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都是最值得把光陰託付給皖南的好時間。涇縣,有太多地方,都值得親自走過。
桃花潭是涇縣的,查濟是涇縣的,宣紙是涇縣的,宣筆是涇縣的,而涇縣是宣城的;王稼祥是涇縣的,吳作人是涇縣的,《贈汪倫》是涇縣的,而涇縣是你我的。
涇縣屬於每一個曾愛過這裡的人,屬於每一個願將他鄉作故鄉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有些句子,是永遠無法超越、無法替代的。
「涇」,是指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動的水。
涇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上遊,處於長江南岸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青弋江是境內主要河流,古稱涇水,也稱涇溪、涇川,由西南向東北斜貫縣境出蕪湖入長江。
涇縣是千年古縣。「涇邑自瀛秦始置,封壤頗巨,今之石埭、太平、旌德皆其舊地;餘始至入境,觀山川之秀麗,人物之阜繁,土地沃饒,產植豐富,喟然嘆曰:江左名區也。」(明嘉靖《涇縣誌》)說是涇縣於秦朝建制,山川秀美,土地富饒,風物眾多,是江邊的一處好地方。
如今,涇縣的旅遊要謝謝一個人,桃花潭農民汪倫。
唐朝天寶年間,汪倫聽說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愛萬水千山,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描述的盛景。
野史說,汪倫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裡外潭水名也,並無十裡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不止。
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前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並又挑來兩壇酒贈予李白,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如今在桃花潭鎮,隨處可見「萬家」酒館酒樓,潭邊吹拂李白的微風,如今在哪裡?
查濟,村民裡多是查姓,傳說查姓起源於姬姓,在周朝時被封於上東濟陽查地,此后姓氏便由姬改為查。後來,查姓族人輾轉繁衍到安徽,定居在如今的涇縣,進而散布到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
金庸原名查良鏞,據傳,他便是查姓在浙江海寧分支的族裔。
查濟古時一度興盛,走的是「由商致富,富而重學,學而致仕」之路,正是查濟商人對教育的一擲千金,奠定了義學的基礎,使得查濟人才輩出。查濟明清兩代有二個翰林,文武進士十四名,文武舉人百餘名。
查濟古村落,相較於黃山古村落,遊人相對較少,村落依山面水,許溪、岑溪和石溪自西向東穿村流過,農婦溪邊搗衣,兒童散學歸來,農家米酒芳香……
「武陵深處是誰家,傍水依山共一查。不怕漁郎漏消息,明年還約看桃花。」
在安徽生態好的地方很多,當走過越來越多的地方,更能識別不同地方的美。皖南的美,區別於大別山區的美,皖南靈秀,大別山區則透著冷峻之美。
涇縣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全縣地勢自南西向北東傾斜,三起三伏,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份道路和莊園。」
一地有一地的風物。涇縣是中國宣紙之鄉、中國宣筆之鄉、中國木梳之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 「皖南事變」發生地。
宣紙白,生態綠,老區紅。這裡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著名經濟學家吳半農,著名教育家查謙等民族精英,美術大師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並稱「茂林三吳」,音樂家朱踐耳、散文家張拓蕪等名揚海內外。
如此之人,才配得上這麼好的土地。
春霧一朝晴,夏霧水淋淋,秋霧曬煞人,冬霧一片銀。
東閃日出西閃雨,南閃火門天,北閃連夜來,東虹日頭西虹雨。
久晴大霧必雨,久雨大霧必晴。
春寒多雨水,夏寒水斷流。
這些農諺,是此地千年氣候的寫照,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熟悉此地的風雨,就像熟悉手中的秧苗和種子。
還有什麼比糧食更重要的呢?春筍、茶葉、琴魚、茂林鍋巴、茂林十二碗……在我們日復一日的餐桌上,體味著人生百味。珍惜這碗飯,珍愛這杯茶,珍重可以一起吃飯喝茶的人。
在雲嶺章渡、在茂林奎峰、在涇川、在榔橋……在這九鎮兩鄉2054.5平方公裡,在涇縣每個村落的石板路上,每一片茂林花磚的紋理和記憶裡,虛度人間兩日,是為記。 □ 據《安徽畫報》
□ 孫婷/文 高斌 樊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