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視力]臺劇瀕死:無力再造F4般爆紅奇蹟

2020-12-21 網易娛樂

網易娛樂9月28日報導 (文/陳新顏 蔡世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劇的影響力幾乎抵達所有華人地區。金庸武俠劇、歷史古裝劇、瓊瑤劇都是一代經典,至今看來都毫不遜色,影響了幾代人。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之後,內地劇漸漸崛起,臺劇影響遠不如前,加上臺劇自身經費緊縮,製作也不如以往精緻,於是漸漸都轉型為八點檔本土劇,一心一意在臺灣市場發展,放棄了外面的天空。唯有偶像劇還能殺出一條血路,憑藉著細膩的刻畫與清新的愛情擁有一片立足之地。只是,眼下這一畝三分田似乎也地位不保,十年如一日的套路讓臺灣偶像劇變成了低幼、粗糙、腦殘的代名詞,讓人無奈地發出「臺劇瀕死」的嘆息。

2015年臺灣電視金鐘獎剛剛落幕,獲獎的作品《16個夏天》《妹妹》《新丁花開》《麻醉風暴》知名度都不高。即使適逢50年大慶有歷屆得獎者助陣,紅毯仍然顯得星光不足——這些年的金鐘獎,不要說是普通觀眾,就是連業內人士也關注寥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輝煌到寥落,臺劇的式微,其實有跡可循。

PART A

瀕死症狀:本地收視被完爆 外部無人識

1.本地收視被完爆:內地劇輕鬆破2 臺劇過1都困難


     《步步》《甄嬛》《武媚娘》等內地劇登陸臺灣,都能掀起收視熱潮。

最近這些年,內地劇發展迅猛,與臺劇的衰落正好形成鮮明對比。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收視率。臺灣也有「限購」政策,因此購買的內地劇不多,但絕大多數都收視驚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012年在臺灣播出的《步步驚心》與《後宮甄嬛傳》,前者首播後以驚人的1.90,一舉打破中視近10年來8點檔的首播紀錄,隨後連日攀升一直達到平均2.06,單集收視甚至破3;後者刷新了華視8點檔的多年收視紀錄,引發全民觀劇熱潮,重播N次後依舊收視驚人,僅此於閩南語長劇。就連《流星花園》的編劇也承認:「臺灣寫不出《甄嬛傳》。」

如果說這兩部劇特別經典是特例的話,那麼在臺灣播出的《穆桂英掛帥》收視達2.87、《宮鎖心玉》為2.58、《美人心計》為2.41、《蘭陵王》的大結局甚至破4!今年,《神鵰俠侶》首播0.99,隨後暴漲至2;《武媚娘》《古劍奇譚》首播幾乎就有近2點,之後更是勢如破竹,完全碾壓同檔臺劇。與此相對的,今年還算是比較有知名度的林心如主演的《16個夏天》的首播收視僅僅只有0.61,到大結局才破2,而一般偶像劇,首播能過1已算驚人數字了。

除了收視,在排播方面,臺劇也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三大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清一色播著內地劇,就連強調本土的民視也從幾年前張紀中的《新西遊記》開始播起了內地劇。不僅僅內地古裝劇受青睞,《蝸居》、《夏家三千金》、《離婚律師》等內地時裝劇在臺灣收視率也都不俗。

2.外部關注度減少:電視臺視頻網站不買 微博沒人討論


     《明若曉溪》即使在內地電視臺播出了,也再難掀起追劇熱潮。

當臺劇從曾經的百花齊放狹窄成偶像劇與鄉土劇兩種時,就註定了對外的影響力不會持久。後者的受眾是本土閩南語觀眾,幾乎沒有外部關注度,而前者從2003年的《流星花園》開始發跡,經歷了一段輝煌期之後,終於淪為了低齡、幼稚、粗糙的代名詞,被時代所拋棄了。仔細想想,能夠說得出名字臺灣偶像劇,《敗犬女王》、《王子變青蛙》等等都是十年前的作品了,就連臺灣最後一部大紅的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雖說韓國買了版權翻拍,也是好幾年前的舊作了。

品質決定一切,在臺灣偶像劇江河日下的情況下,內地的電視臺、視頻網站自然優先選擇歐美劇、日韓劇而非臺劇。除非有大的明星撐場,否則幾乎已經難見臺劇蹤影。臺劇的播放量、網絡和媒體討論也極為慘澹——還是以知名度較高的《16個夏天》為例,儘管口碑尚可,但同期的《古劍奇譚》、《勇敢的心》等劇集網絡播放量都超過幾十億,《十六個夏天》卻連前十的榜單都沒能進去,在微博、網絡上的討論度也十分有限。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明若曉溪》儘管有周杰倫妻子昆凌以及臺灣新生代演員出演這些賣點,但也被壓了好多年才得以播出,且無論收視率與關注度都遠遜於改編自同一個作家、由內地小鮮肉出演的《旋風少女》。

3.藝人價值降低:片酬只及同咖位內地演員一半 片方還不願用

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然而放在如今臺灣藝人身上卻並非如此。同等知名度的臺灣演員片酬只有大陸演員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在拍《笑傲江湖》之前片酬價位不高,紅了之後才身價上漲,拍《偏偏喜歡你》時一部劇的打包價為1000萬,單集50萬。言承旭、周渝民等臺灣藝人的片酬普遍在單集30-35萬之間,都不是很高。相比之下,目前李易峰對外的片酬報價在3500萬左右,後來居上的楊洋報價也達到了2500萬左右。臺灣藝人內地片酬不要說是與演技掛的內地大咖相比,就是與靠著一部劇就能片酬急劇上漲的內地小鮮肉比都便宜太多。當然,這是橫向比較,同一藝人的內地片酬比起他們在臺灣的片酬還是要高出5-10倍。

這些還都是臺灣最頂端的藝人,普通的、新生代的臺灣演員片酬更是低得可憐,但即便這樣,內地的片方也不願意用他們。某個負責演員方面的副導演一語道破玄機:「沒市場。」

4.造星能力下降:再無如F4般爆紅奇蹟 熱門劇都是已成名大咖在扛


       如F4般一夜爆紅的奇蹟只能成為傳說了。

以前的臺灣偶像劇是造星工廠,陳喬恩、阮經天、言承旭、周渝民、林依晨、陳柏霖、彭于晏……都是臺灣偶像劇最鼎盛時期所培育出來的,他們如今已經成為臺灣娛樂圈乃至華語娛樂圈的知名人物。然而近幾年,臺劇的造星能力大幅度下降。稍微風光一些的臺劇實際都還是由成名大咖在扛,去年拿下金鐘獎的《回家》裡的周渝民,今年提名金鐘的《十六個夏天》裡的林心如,都是業已成名的演員。新生代臺劇演員不要說像F4那樣一夜爆紅,就是主演了幾年的偶像劇都未見得紅。翻翻這幾年那些被金鐘獎提名甚至獲獎的演員:莫子儀、鍾承翰、周孝安……這些名字說出去,都冷門到不忍直視,也更加顯出臺灣電視圈的青黃不接與斷層。幾乎已經沒人關心現在是什麼人在演臺灣偶像劇了,它的造星功力甚至還不如《康熙來了》這樣的綜藝節目。

PART B

瀕死病因:沒錢沒人沒政策 固步自封創意匱乏

1.劇種單一:鄉土劇受眾窄偶像劇沒競爭力 古裝拍不了警匪戰爭不願拍

如今臺劇只剩下兩種,一種是偶像劇,一種是鄉土劇。鄉土劇的收視在臺灣雖然依舊堅挺,但局限性太強,只有臺灣閩南語的固定受眾。撇開受眾單一窄小不說,光以藝術價值來評判,也幾乎沒有立足之地,製作粗糙,除了撒狗血還是撒狗血。偶像劇則全是小情小愛,在經歷過輝煌期之後已經走入死胡同。十年如一日的創作套路已經無法滿足這個時代了——觀眾長大了,視野更加開闊,選擇也更多——有更高大上、更精緻的歐美劇日韓劇可看,為什麼還要看臺劇呢?

那麼,為什麼臺灣如今除了鄉土劇與低齡偶像劇,拍不出其他的劇種?實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臺灣地方太小,取景地就那麼點大,沒有類似橫店影視城等等全部配套的措施,所以拍不了氣勢恢宏的古裝劇。來內地取景又耗資巨大,它們根本承受不起。至於臺灣製作人一直吹噓的「比內地創作風格多樣」,其實也不盡然,要不然警匪劇為何這麼多年只出了一部《痞子英雄》?更不要說戰爭劇、懸疑劇、民國劇、名著改編劇這些了。臺灣藝人溫升豪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金鐘獎確實越來越式微,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電視產業太小。金馬獎能面對所有華語片,但金鐘獎卻只面對臺灣市場,所以容易故步自封。」如果說古裝劇是因為臺灣拍不了,那麼警匪劇、戰爭劇是因為臺劇根本不想拍——臺灣人專注於小情小愛小資,根本就不愛看這類劇,那麼臺灣電視人自然也就不願意在這些劇種上下功夫、做賠本買賣了。

2.資金短缺:一集成本在內地連一個大牌的一集片酬都支付不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曾經輝煌的臺劇如今墮落至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就是市場狹小、製作費受限。《16個夏天》的製作人譚君平表示,臺劇一集成本大概190-230萬臺幣,折合人民幣40萬左右,這已經是有大咖加入的劇集預算了。可是這費用要是放在內地,連一個大牌明星的一集片酬都支付不了。以16集的長度來算,一部總投資800萬的臺劇已經非常厲害了。

即便不拿耗資巨大的古裝劇去與臺劇比,同樣是偶像劇,國內那些買下熱門IP的偶像劇,總投資經常是過千萬的。《何以笙簫默》總投資6000萬,《微微一笑很傾城》的總投資8000萬,更不用說那些動輒投資過億的古裝劇了,這都是臺劇望塵莫及的。

高額的製作費,帶來的是服化道場景的精緻、大牌藝人的加盟、製作水準的提升,保證了劇集的質量。這麼做也讓劇集更加好賣、更加容易回本,製作方、電視臺賺了錢後就更加願意投資電視劇,如此市場方能良性循環。《旋風少女》能夠為了呈現「元武道」的訓練實景,實景搭建了一座專業訓練館,地墊和護具等使用的是和備戰奧運的專業隊同樣的品牌,這是製作費緊張的臺劇想都不敢想的。臺劇精打細算,請不來好演員、拍不出好場景,呈現的劇集品質也就可想而知。

3.人才流失:片酬不及內地1/5 邊拍邊播檔期長成桎梏

現如今,臺灣已經成名的演員不是在內地拍戲就是在前往內地拍戲的路上,扎堆在橫店影視城的臺灣藝人不計其數。不僅僅是藝人,知名的編劇、導演、製作人也都集體來到內地拍劇,能夠留在本土堅守的,寥寥無幾。這幾年金鐘獎比較大牌的頒獎明星,無一不是臺灣藝人跑到內地來拓展事業並且風生水起的典範。吳奇隆的東山再起,林心如的自己做老闆,都得益於內地劇的影響。得獎的人籍籍無名,這些頒獎的人自己人生的高潮卻在別處,對於表彰臺灣節目的金鐘獎而言,無疑是個諷刺。事實上,但凡在臺灣小有名氣的藝人,幾乎都上內地撈金了。電視事業人才的流失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16個夏天》能請到林心如是因其自己擔任了製作人,即便如此仍是虧本。

而據著名偶像劇導演劉俊傑透露,藝人的內地片酬是臺灣的5倍以上:吳奇隆大陸50萬/集,臺灣8萬/集;陳喬恩大陸30萬/集,臺灣5萬/集……如此懸殊的差距,臺灣藝人不願意回到臺灣拍劇也是情理之中。中天戲劇總監張臻表示:「如今請大牌只能靠劇本好或是『交情』。凡是去過大陸拍戲的,價碼基本上就有點回不去了。5倍10倍地跳。」譚君平也表示,林心如今年回臺灣拍《16個夏天》,是因為林心如自己擔任製作人,「算是賠本在做,其他藝人我覺得沒有想要回來。」

除了片酬因素,開拓眼界、提升自我也是臺灣藝人、幕後人員去內地拍戲的理由。溫升豪就表示:「資金規模比較大,可以做出大卡司,大規模,成就感比較大。而且內地與臺灣同文同種,磨合起來並不困難。我這兩年拍了五部戲,上海深圳蘇州北京,長了很多見識。內地拍戲比較像是軍隊的集中管理,工業化的流程,比較製片制度、比較精實,很考驗人。臺劇可能更人情化些,但如果沒有夠創意的劇本,就沒辦法做。」

另外,臺劇的製作方式也流失了許多人才。臺劇的製作方式是邊拍邊播,劇本的創作方式也是邊拍邊寫,沒有完整度的劇本,對藝人來說十分痛苦,也無法連貫進入角色。臺劇往往一拍就要四五個月,這對大牌明星來說是一種桎梏:「在內地兩三個月就能拍完,但是臺灣卻要5、6個月。臺劇往往只有5、6集劇本就開拍,藝人被牽著鼻子走。沒有備檔戲,自然難請到藝人。」譚君平如是說。

4.政策不力:政府扶植力度不夠 對廣告植入管控嚴格

早在「老三臺」時期,因為總共就這三家電視臺,臺劇尚能集中力量拍劇,資源足夠集中。如今電視臺遍地開花,有線臺林立,林林總總加起來上百個電視臺,各自為政,力量被平攤,本就不夠的資源被分化得日趨嚴重,對於臺劇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政府對電視劇的扶植力度也不夠,儘管有專門的文化基金,但數額太少,僧多粥少根本不夠分,不像內地與韓國,政府對電視劇的扶植力度強大有力。甚至,臺灣的電視管控部門對於廣告植入的控制非常嚴格,綜藝加植入要罰錢,電視劇也不能有很明顯的植入,臺劇廣告收入這部分並不足以維持成本。譚君平對此也憂心忡忡:「其實做電視劇全部都在賠錢,電視臺就算靠廣告收入也沒辦法與成本持平,只好不斷再縮減成本。除非能賣到海外,但賣到海外的話就要看卡司。」

5.平臺有限:沒有專門的視頻網站 發行被動

這些年,內地電視劇的收益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內地的視頻網站發展迅猛,電視劇的網絡版權價格在節節上升。過去網絡版權的價格20~30萬頂天了,現在能到150萬以上,因此高片酬、高製作費對內地電視劇不成問題,就算賣給電視臺收不回成本,還有網絡能賣、能回本,但這在臺灣卻很不現實,因為臺灣沒有專門的視頻網站,臺劇只能賣給內地的視頻網站。不僅在電視劇的發行問題上很被動,對於電視劇的傳播也是一種桎梏。

PART C

潛在藥方:走創意精緻之路 主動傍內地

臺劇真的沒救了嗎?也不盡然。如果臺灣的電視人能放下自娛自high的小家子氣,能夠不再裹足不前、盲目排外,或許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也未可知。


     《光陰的故事》描摹「巷弄文化」,曾在內地取得成功。

1.如果說臺劇還有優勢,那麼就是自由的創意與細膩的表達,臺灣的「巷弄文化」以及上世紀60、70年代的臺灣故事,其實很具備題材的獨特性,與內地觀眾既有相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歷史,反而能在劇種方面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事實上,這一類的懷舊劇如《光陰的故事》不僅在本土播得好,在內地也很受歡迎。拼財力、拼投資拼不過,可以在思路上取勝,多多嘗試腦殘偶像劇之外的劇種。假若以後內地的網絡劇也遭受廣電限制的話,臺灣劇可在驚悚、鬼神等內地劇有所限制的題材上另闢蹊徑,絕對是一大亮點。

2.在資金投入上,小資金也有小資金的玩法。譬如偶像劇也不是不能拍,但應該立足精品。與其做一百部爛劇,還不如集中精力把所有資源都匯集到一部好劇上。譬如可以請大咖任製作人來降低演員片酬。譬如可以改動周期過長的製作方式,先拿出完整劇本,縮短藝人拍劇的檔期。

3.敞開思路,放開「合拍」的限制。與內地合拍儘管是臺灣電視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正如張臻說的:「現在兩岸的合拍劇就算進了臺灣,是臺灣人拍的,還是被歸為『大陸進口』,是一個外來物。」合拍劇不能評獎、不能佔用本土播放資源等一系列限制使得合拍劇舉步維艱。等金鐘獎也像金馬獎那樣能夠包容一切華語電視的時候,也許才能讓金鐘獎不那麼冷清。

4.「合拍」還不僅僅指的是兩岸合作拍電視劇,還包括發行等各方面。這一點上,三立已走在了其他電視臺的前頭,它與內地的視頻網站進行了「打包製」的合作形式,一年10部戲,以統一打包的價錢賣給視頻網站,兩方面形成戰略聯盟,對彼此都有好處。中天也蠢蠢欲動,試圖尋找與芒果TV合作的可能。當有些臺灣電視人還在金鐘獎上覺得內地劇是威脅的時候,已經北上的溫升豪說得很好:「你看今年8月中國電影票房已經超越好萊塢,這個非常可怕,連好萊塢這麼高傲的市場,都已經往大陸靠攏。身為臺灣,我們沒有理由在這方面排斥。」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2019年三部臺劇豆瓣評分破9,最新這部鵝廠旋風般買了版權,今日開播
    當HBO亞洲的LOGO和鵝廠的標識同框的時候,會覺得有一種跨次元的感覺劇末還出現了臺灣「公視」的標識雖然有看過臺灣播出版的觀眾說,鵝廠播出版刪減了部分內容,但《與惡》能在大陸正規渠道播出,本身就已是奇蹟了。此外,鵝廠還在暑假,上線了臺劇《遺失的1/2》,陳意涵的導演老公許富翔的新作。
  • 從黃金時代到文藝復興 : 《想見你》背後的臺劇興衰史
    導語:大熱劇集《想見你》完結了,這部爆紅之作讓 久違的 臺灣青春偶像風暴又一次成功颳起。算上之前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俗女養成記》,2019年的臺劇正在以一種全新而驚喜的方式捲土重來,在滿足一批觀眾大快朵頤之餘,也喚起了我們之於臺劇的某種集體記憶。
  • 臺劇男人頻遭「爆蛋」 網友調侃編劇好當/圖
    臺劇中男角色頻遭「爆蛋」遭網友調侃新浪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年來,臺灣本土劇失憶,劇情老套無新意,「車禍」已成平常事,如今恐怕連男人「破蛋」也要變成「炒冷飯」了。日前,臺劇《天下女人心》中,就有男子不慎墜樓,導致?丸當場「摔破」橋段,而此前在黃玉榮和李易分別出演《家和萬事興》與《牽手》中,也有「破蛋」慘遇。層出不窮的「破蛋」橋段也讓網友不禁調侃:「是沒新點了嗎?」
  • 2019高口碑臺劇頻出,能否創造現實劇「黃金十年」?
    一眾聲名鵲起的劇集背後,又有哪些值得內地電視劇借鑑的地方?臺劇發展波折不斷 偶像劇「黃金十年」榮光不復對年輕觀眾而言,關於臺灣影視劇的記憶多集中在模式化的瑪麗蘇內容上。2001年,以日本漫畫《花樣男子》為藍本的偶像劇《流星花園》開始風靡整個亞洲市場,並瞬時捧紅了F4、大S等年輕偶像。之後,臺灣偶像劇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破土而出,《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轉角遇到愛》《微笑pasta》《我可能不會愛你》大肆席捲兩岸,俘獲80後、90後青年群體的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臺劇的「文藝復興」
    豆瓣網友紛紛驚呼「原來臺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臺劇題材越來越廣了」「臺劇真讓人刮目相看」。 「賈靜雯演技」登上熱搜 距離上一部在大陸爆火的臺劇,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 走過古裝劇、言情劇大熱的90年代,歷經偶像劇爆紅的千禧年,以《與惡》為代表的「品質類型劇」,會成為臺灣電視劇行業新的希望嗎? 臺劇30年興衰:高光與落寞 1993年以前, 臺灣電視市場由臺視、中視、華視電視臺三分天下,被稱為「老三臺」。
  • 那些年爆紅的臺灣偶像劇,你還記得哪一部?盤點臺劇排行top3
    袁湘琴的飾演者是林依晨,她心地善良、個性憨厚直接、樂觀有耐性,但頭腦不好,對家事更是一竅不通。雖然笨手笨腳,常把事情搞砸,但還是努力不懈地朝目標前進。可以說這個人設非常符合林依晨了,當年的她年輕可愛,演技也非常自然。如今也變得成熟穩重了,顏值也越來越高了。TOP2.
  • 東京喰種:他有比金木「龍紋眼」還奇特的雙眼,有視力堪稱奇蹟!
    之後隨著劇情的發展,有了龍的出現,而男主金木也吸收到了龍的能量,體內更是有了不明器官,連眼睛都發生了變化。劇中不僅喰種擁有赫眼這樣的奇特眼睛,就連人類都有奇特雙眼。其中CCG中有一個叫阿元半兵衛的搜查官,他有比金木「龍紋眼」還奇特的雙眼,有視力堪稱奇蹟!
  • 出品必是爆品!榴槤零食龍頭榴槤西施,用產品主義打造長紅奇蹟
    摘要:榴槤零食龍頭榴槤西施,創造出品必是爆品奇蹟,實現5年長勝不衰,成就了業界「封神」地位。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都陷入了「過載」生活。正因如此,能幫助人減輕壓力,釋放情緒的休閒零食,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歡迎,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較低的入行門檻,讓很多休閒零食,陷入了同質化的困境中。
  • 許光漢:憑一部劇中途「殺入」內地後,爆紅後身價漲到50倍
    許光漢:憑一部劇中途「殺入」內地後,爆紅後身價漲到50倍談起臺劇相信大家並不是很陌生,然而有這麼一部電視劇在播到一半的時候才傳入大陸內地,竟然火的一塌糊塗,你知道是哪一部嗎?去年十二月份由臺灣引入的《想見你》在大陸一夜爆紅。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部電視劇並不是一開始就備受矚目,它是在已經播出一半的途中突然跳出來,才引起觀眾的注意。
  • 想見你,臺劇的復興
    這樣一部集愛情、懸疑、穿越為一體的作品,在2020年初爆紅,每周日晚更新時都會迅速引發熱議登上熱搜。原以為臺劇的輝煌時代早已過去,可2019年,蓄勢待發的臺劇迎來崛起之年。當然成功復甦有多方面因素,今天我們就從《想見你》來談談這一華麗轉變的背後原因。
  • 網劇臺劇博弈 市場說了算
    此原理,和人們對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判斷有異曲同工之妙。近日,《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先後在視頻網站播出,點擊量不低。有評論說,《延禧攻略》適合網絡劇風格,《如懿傳》則更像臺劇,應在電視臺亮相。網絡劇和臺劇,究竟區別何在?這恐怕要從網絡劇的源頭說起。網絡劇之所以出現,技術變遷使然。
  • 93年的他用鏡頭記錄父親瀕死前的幻境
    活著的人不曾見過,故去的人也沒法帶回信息…而一位93年的年輕人,用影像和文字記錄下父親瀕死前的幻境,將諱莫如深的死亡體驗帶進我們的視野…△ 人類的幻境都源自於對所見物的想像。他是王翰林,不久前,他以《內啡肽的火焰》摘得首屆1839攝影獎大獎,也是首輪評選中唯一一個獲得評委全票通過的參賽者。
  • 再造「阿爾梅裡亞奇蹟」!60年品牌NAVARRO,登陸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阿爾梅裡亞省擁有歐洲面積最大的設施大棚,在作物營養、植保、節水灌溉、土壤合成、標準化種植等方面積澱了領先全球的技術,創造了「阿爾梅裡亞奇蹟」。西班牙那瓦羅薩公司(A.NAVARRO,S.A.)正是來自阿爾梅裡亞省,是一家擁有60年歷史的作物營養和農業服務提供商。
  • 臺劇「文藝復興」
    播出當時創下平均6.43的收視率,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輸出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美日韓印度印尼都有翻拍,至今已有9個版本。不僅直接捧紅了F4、大S等偶像劇演員,「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等經典臺詞現在還被大眾津津樂道。
  • 又一部臺劇火了
    截至記者發稿時,該劇在豆瓣評分一路漲到9.2的高分,力壓去年爆紅的《慶餘年》,成為近期華語口碑劇集榜NO.1。雖然「穿越」之類的梗,在影視創作領域早已不新鮮,但《想見你》卻將它運用得很高級,處於身份錯位與時空錯位的男女主角,遙遙相隔卻又心心相印,這種若即若離的情感抒寫和感慨也俘獲了大批觀眾。
  • 原神孤雲島f4怎麼打 孤雲島f4打法技巧分享
    原神孤雲島f4怎麼打?很多小夥伴可能還不清楚遊戲中的孤雲島f4怎麼打吧,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原神孤雲島f4打法分享,快來看一下吧。
  • 餐廳一夜爆紅之後,如何才能延續口碑創造奇蹟?
    比如潮汕牛肉火鍋的生鮮牛肉特色、炸雞啤酒的韓劇熱點效應、迴轉小火鍋的低成本易複製優勢等等,在消費者眼中,它們就是通過一個「點」創造了一個奇蹟。然而,在參某眼中,迅速火爆的背後是奇蹟還是童話,還需要歷經市場與消費的雙重考驗。
  • 臺劇「文藝復興」
    播出當時創下平均6.43的收視率,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輸出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美日韓印度印尼都有翻拍,至今已有9個版本。不僅直接捧紅了F4、大S等偶像劇演員,「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等經典臺詞現在還被大眾津津樂道。
  • 豆瓣評分8.1,懸疑爆表!有一部好口碑臺劇上線
    近年來,臺劇奉上了不少精彩佳作,《我們與惡的距離》拿下豆瓣9.5分的高分,年末就再接再厲,推出了一部風靡全網的《想見你》,再次拿下9.2分。2020年4月30日,又誕生了一部華語懸疑佳作《誰是被害者》由Netflix出品的臺劇,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 、黃河、李沐等主演,改編自推理小說家徐瑞良的作品《第四名被害者》 。8集一下子全放出,播出後,便在豆瓣拿下了8.3分,三星及以上好評佔比約為97%,口碑處於中上水平。
  • 那些呼聲超高的「臺劇男神」演員們,誰是你的心頭好?
    那些呼聲超高的臺劇男神帥哥演員們,誰是你的心頭好?臺劇相對於內地劇,確實是有很大的區別,印象中題材比較開放,是非常大的一特點,而臺劇從之前的盛起到落寞,還是有很多觀眾對臺劇會有一種偏愛。禾浩辰最近看了一篇關於新一代臺劇男神的文章,有顏值有演技,寫的特別實在,而在下面的評論裡卻並非全部支持的,有不少其他呼聲和支持聲,評論裡也都是簡體,應該多是我們內地的觀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