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建液態氮殯儀館 遺體會分解成小顆粒

2020-12-17 閩南網

­  法制晚報訊(記者 黎史翔) 土地資源不足、「墓地荒」已是不少國家頭疼的問題。對此,樹葬、自然葬等生態葬法逐漸受到各國推崇。

­  法晚記者了解到,日本受土地資源不足影響,喪葬形式日趨多元化,與沒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人合葬、將遺骨安置到納骨堂、樹木葬、骨灰撒入大自然等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京都地區更是推出「櫻花葬」,讓死者長眠在日本人鍾愛的櫻花樹下。

­  為了推行自然葬,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就成立專門協會舉行宣傳活動,讓大眾接受這樣的生態葬法。

­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在澳大利亞出現。殯葬用地短缺已成為澳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如今,在澳大利亞有不少無立碑、綠樹成蔭、鮮花滿園的墓園。墓園的精心管理,成為綠色殯葬理念推廣的重要動力之一。

­  瑞典一家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將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  日本

­  回歸自然

­  墓園一塊墓地30萬 日民眾青睞「挖坑」樹葬

­  根據媒體報導,在東京都內的墓園買一塊墓地,一般需要約30萬元人民幣,即使在地方城市,也要約6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樹葬的價格就低廉多了。安放遺骨,大約在8000元-1萬人民幣左右。而安放骨灰,只要2500元-3100元左右。

­  「自然葬」包括為回歸自然而撒骨灰,以及為了保護環境而不在墓地構築人工建築物。日本人擁有與自然的一體感以及死後回歸自然的生死如一觀念,古代就有將遺體和骨灰歸於大海和山林的風俗。樹葬符合日本人回歸自然的生死觀,綠色環保,價格相對便宜,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  在日本留學的田甜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日本樹葬的墓園裡,人們可以選擇一塊大約3.3平方米的區域,挖出直徑30釐米、深70釐米的坑,將故人的遺骨掩埋於樹下。每塊區域的地面上,還鑲嵌著墓碑,上面鐫刻亡者的姓名,便於憑弔者辨認。沒有後代的人也可以在生前申請去世後在「森之苑」安息,寵物也可以葬在這裡。

­  田甜告訴記者,籤訂了墓地使用合同的人每年都要來這裡,在1萬平方米的丘陵上種山櫻、青栲和日本三葉杜鵑,並時常來照料這些樹。樹葬既可滿足人們希望長眠於大自然的需求,同時也能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後代,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  田甜說,京都町田市的民間陵園「町田泉淨苑」則以「櫻葬」著稱。墓地內種植有3棵標誌性的櫻花樹,周圍分布著350塊墓區。長眠在日本人鍾愛的櫻花樹下,落英繽紛,鳥語花香,未嘗不是一種美好的歸宿。

­  日協會每年演講宣傳 過半受訪者表示可接受

­  為推進這一環保的殯葬方式,早在1991年2月,「推進葬禮自由之會」成立,並在成立宣言中率先提出了「自然葬」這一說法。1991年10月,「推進葬禮自由之會」在神奈川縣相模灘海域舉行第一次自然葬。

­  2002年,「推進葬禮自由之會」獲得非營利活動法人資格。除了每年發行4期會刊《再生》外,該會還經常舉行演講、研討會和諮詢會等,宣傳綠色殯葬。可以說,「推進葬禮自由之會」在向社會普及綠色殯葬方面有所成效。

­  根據2014年日本消費者協會進行的調查,關於自然葬的想法,全國有48.3%的人表示「如果亡人希望,可以這麼做」,36.8%的人表示自己希望埋到普通墓地裡,20.9%的人認為如果沒有法律問題可以選擇自然葬,15.8%的人表示如果只撒一部分骨灰,可以撒到喜歡的地方。

­  澳大利亞

­  綠色殯葬

­  澳研究:墓葬產生溫室氣體比火葬多10%

­  由於近年來人口老齡化以及喪葬對土地需求的增加,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墓地荒」現象。

­  據媒體報導,大部分澳大利亞人實行火葬或者土葬,其喪葬禮儀過程包括入殮、送葬、下葬、告別儀式、祭奠等。這一過程在棺材、儀式用品和墓地等方面的花費可達數萬澳元。

­  此外,據媒體報導,在澳大利亞正式批准京都議定書中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執行標準當天,位於南澳大利亞州阿德萊德的百年紀念公墓負責人埃利奧特表示,百年紀念公墓每年要舉辦超過900個土葬,3300起火葬。

­  他們已經對墓葬和火葬對含碳氣體排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儘管最初火葬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墓葬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墓葬最終產生的溫室氣體要比火葬多10%。

­  相比之下,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受環保人士推崇的綠色殯葬,以其更為經濟的花費和更為環保的意義正逐漸被澳大利亞人接受。

­  早前,澳大利亞曾針對民眾對自身未來殯葬事宜的考慮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澳大利亞很多民眾已能夠淡然看待死後的殯葬方式,更為環保的綠色殯葬已逐漸興起。

­  取消墓碑用GPS定位 「園丁」精心管理墓園

­  綠色殯葬也稱生態殯葬,通過借用自然界的內在循環以減少對外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有害化學藥劑的使用。

­  例如,很多國家已開始接受「樹葬」,即將逝者置於由可降解材料組成的裝置內,並放置樹苗種子,最後埋入土中待樹木自然生長。這樣的綠色殯葬,可以杜絕化學藥劑和衣服、棺木等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汙染。

­  此外,這種殯葬也可選擇取消傳統意義上的墓碑,人們在下葬地點放入一個全球定位系統(GPS)發射裝置。死者親屬每次來祭奠時,可用手持式衛星定位系統確定埋葬位置。

­  這一殯葬方式在南澳大利亞州已經獲得立法許可,並開始實際運營。讓逝者以另一種生命的形式存在下去,在將來也許會被更多人所接受。

­  在澳大利亞已有不少無立碑、綠樹成蔭、鮮花滿園的墓園。墓園的精心管理,成為綠色殯葬理念推廣的重要動力之一。

­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人崇尚自然,善於營造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墓地設計和管理也充分體現「生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綠色理念。

­  澳大利亞的不少墓園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其中管理人員70%以上是綠化園藝管理專業人員。有的墓園與居民區相鄰,兩者相安無事。在用心經營的同時,研發新綠色殯葬方式,也有助於澳大利亞綠色殯葬的發展。

­  瑞典

­  採用科技

­  建立液態氮殯儀館 搖動遺體分解成顆粒

­  記者注意到,在提倡自然葬的同時,各國對殯葬也是越來越花心思而且融入現代科技。

­  在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已經獲準,將建立該國第一座豎葬公墓。顧名思義,豎葬就是將屍體直立埋葬,據說此舉可以節省空間並最大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且也能節省喪葬費用。

­  而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志願者。

­  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後放在可降解的棺材裡;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  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後,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墓園中將種植各種植物,遺體留下的「顆粒」可以給這些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讓逝者在大自然中獲得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  一位志願者在威-馬薩克建立的殯儀公司「電子逝友書」上寫道:「這種殯葬方式非常符合我一生熱愛自然的生活觀,在去世後能夠將自己回饋自然是最完美與和諧的選擇。」

­  此外,在新加坡,殯葬習俗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更加注重環保,選擇海葬的人近年來日益增多。如今新加坡人還在探索更人性化的殯葬方式。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畢業生韓瑞民設計了多種海葬方式:海葬系統可讓骨灰甕垂直下沉,固定至死者生前選擇的海葬點,也因此給生者帶來慰藉;此外,還可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藍牙功能追蹤死者的海葬地點,便於生者憑弔。

­  文/記者 黎史翔

相關焦點

  • 會玩!澳教師用碳酸飲料和液態氮製造爆炸
    【環球網綜合報導】不少人都知道碳酸飲料和曼妥斯糖結合在一起,會產生爆炸效果而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2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教師雅各布(Jacob Strickling)將健怡飲料和液態氮結合,也產生了爆炸現象。雅各布在視頻網站YouTube的「讓科學有趣」頻道中分享了該實驗的過程。只見他將碳酸飲料和液態氮結合,製造了火箭燃料般的推力,塑料瓶被噴射到空中幾十碼高。這位科學老師為他每次做完實驗後所得到的結果歡呼吶喊,十分興奮。
  • 美食企劃 消暑聖品 – 液態氮冰淇淋
    面對才進入初夏就已經逐漸熱起來的天氣,小編已經迫不及待的找尋消暑解熱的夏日甜點啦~ 這次帶給大家的是近年最火紅的」液態氮冰淇淋」 !!近距離觀賞加入液態氮所產生的雪白氣體,讓人仿佛置身雲裡霧裡~ 不僅小朋友看了興奮不已,就連大人們也看得目不轉睛!
  • 遺體-200°後的震成骨灰,網友:這就叫「粉身碎骨」
    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想過,死後自己可愛的身體該怎麼處理?目前世界上普遍實行的是土葬和火葬兩種土葬是最傳統的方法,無論中西方都比較支持土葬,只是土葬佔用土地,對環境也不友好,所以,逐漸被火葬所取代火葬雖然解決了土地大量佔用問題,但站在環保的角度上說,依然不是一個理想的方式瑞典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出一種新的埋葬方式「冰葬」:先將遺體放在特製的儀器中,利用液氮以-200攝氏度左右低溫冷凍人體,晃動人體直到遺體被
  • 把屍體轉成土壤肥料的殯儀館:死亡竟然可以如此唯美!
    從開始計劃,研究,籌款,到推動立法,再到正式開門營業。Recompose從概念變成現實花了10年時間。2011年,當時Spade是建築系的研究生,她又想到了死亡,「我死後屍體會怎麼處理?」當時美國主流只有兩種屍體處理方式:埋葬or火化。這兩種方式,她都不滿意,感覺太不環保了。埋葬,首先會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殯儀館的員工會把屍體的體液排乾,然後向體內注入防腐的化學混合液。
  • 南寧:殯儀館一具遺體離奇失蹤,居然是…
    之後,家屬們將遺體冷凍在武鳴殯儀館。5月3日中午,覃先生帶著親戚來到殯儀館,打算在當天下午2時舉行告別儀式。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覃先生找遍了殯儀館,都找不到父親的遺體。遺體到底去哪兒了?武鳴殯儀館經過查看監控錄像以及描述被燒遺體的特徵得知,原來,是有關工作人員燒錯了遺體,將覃先生父親的遺體燒給了府城鎮一曾姓家屬。5月3日下午4時,曾姓家屬來到殯儀館重新辨認了一具遺體,並將其火化帶回家。記者拿到了一份加蓋有「武鳴縣殯儀館」公章的證明,上面寫著:
  • 生活中,可以通過在房間裡傾倒液態氮製冷嗎?為什麼?
    液態氮可以製冷①、普通人沒有接觸過液態氮的人那就別這樣做了,因為沒有接觸過液態氮的人,液態氮的量大小不會掌握,反而容易因缺少氧氣而無法呼吸威脅生命。經常接觸液態氮的人可以通過在房間裡傾倒液態氮來製冷,他們可以掌握到液態氮量的大小可以控制房間氧氣量,是個經驗加技術的問題,解決好了就製冷,解決不好要威脅生命,不建議普通人來玩液態氮。專業人員,請勿模仿。除非房間裡有專門氧氣和氮氣比例調節設備,而且還必須有房間液態氮與氧氣量監測儀器,非常麻煩的一項操作普通人更忙不過來,容易手忙腳亂的。所以不建議一般普通人去玩液態氮的,玩不好有喪命的危險性。
  • 俄專家發明冷凍液態氮治療惡性腫瘤技術
    據《俄羅斯報》21日報導,在醫學整容領域廣泛應用的冷凍液態氮治療技術,已被俄羅斯鄂木斯克州的醫學專家成功運用到惡性腫瘤的治療中,該技術已為50多位癌症患者帶來了福音。據此項技術的發明人、鄂木斯克腫瘤病防治所教授維克多·科謝諾科介紹,新技術的原理是使用敷藥器將冷卻到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傾注在癌變部位,使冷凍區產生大面積細胞凝固壞死,從而達到消除病灶的目的。此項技術目前被用作肺癌的輔助治療手段。科謝諾科說,用冷凍液態氮治療惡性腫瘤的技術已在鄂木斯克腫瘤病防治所進行了3年的臨床試驗,他們已採用該技術為50多位肺癌患者進行了治療。
  • 國外小夥突發奇想,把液態氮凍過的西瓜從高處摔落,會是什麼樣子
    大家都知道外國人的腦洞無限大,同樣會在很多的新聞和小視頻當中看到外國人的奇思妙想,看到之後,不禁佩服老外的智慧.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關於老外的另一個奇思妙想,並且付諸於實踐,不知道看到的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 遺體-200℃冷凍後被震成骨灰!
    這種新型的環保型葬法近日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引起熱議,它就是由瑞典生物學家蘇珊妮研究出的一種新的埋葬方式——「冰葬」 。瑞典生物學家蘇珊妮Susanne Wiigh-Msak(圖片來源:Promessa官網)冰葬是個啥?
  • 濟南蓮花山殯儀館搬遷無名遺體數量多 最長已存17年
    暮年去世的老人可以安排在小廳,聲名顯赫的逝者,葬禮則安排在可同時容納幾百人的1號告別廳。而無人認領的長存遺體,則是「熱鬧」的反面。在殯儀館火化車間旁邊,是整容/冷藏室,兩個空間一簾之隔,靠外的幾排銀灰色的柜子,便是冷藏格。冷藏櫃的對面,去年開始立起了一個電子信息屏,殯儀館各個業務流程都可掃碼識別,信息隨時可查。
  • 探訪北京東郊殯儀館 現場模擬清洗遺體
    【解說】清明節將至,北京東郊殯儀館於3月28日舉行了「公眾開放日」活動,活動上進行了告別儀式、遺體火化和遺體清洗等殯葬程序模擬展示,揭開了殯葬工作的神秘面紗。活動由專業的殯葬講解員帶領,再現了真實的喪葬程序。  【同期】東郊殯儀館解說員
  • 敬業鑽研終成殯葬考官!——西安市殯儀館遺體整容師、火化師龐崇利
    軍人出身的他,在幽靜的遺體化妝整容室一幹就是22年,他用智慧的雙手把完整的軀體和美麗容顏留給人生的最後瞬間。巧手催綻美麗花——走進西安市殯儀館遺體整容師龐崇利的情感世界楊峰安 惠 磊攝影家崇尚的是留給人們最美好的瞬間,藝術家追求的是展現給觀眾最精彩的表演。
  • 零下200度把遺體凍成灰,網友:這才是真正的挫骨揚灰
    零下200度把遺體凍成灰,網友:這才是真正的挫骨揚灰!近日,瑞典的生物學家研究並公布了一款新型的安葬方式,那就是冰葬。冰葬的原理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把死者的遺體放到特定的容器中。再用液態氮把容器中的溫度降到零下200度。此時人體結構就會變成非常易碎,只要進行持續的搖晃可以把人體變成一堆灰。
  • 紐約殯儀館不堪重負 租卡車存放遺體
    當地時間4月29日,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家殯儀館因租用卡車存放遺體被附近居民報了警。紐約警方接到報警電話後前往這家「克萊克利殯儀館」調查,發現這家殯儀館租用四輛卡車存放了大約50具遺體。儘管這四輛車中都放有冰,但還是有路人抱怨稱他們聞到了屍體腐爛的臭味。
  • 馬拉度納遺體遭褻瀆,殯儀館員工手摸遺體頭部並微笑點讚……
    該殯儀館工作員工遭到了全國的牴觸,甚至還在網上遭到了死亡威脅……近日,一代足球巨星馬拉度納因為突發腦梗去世,享年60歲。馬拉度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阿根廷的總統府中進行,馬拉度納的靈柩上披著阿根廷的國旗和阿根廷球隊的10號球衣,他將葬在父母的墳墓旁邊。雖然在靈柩外面看不到任何有關馬拉度納的身影,但是總統府外面,民眾仍排起長長的隊伍,只是為了送馬拉度納的最後一程,寄以哀思。甚至因為見馬拉度納的最後一面當天還發生了多起爭吵和推搡事件。
  • 國外小夥突發奇想,把液態氮凍過的西瓜從高處摔落,會是什麼樣子
    大家都知道外國人的腦洞無限大,同樣會在很多的新聞和小視頻當中看到外國人的奇思妙想,看到之後,不禁佩服老外的智慧.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關於老外的另一個奇思妙想,並且付諸於實踐,不知道看到的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 油脂太多 殯儀館火化胖子遺體釀火災
    中國日報網4月28日電 25日,美國俄亥俄州一間殯儀館發生離奇火災,一具過重遺體竟然成為肇事原因。由於遺體脂肪太多導致火勢猛烈,甚至擴散到爐外造成意外,幸好防火措施完善才沒有造成死傷。據美國媒體kshb網站報導,事發25日晚,當工作人員火化一具身材較其他人肥胖的遺體時,火勢突然變得強勁,燃起熊熊大火,延燒至火化爐外,並燒到另一個火化箱。殯儀館負責人卡奇恩指,:「那具遺體很肥胖, 油脂特別多,火化反應劇烈,明顯比平常的更熱」。
  • 遺體-200℃冷凍後被震成骨灰!網友:真·粉身碎骨
    這種新型的環保型葬法近日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引起熱議,它就是由瑞典生物學家蘇珊妮研究出的一種新的埋葬方式——「冰葬」 。當然,現代冰葬並不像古時候那樣現代冰葬是利用液氮來分解遺體視頻如下▽▽(建議在粉碎結晶後的遺體放入震動儀器中搖晃震動,使之碎裂成粒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