部分,是一條歷史悠久、價值較大的人工河。戰國時期稱清水或清河,漢代稱屯氏河。東漢末年曹操在此引淇水入白溝,開通區域性的白溝運河。明代以來,因御河主要流經春秋時期衛國地,故稱衛河至今。
  • 滑縣便民電話大全
    地址:道口鎮解放路衛河路交叉口原武裝部0372-8190000 德遠天地快捷賓館 地址:道城路近光洋百貨0372-8662000 滑縣西雅圖主題賓館:地址滑縣人民路中段(老三八崗南600米路西)0372-6271555 滑縣凱瑞商務賓館 地址:滑縣人民路中段(財政局南500米路東)0372-8713666 滑縣天倫豪聖酒店(原溫泉會館) 地址:新區電業大廈旁邊0372
  • 滑縣區域人類活動已有十萬年的歷史
    河南省滑縣位於黃河故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發源地之一。說起滑縣史,人們都會自豪的說發自春秋,至今已有3000的歷史,其實,滑縣一帶在十萬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這可不是瞎吹的,有古動物化石為證,這要從滑縣留固鎮程新莊取砂說起
  • 大運河|永濟渠滑縣段
    大運河滑縣段三鋪碼頭    □記者高志強通訊員時昌寧文圖    大運河滑縣段,自濬縣曹灣村東入滑縣境    大運河滑縣段,又稱衛河。戰國時期稱清水或清河,是黃河的故道,東漢末年曹操在此引淇水入白溝,開通區域性的白溝運河;隋煬帝時重開,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永濟渠與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共同構成了當時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宋元時期永濟渠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以來改稱衛河。
  • 河南滑縣:近似消失了的特產
    如果問滑縣有什麼特產,滑縣人會異口同聲的說有道口燒雞、老廟牛肉、八裡營甜瓜、萬古羊肉滷等等。不錯,這幾樣確確實實是滑縣的地方特色品牌,知名度相當的高。其實,歷史上滑縣還有兩種中草藥特產,曾經風靡多年。一種是衛香附。
  • 豫地密碼省直管縣之滑縣:豫北糧倉歷久彌香
    原標題:豫地密碼省直管縣之滑縣:豫北糧倉歷久彌香 滑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美譽,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中國小麥第一縣。滑縣是一座歷史古城,境內不僅有仰韶文化遺址5處、龍山文化遺址12處,還有著名的瓦崗軍起義遺址和李文成起義遺址,歐陽書院、廣濟橋、孔廟大成殿等系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建明福寺塔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滑縣曾誕生孕育出眾多古今名人賢士,春秋時期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公夫人,唐朝賢相盧懷慎、明初教育家宋訥、隋末瓦崗寨農民起義領袖翟讓等。
  • 滑縣戲曲文化院誕生記
    據《滑縣戲曲志》記載:堯舜時期,滑地已有「謳」之說。元至正年間,滑縣已有梆劇班社活動。明弘治年間重修的滑縣明福寺碑副碑上也有關於戲劇班社(大弦戲、大梆戲)記載。清乾隆年間,弦戲的「旺」門流於豫北,平調「公興班」在滑行藝。
  • 《印象滑縣》之滑縣美食
    滑縣地處古黃河流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留存下了灰土層和陶片等生活痕跡。民以食為天,從狩獵到農耕,無不與飲食息息相關。人類的進化和文明的演變,飲食也從最初的果腹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在滑縣人的餐桌上,很多美食傳承已久,經久不息。比如道口燒雞、老廟牛肉、萬古羊肉滷、牛屯火燒、大壯饃和素拼,老友相聚斟滿情誼的冰堂酒……林林總總,無一不勾起鄉情。
  • 滑縣明星工廠曇花一現!無數人惋惜!
    時光無語,歲月如歌,唯有歷史能夠告訴未來。記憶讓我們刻骨銘心,見證了滑縣一個時代的變遷。讓我們一起從照片中來尋找滑縣改革開放以來那些不曾見過的記憶。
  • 河南滑縣:近似消失了的特產
    如果問滑縣有什麼特產,滑縣人會異口同聲的說有道口燒雞、老廟牛肉、八裡營甜瓜、萬古羊肉滷等等。不錯,這幾樣確確實實是滑縣的地方特色品牌,知名度相當的高。其實,歷史上滑縣還有兩種中草藥特產,曾經風靡多年。一種是衛香附。
  • 河南安陽市滑縣,四所「優秀」高中,學生品學兼優
    位於河南省北部的滑縣,是河南省的省直管縣,也是安陽市的下轄縣,滑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作為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大縣,滑縣農業發達,被稱為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有著「豫北糧倉」的美譽,滑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擁有眾多旅遊資源和旅遊景點,比較著名的有隋唐大運河、張家遺址、瓦崗寨、明福寺塔、歐陽書院等等。作為一個人口大縣,滑縣的教育水平也非常不錯,縣城學校眾多,師資力量雄厚。
  • 《印象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戲曲
    無論是在劇目、音樂還是在表演上,大弦戲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面貌,讓人感受到唐代參軍戲、唐宋大曲和宋元雜劇的遺韻,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有「戲曲活化石」之稱。民間有「大弦戲唱過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裡鑽」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