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聖張旭的詩《山行留客》: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2020-12-11 阿山的詩和遠方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這首題為《山行留客》的詩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作品。不少人只知張旭是唐代大書法家,草聖,卻不知道他的詩也寫得這麼富有韻味,耐人咀嚼。

全詩通過淺顯的描寫,抒發了對客人的真摯情誼,表達了無論欣賞風光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和困難,都不應該輕言放棄的哲理,是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張旭一生所作的官不大,卻以草書著稱,每每醉酒後狂草,世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張若虛等並稱「吳中四士」,還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唐朝「三絕」。

張旭現存詩不多,卻與其草書一樣不按常理出牌,不拘一格,另闢蹊徑。你看這首《山行留客》,僅第一句寫春景,「弄」字可稱為詩眼,最為傳神,「弄」得此詩頗有境界。山光物態本是順季節而變化,而春光明媚正是桃紅李白菜花黃、櫻杏競放又海棠的因,「弄」字十分有趣,既是擬人手法的運用,又一反常理,不是春暉弄山光物態,卻是山光物態弄春暉,讓人覺得奇峰突起,妙趣橫生。全詩僅此一句寫景,卻意涵豐富,包羅萬象,惹人遐想,所有春天的一切美景似乎都在眼前了,泉水淙淙,百鳥和鳴,蟲聲唧唧,繁花競豔,草木蔥蘢,山青水秀。這大好的春色怎麼能辜負呢?

「弄」有戲弄、捉弄的意思。對人世有造化弄人的說法。我覺得這裡為後面提升為哲理埋下了伏筆。第二句寫「輕陰」,說天氣變化了,起雲了,快要下雨了,客人打算要回去了,詩人就勸客留客,好不容易冬盡春來,萬物復甦,草長鶯飛,花香鳥語,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繁榮興旺的好風光,怎麼也看不夠,你大老遠來一趟不容易,美麗的風景還多的是,你何必因為天氣的一點小變化,就不往前走了,要放棄這難得的踏青賞春之旅呢?

表面是說客因輕陰欲離去,他在做挽留,其實有其更深層次的意思,不妨把輕陰看作人生路上遭遇的坎坷曲折,為人處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裡的客就代表了那一類做學問幹事業不持之以恆,遇到點挫折和失敗就喪失信心,止步不前或打退堂鼓的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世間哪有一帆風順的呢?

後面兩句先假設就算天氣一直晴朗,在這深山峽谷之中,露氣蒸騰,雲霧瀰漫,也會沾衣欲溼,就算下點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何況春雨中觀山景,也是別有一番情趣呢。這裡用反證之法說理,令人信服,詩人勸化人卻不露痕跡,委婉含蓄,讓人覺得入情入理,易於接受。

全詩就仿佛一篇三段論式的論文,論據充分,論證有力,論點鮮明,說理透徹,卻毫無說教之嫌。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了。這樣委婉含蓄的勸導,是說理卻又並不刻意說理,富有啟發性,讓人覺得舒服,不忍心拒絕。收到了欲揚先抑、欲摛故縱之效。這也正說明了詩人對待客人真誠,希望對方多留些時間,一同觀花賞景,增進情誼。當然,從全詩來看,留客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本質還是要表達勸化人們不畏艱險,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觀點。

我們也不妨這樣來理解,張旭用出世的風景承載入世的思想,留客是在山中,春暉漸起輕陰的天氣,春和景明,風光如畫,入雲深處,可聯想到此非人間美景,應是仙境,這是出世的; 說人間仙境正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需要克服一些困難,經受一些輕陰帶來的風雨這樣的歷練,人生就是用來奮鬥的,切不可蹉跎歲月啊,何不一鼓作氣,勇往直前呢?這是入世的思想。

這首言淺意深的哲理詩,可以說是張旭人生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詩人追求高遠,不懈奮鬥的人生態度,其景可觀,其情可感,其理可悟,對當今社會的人們,尤其是對年輕人具有現實的鞭策指導意義。#遇見美好#

相關焦點

  • 草聖張旭的詩《山行留客》: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這首題為《山行留客》的詩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作品。不少人只知張旭是唐代大書法家,草聖,卻不知道他的詩也寫得這麼富有韻味,耐人咀嚼。全詩通過淺顯的描寫,抒發了對客人的真摯情誼,表達了無論欣賞風光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和困難,都不應該輕言放棄的哲理,是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 狂草書法家張旭,一首短短28個字的《山行留客》,寫盡瀟灑豪放
    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露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能夠繼承「二王」傳繞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
  • 隱隱飛橋隔野煙,草聖張旭的這首詩,可能不是他寫的
    前言前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張旭的《桃花溪》一詩?這首詩在《唐詩三百首》中佔得一席,因此廣為人知。詩歌本身的含義,其實並不難理解。不過,這首詩卻並不一定是草聖張旭的作品。張旭又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桃花溪》是其最有名的兩首詩之一。張旭不僅僅這首桃花溪存疑,他另一首《山行留客》也令人質疑,有可能是宋朝人的作品。
  • 草聖張旭與唐詩
    盛唐時的張旭,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狂草第一人。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氏。其詩《全唐詩》僅存六首,但其中兩首頗為有名,其一為《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其一為《山行留客》:「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然而更有名的是他的書法,他師東漢張芝和東晉「二王」之草書,形成了自己獨具面目的狂草。
  • 「草聖」張旭五首詩:詩與書法一樣飄逸瀟灑
    「草聖」張旭五首詩:詩與書法一樣飄逸瀟灑他身上大寫著四個字:書、詩、酒、狂。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這三句詩,將張旭的書、詩、酒、狂四個特點都寫出來了。
  • 王樹山書法 醉仙「草聖」的留客詩鑑賞
    王樹山書法原文《山中留客》 唐·張旭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事雖尋常,詩亦短小,卻寫得有景、有情、有理、有節,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詞淺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 「草聖」張旭:喝著香醇的酒,寫下氣勢如虹的草書
    當中範閒醉酒吟詩的場面可謂是讓人酣暢淋漓,每一句都是千古絕詩,不禁讓人起雞皮疙瘩,不得不讓人感嘆古代詩詞文化的偉大。古代偉大的詩詞的出現,則來源於古代偉大的詩人。說到古代知名詩人,很多人會想到詩仙李白,以及詩聖杜甫等人。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另一個古代文壇大家,他就是「草聖」張旭。
  • 白居易寫了什麼詩批判《老子》?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這首詩大意是「說出來的不如不說的高明,這樣的話我在老子的書裡讀到過,可如果說老子這麼說是對的,那他又為什麼自己寫了五千多文字的書?」老子要是聽到白居易這麼說,估計會微微一笑不爭論什麼。其實居其白處其黑,善處其下故能為其大!
  • 白居易寫了什麼詩批判《老子》?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這首詩大意是「說出來的不如不說的高明,這樣的話我在老子的書裡讀到過,可如果說老子這麼說是對的,那他又為什麼自己寫了五千多文字的書?」
  • 張旭為了挽留客人,寫下了一首很有情致的《山行留客》詩
    你看,那花草樹木,臨風搖曳,飛鳥欲下,嬉戲追逐;自然界的生物,不管植物還是動物,都各自賣弄風情,一種悠然自得之態,真是把木頭人也感動得心思轉活。由此,當你進入如此春山,不要因為天色稍許有點轉陰,害怕打溼衣鞋就急著想要回家。要知道,當你入山登高,漸行漸佳,即使是大晴天不落雨,那濃重的霧氣和雲氣,也會和霏微細雨一樣,沾溼了你的衣裳。
  • 隱隱飛橋隔野煙 唐朝張旭最有名的兩首絕句,作者可能另有其人
    前言 前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張旭的《桃花溪》一詩? 這首詩在《唐詩三百首》中佔得一席,因此廣為人知。詩歌本身的含義,其實並不難理解。 不過,這首詩卻並不一定是草聖張旭的作品。
  • 「草聖」張旭《桃花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唐代書法家,史稱"草聖"。他的草書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張旭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
  • 唐朝書法家張旭,吳中四士之一,書法名滿天下,詩也寫得氣勢恢宏
    雖然張旭以書法最為知名,但他的詩詞也存留了一些,其中不乏有很出色的作品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寫道:"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 張旭很有哲理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值得一讀再讀!
    說到張旭,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其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唐代三絕」。不過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不是張旭的草書作品,而是他的一首詩作《山行留客》。儘管張旭的詩名不大,留存詩作也不多,但還是有著值得一讀的地方。
  • 每日一詩——山中留客
    山中留客張旭(唐)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注釋⑴山行:一作「山中」。⑵春暉:春光。⑶莫:不要。輕陰:陰雲。 賞析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衝淡「留客」的主題。詩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弄春暉」。
  • 張旭為了挽留客人,寫下了一首很有情致的《山行留客》詩
    你看,那花草樹木,臨風搖曳,飛鳥欲下,嬉戲追逐;自然界的生物,不管植物還是動物,都各自賣弄風情,一種悠然自得之態,真是把木頭人也感動得心思轉活。由此,當你進入如此春山,不要因為天色稍許有點轉陰,害怕打溼衣鞋就急著想要回家。要知道,當你入山登高,漸行漸佳,即使是大晴天不落雨,那濃重的霧氣和雲氣,也會和霏微細雨一樣,沾溼了你的衣裳。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出世之思,既然古已有之,其源頭也就要在古代的思想裡去找,這一找一般就會指向老莊。大抵在約定俗成的理解裡,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不脫兩條線索,一路是所謂出世的老莊,一路是所謂入世的孔孟。這樣說法倒也大致不錯,當然歷史遠不會那麼簡單。把漫長複雜的過程歸納得簡要易懂,可是件最不容易的事。尤其是思想史,把古人的思想脈絡梳理而不歪曲,其實相當困難。
  • 「草聖」張旭的一首寫景絕句,竟可抵一篇《桃花源記》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春日山行,張旭寫下一首好唐詩,只在四句中,便說了一個人生經驗
    相對於此類詩作,在唐詩中不在少數,就像唐代詩人張旭,曾寫下一首好唐詩《山行留客》,很值得我們一讀。山色秀麗,百花弄姿,春風和煦,春色妖嬈,春天對於詩詞歌者而言,相當於一場期待已久的盛宴。結伴春日山行遊玩,更是他們極為平常的習慣。而《山行留客》就是張旭在一次春日山行時寫下的。
  • 「草聖」張旭,只能寫草書?錯了,他的楷書寫得一樣好!
    書法愛好者對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們都會如數家珍,王羲之、王獻之,顏柳歐趙、蘇黃米蔡,懷素、智永、張芝、虞世南、褚遂良等,還有被稱為「草聖」的狂草大書法家張旭。張旭(675-750?年)是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母親陸氏是初唐書法家陸柬之的侄女,書法家虞世南的外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