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時豢龍井「尚存」
開始是虞舜時期的豢龍氏董父,後來是夏朝後期的御龍氏劉累,這裡的先民世世代代從事養龍職業。為了適應龍的生活習性,並且便於撲捉,他們在豢龍池邊挖了一些「土井」,並且井井相通,後人就將這些「土井」稱之為豢龍井,史書也多有記載。
《路史》云:「滑州故韋城內有豢龍井,在韋城東南隅。夫以龍之騰躍風雲,變化不測,乃可以豢之。事亦奇矣。」其中的《國名紀》丙卷載:「董姓豢龍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又曰:「豢龍井在韋故城內,有古記雲『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
南宋史學家、天文學家和科學思想家鄭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載:「韋氏:亦曰豕韋氏,風姓。杜預云:彭,商之伯國。今滑州韋城即其地。能豢龍,故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尚存。」
以上資料表明,豢龍井歷史上確實存在,至少到南宋時期其遺址「尚存」。
清乾隆丁丑(1757年)《滑縣誌》《龍井煙迷圖說》文:「豢龍井在城東南五十裡廢韋城東南隅,即古豢龍氏之鄉。」 由於歲月風雨的剝蝕和黃河水患的肆虐,特別是韋城被黃河水淹沒後,豢龍井被泥沙淤埋,其確切位置已經很難確定了。故該《志》很無奈地說:「今考其地,煙迷霧結,不可辨識。惟農耕野老每指其古井遺址,猶傳為美談」。從此可以得知,在清代乾隆年間,當地老農還可以指出古井遺址的大概位置。現今萬古鎮妹村一帶的老人仍然在給後人講述:村南地有一眼古老的「龍井」,晴天時在幾裡地之外能看到從井裡往上冒青煙(水蒸氣),高達數丈,可是,當你走到跟前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井在什麼地方。
至於豢龍井究竟在什麼位置,所冒青煙是否真有其事,古老的遺蹟成為歷史煙雲,已無從尋覓了。但是這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卻給後人留下許多有趣的啟示和奇妙的遐想,為人們世代傳誦。至清朝中期,文人墨客給它起了一個十分優雅動聽的名字——「龍井煙迷」,並與滑縣其它著名景點共同命名為滑縣十二大美景,在舊《滑縣誌》上有詳細記載,並配有畫圖,歷代文人亦多有詠誦。
滑臺十二景詩--龍井煙迷
清順治九年(1652年)縣令王鼐(nài,山東歷城人)曾賦《滑臺十二景詩》,其中一首為:
龍井煙迷
劉累當年曾豢龍,果然此地有遺蹤。
瑞煙藹結連清漢,異彩光生照碧茸。
韋國城邊尋古蹟,滑州井畔有雲封。
異人異物傳奇事,怪底高吟客興濃。
清朝舉人成朝彥(滑縣董固城人,雍正乙卯舉人)曾賦《滑臺十二景詩》,其中一首為:
龍井煙迷
豢龍一事最為奇,吾滑自古曾有之。
豕韋城邊傳舊井,霧橫煙結滿瀰瀰。
清朝另一官員張同堂(清豐縣人,同治舉人)曾賦《滑臺十二景詩》,其中一首為:
龍井煙迷
多年古井任雲封,舊跡分明憶豢龍。
惆悵韋城煙鎖處,飛騰無復再來蹤。
為彰顯歷史遺蹟,2014年村民自動捐資,在村頭豎立了「龍井煙迷」四稜碑,並將以上詩句鐫刻於碑面之上,供村民和路人閱讀、欣賞。
2.北宋時豢龍廟「廟貌仍存」
龍能敖翔於天地之間,騰躍於江海之內,主宰人間生死禍福,是古人崇拜和敬畏的神靈之物。故先民在豕韋國豢龍故地修建了豢龍廟供奉龍王之神位,朝夕頂禮膜拜,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豢龍廟最初建於何時已無年代可考,但至少在北宋時期仍香火繁盛。
慶曆五年(1045年),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贈號溫國公)代理韋城知縣,當年夏天久旱無雨,他便率全縣官員和當地百姓到豢龍廟求雨,祈降甘霖,以除旱情,並寫了一篇《豢龍廟祈雨文》,後載入《溫公集》。清雍正三年(1725年),滑縣為河南省衛輝府管轄,《衛輝府志》將此文錄入,清乾隆丁丑《滑縣誌》亦錄有此文。
豢龍廟祈雨文
年月日,宣德郎將作監主簿,權知韋城縣事司馬光,謹率吏民,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豢龍之神曰:
昔者聖王設官分職,畜擾神物以為人用。後世長業,神實繼之。知龍嗜欲,服事夏後。王嘉神勞,胙(zuò)以此土。歲祀超忽,廟貌仍存。闔縣奔走,春秋薦獻,卻實祈福,保佑斯人。今大夏將盡,而歷時不雨,穀苗槁死,不可復植,倉廩無儲,民將何恃?民實神主,神實民依。百姓不粒,誰供神役?邑長有罪,神當罰之。百姓無辜,神當愛之。天有甘澤,龍實司之。以時宣施,神實使之。槁者以榮,死者以生,旱氣消除,化為豐登。自邇及遠,粢(zī)盛牲酒,以承事神,永永無斁(yì)。伏惟尚饗!
司馬光的《豢龍廟祈雨文》明確指出:「廟貌仍存」,說明至少在北宋時期,豢龍廟依然是韋城縣內的一處重要祭祀場所。
民國《重修滑縣誌·祠祀》也記載:「豢龍廟在城東南五十裡廢韋城內,即妹子村」。
以上記載均表明南宋之前韋城確有豢龍井、豢龍廟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滑縣曾是豢龍之地。
清乾隆丁丑《滑縣誌》對韋城被淹沒的原因作了明確記載:「韋城廢縣,金明昌時河水淹沒,有古浮圖,已淤兩級。」《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也說:「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河決陽武,黃河大改道。」韋城地處行洪要衝,河水如發瘋的野獸,挾帶大量泥沙,奔湧而至,致使城內的古塔(浮圖)淤埋兩級。可見泥沙之多,水勢之大,昔日繁華的縣城頓時成為澤國,原居民四散逃生,無一存留。大水過後,這裡一片荒涼,韋城縣也「廢縣為鎮,省入白馬」。大約至元朝初期,才有張姓和郭姓人家來此拓荒,現今妹村諸姓四千餘人,均為元朝和明朝移民後裔。2014年,村民自動捐資勒石豎立「豢龍廟遺址」紀念碑,以示歷史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