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宿看鄉村振興的惠州「微樣本」

2020-12-11 南方新聞網

「顯崗水庫有鷺鳥覓食、村民捕魚,宛如一幅詩意滿滿的漁舟晚唱圖。晚上住在民宿裡,看星星眨眼、螢火蟲閃爍,遠處還有霓紅燈閃爍,這樣的原生態環境在珠三角太難尋了。」東莞遊客沈虹瑛對上良村的假期體驗讚不絕口。

近日,位於惠州市博羅縣橫河鎮的上良村摘得一項「國字號」榮譽。在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中,上良村成為惠州唯一上榜的村落,這也是惠州繼南崑山中坪尾村之後第二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近年來,依託毗鄰羅浮山和坐落於顯崗水庫的獨特地理優勢,上良村以「民宿+旅遊」的創新模式推進新農村建設,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建成13棟91間各具特色的主題民宿客房,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回鄉創業,探索出一條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去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收入860萬元

「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享農家樂」成為了疫情期間旅遊新業態。在剛剛過去的暑假,惠州鄉村儼然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天堂。8月24日,上良村一片歡聲笑語,來自東莞、深圳的學生在這裡享受難得的假期。

DIY竹筒飯、製作植物標本、現場素描、做艾粄、下水摸魚……上百名小朋友在這裡「放飛」自己,盡情體驗農村生活,感受農耕樂趣,甚至有孩子直言「我喜歡這個與城裡不一樣的家」。

孩子們喜歡的這個「家」離羅浮山僅10公裡,依山傍水,風光旖旎,前有博羅縣最大的顯崗水庫,坐擁百畝溼地公園,後有百年古樹公園。水庫內魚蝦種類豐富,水邊是鷺鳥棲息地,隨處可見原生態風景。

近年來,在新農村建設的輻射下,上良村著力發展鄉村特色旅遊,在完善各類配套設施的基礎上,2015年引進企業進行旅遊開發,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建成13棟91間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主題民宿客房,實現農房變客房、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創新模式。

截至目前,上良村有14戶村民加入民宿項目,將閒置房屋交由企業按統一風格進行裝修、經營及管理。不少村民將一樓留作自住,附帶為遊客提供農家樂、特產銷售、咖啡吧休閒、竹編體驗等旅遊服務。

上良民宿生態旅遊區總經理蘇惠霞介紹,經過幾年耕耘,上良民宿旅遊區集民宿、親子研學、野趣、休閒於一體,滿足吃、住、行、遊、購、娛六大旅遊要素,2019年12月獲評國家3A級景區,成為羅浮山周邊獨具博羅地域文化的民宿建設典範。

作為惠州的「網紅」民宿村、休閒旅遊村,上良村經常在朋友圈亮相。「我和朋友一起做了環保袋,蠟染了一個小布袋。裁縫、蠟染、繪畫、陶藝、石磨豆腐……我們的童年記憶,都可以在這裡得到釋放。」今年5月來上良村度假的客人鄒女士在朋友圈分享說,最驚喜的是晚上居然能看見螢火蟲,可見生態環境真的特別好。

「滿眼翠綠,空氣清新,上良村滿足了我對美麗鄉村的所有想像,真好。」因為地處廣州深圳一個小時經濟生活圈,到這裡度假成為諸多珠三角遊客嚮往的生活。

據博羅縣橫河鎮旅遊辦統計,在上良民宿的帶動下,2019年,上良民宿旅遊區共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860萬元。

14戶村民開辦農家樂,年收入超過10萬元

上良村是顯崗水庫移民村,28戶村民自1959年水庫建庫時安置於此。在村裡的文化禮堂,還陳列著上良村昔日的老照片,當時村民還居住在低矮狹窄、破敗不堪的泥磚瓦房裡,房前屋後都是爛泥路。村民主要以打魚為生,閒暇時只能坐在村口的石凳上聊聊天。

2012年,為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結合橫河鎮「名鎮名村」建設,上良村利用省移民資金和村民自籌資金,在原村舊址將原有泥磚房拆除,由村民小組牽頭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布局建設28套3層基礎的一層樓房。後來,村民陸續將自家房屋進行加建。

當有企業有意進駐開發民宿,上良村村民普遍表示歡迎和支持。「由於住的人少,村裡二樓以上的房子基本都閒置著,大家很願意拿出來租給企業建民宿,多一份租金收入。現在人氣旺了遊客多了,我們還在自家一樓開了農家樂,生意還不錯。」家住上良村26棟的村民黃愛群告訴記者。

黃愛群介紹,以前夫妻二人一直靠在村邊的小河裡打魚為生,他們是首批加入民宿開發的村民之一,把二樓三樓騰出來做民宿以後,每年增加3萬元左右的租金收入。

在民宿企業的指導和培訓下,黃愛群夫妻倆在自家一樓經營農家樂,為遊客提供扒鵝、窯雞等當地特色菜餚,每月大約有8000元的收入,一年總收入超過10萬元。作為村裡的首批農家樂示範點,他們最初還獲得1萬元的扶持資金用於購買餐飲設施。

「我2006年嫁到這裡,現在村裡大變樣,從來沒想過會發展得這樣好。」黃愛群感慨道,像她一樣開著農家樂的村民還有13戶。另一位村民賴先生在開著農家樂的同時,還在院子裡開了一家特產小店,售賣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和旅遊商品。

黃愛群還提到,以前只有十來戶人家留在村裡,以打魚或者打零工為生。這幾年村裡發展變好以後,大家慢慢都搬回來了,在鎮上開農家樂的回來了,村長的兒子也回家幫忙打理農家樂。

博羅縣橫河鎮旅遊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上良村村民通過出租房屋、提供餐飲服務和銷售旅遊商品,實現「農民變旅遊從業人員,農產品變旅遊商品」創業致富,年收入從幾千元漲到十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實施農村「新三變工程」,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最初來上良村考察時,發現這裡不僅離羅浮山近,毗鄰顯崗水庫,生態好,而且有統一的現成房屋可直接開發利用。」蘇惠霞介紹,在當地村民的支持下,2015年起,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打造上良民宿,發展鄉村休閒遊。

與此同時,上良村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在企業和村集體共同參與下,有效整合水、農田、村莊、生態等資源,修建了環湖棧道、荷花池等休閒設施,沿顯崗水庫修建起一條近1公裡的環水庫道路,建設「水陸」結合的生態景觀廊道。如今,這裡處處是美景,市民遊客既可登山賞景,臨水漫步,還能環湖騎行。

當地村民不僅實現了增收,更紛紛投身鄉村旅遊服務業,共同助推鄉村振興。蘇惠霞透露,預計上良民宿直接帶動民宿、餐飲、特產及各類服務配套總產值約2300萬元,實現村集體年純收入260萬元,直接間接帶動村民就業30餘人。

上良村主客盡歡的旅遊體驗為惠州全域旅遊寫下了生動註腳,成為惠州市全域旅遊驛站、博羅民宿村,也是2018年廣東省全域旅遊現場會的參觀點。

蘇惠霞介紹,該企業在上良民宿的基礎上,延伸旅遊鏈條,提升旅遊品位,將繼續完善溼地公園和後山森林公園的景觀設計以及旅遊配套設施,並計劃在上良村西北側建設佔地100畝的上良研學公園,打造一個全新的上良民宿特色小鎮。

其中,上良研學公園將打造成可以容納1000人的親子研學基地,融山水文化與自然探索於一體,涵蓋自然博物館、民俗體驗館、荒野訓練場、星空劇場、森林索道、山頂觀星臺、研學公寓等多個體驗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前期徵地工作。

從泥磚瓦房到三層半小洋樓,從貧窮落後的小鄉村到新型鄉村旅遊景點,從近乎「空心村」到獨具特色的移民新農村……近年來,上良村通過村企合作盤活農村閒置物業,帶動村民創業致富,實施農村「新三變工程」(資源變資本、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用鄉村旅遊這把鑰匙打開了鄉村振興的大門,打造鄉村振興「惠州樣本」。

當前,惠州正在培育壯大龍門縣中坪尾村、博羅縣上良村等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點),探索出七種可推廣的鄉村旅遊模式,帶動當地群眾積極參與旅遊創業就業,共享旅遊發展成果。

惠州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將依託江河湖海山泉瀑的優美生態,積極探索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憩可遊的新農村示範村,留住美麗鄉愁的同時,掘金美麗經濟。

南方日報記者 糜朝霞 王昌輝

相關焦點

  • 特色鄉村民宿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鎮圍繞「原生態養生、國際化休閒」的旅遊發展主題,將鄉村特色民宿作為當地鄉村旅遊的特色品牌進行發展,先後湧現出勞嶺、紫嶺、廟前、後塢、仙潭等一批民宿集聚區,規模效應逐漸形成,帶動全鎮民宿產業發展。莫幹山鎮也因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之路,推動鄉村振興。
  • 尤溪:借力特色民宿實現鄉村振興
    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攝   東南網8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文/圖)民宿,是時下旅遊出行的一個熱點,被刻上了情懷的烙印。近來,尤溪縣把發展民宿作為鄉村的美麗環境轉變為「美麗經濟」和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支點。民宿發展如雨後春筍,並悄然興起了一股傳統建築民宿「流行風」,成為尤溪休閒觀光、生態旅遊的重要賣點之一。
  • 鄉村振興的「丁宅樣本」
    ,品仙果美食,遊管溪綠道……盛夏時節,走進丁宅鄉,溪水潺潺、遊人如織,勾勒出一幅欣欣向榮、繁花似錦的美麗鄉村畫卷。環境美了,腰包鼓了,笑容多了……丁宅的鄉村振興之路釋放著無限動能。近年來,丁宅鄉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邁進,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丁宅樣本」,走出一條三農發展的「丁宅經驗」之路。
  • 鄉村振興 | 區婦聯一行深入湖泗街道調研「特色民宿」發展情況
    鄉村振興 | 區婦聯一行深入湖泗街道調研「特色民宿」發展情況 2020-12-09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門南崑山二坑村:原生態特色民宿成為鄉村旅遊發展新樣本
    七年前,驢友阿飛來到二坑村,在村頭租下一間民房,改建成了二坑村第一家特色民宿。在其帶動下,越來越多人來到這裡,目前從村頭到村尾共有七家民宿。
  • 亮出生動「樣本」 臨朐嵩山生態旅遊區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特色區
    嵩山生態旅遊區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打造鄉村振興「濰坊模式」升級版示範區亮出生動的「樣本」,青山綠水間處處洋溢著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嵩山生態旅遊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 鄉村振興看沂蒙丨風車長廊+民宿 費縣劉家寨村讓您重拾鄉村記憶
    10月21日,「鄉村振興看沂蒙」全國主流網絡媒體採訪活動走進費縣薛莊鎮劉家寨村,老屋、古樹、石板路,這些鄉村記憶符號,讓大家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劉家寨是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鄉村振興大青山示範片區重點打造的首批A級旅遊村。劉家寨鄉村旅遊服務項目是薛莊鎮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鄉鎮、市級鄉村振興示範片區、沂蒙鄉村振興大青山示範片區和市級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重點項目之一。
  • 區婦聯一行深入法泗街道調研鄉村振興「特色民宿」發展情況
    江夏女性關注12月8日,江夏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作釗,江夏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鄒建群,副主席尹回香、曾玉燕等一行來到江夏區法泗街道海洋村民宿接待中心調研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在湖泗街黨工委書記劉明軍、湖泗街辦事處主任陳新文等人的陪同下
  • 雲南雙柏:民宿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五一」期間,雙柏縣多家民宿被提前預訂,鳴翠軒、虎鄉墅院、國飛藥膳莊園入住率持續增長。住進清靜的山林裡,推窗見山,攬湖入懷,是異地遊客選擇來雙柏體驗民宿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雙柏縣以旅遊全域化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產業,全方位統籌謀劃民宿經濟發展,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快,產品業態進一步豐富,品牌形象進一步打響,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以旅促農、以旅富民效果日益顯現,初步構建「戶戶有特色、處處見匠心、時時能體驗」的民宿產品體系,全縣民宿數量、床位數量、營業額穩步增長,全縣形成了綠色康養、多元文化、特色民宿的
  • 鄉村振興的沂山樣本
    鄉村誰來治理、怎麼治理?農民向哪轉、怎麼轉?農村集體經濟和特色優勢產業如何發展、怎麼增收?——面對鄉村振興大考,沂山正在對「鄉村振興」路徑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梳理與考量。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沂山強力推進「資產、土地、旅遊、勞務、置業」五大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 惠州博羅:徒步品味鄉村振興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麻陂鎮其他村的面貌也是煥然一新,不僅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村容村貌也整潔乾淨。來自深圳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鄒吉安早上6時驅車從深圳鹽田趕來參加活動。他說:「麻陂鎮不僅風光好,新農村建設也不錯。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搞,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好地方。」
  • 「小民宿」闖出鄉村振興「大產業」
    近年來,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把發展鄉村民宿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目前,全縣已發展北山鄉居、方外·青舍裡、東坡·荷塘居等精品民宿23家,大旺、香集居、太陽城莊園等20餘家民宿正在加快建設。截至2019年7月底,五蓮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0餘萬人次,實現收入2.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以上,逐漸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 特色鄉村民宿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鎮圍繞「原生態養生、國際化休閒」的旅遊發展主題,將鄉村特色民宿作為當地鄉村旅遊的特色品牌進行發展,先後湧現出勞嶺、紫嶺、廟前、後塢、仙潭等一批民宿集聚區,規模效應逐漸形成,帶動全鎮民宿產業發展。莫幹山鎮也因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之路,推動鄉村振興。
  • 淄川區太河鎮:民宿成鄉村振興「活水」
    這些各具特色的民宿就像顆顆明珠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山水之間,形成了民宿集群,滿足著不同遊客的個性需求,打響了淄川民宿的品牌,也給鄉村振興注入了一股清泉,給村民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太河鎮的高端民宿有哪些特點,又是怎樣通過其聚合效應在綠水青山裡挖出「金礦」?△淄川區太河鎮東東峪村,隱藏在村中綠樹濃蔭中的叮咚小院民宿。
  • 龍門:「鄉村旅遊+民宿+溫泉」打造特色旅遊品牌
    在惠東巽寮灣、雙月灣,漁民載著遊客做起了休閒漁家樂特色民宿。不少漁民們還通過網絡,將海產品直銷給食客們……惠州北部的龍門縣,通過「鄉村旅遊+民宿+溫泉」,打造特色旅遊品牌,將綠水青山的鄉村生態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美麗經濟。
  • 昔日「空心村」變成景區 長安區打造鄉村振興「西安樣本」
    昔日「空心村」變成景區 長安區打造鄉村振興「西安樣本」 2019-04-16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鄉村振興廣東樣本 萬科河源仙坑村修復記
    另外,鄉村改造中是要體現鄉村特色,還是套用城市的建造思路,也存在衝突。經過反覆討論後,仙坑村的改造,既要符合當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有現代元素,同時又不能失去特色的古村落之感。 萬科團隊先選了兩座最大的客家古建築進行修繕和翻新。
  • 鄉村產業振興的「江蘇實踐」—— 來自二十八個特色鄉村的一線調查
    由此可見,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鄉村振興目標,關鍵在於鄉村產業振興。然而,鄉村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進行產業選擇並充分調動各種要素資源推動產業發展,仍需深入研究。江蘇省城市化水平高、區域發展差異明顯以及多種文化交融的特點,使得全國範圍內的鄉村均能在江蘇省內找到可以對照的樣本,進而借鑑其發展經驗,探索適合自身產業發展的道路。
  • 打造特色民宿 助力鄉村振興|評論員觀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 藝術振興鄉村的寧海樣本
    用藝術振興鄉村,太好了,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寧波大學的兩個師生藝術家團隊進駐了雙林村和儲家村,他們要幫助雙林村通過文旅促民宿再提升,讓民宿有更多的內涵,幫助儲家村進行舊村改造,建設廉政文化公園,利用現有資源,規劃建設美麗鄉村。  鄔培棟說這話的時候,包括街道黨工委的宣傳委員董贇,我們已經站在眠牛山上。山酷似一牛躺臥,頭向東南,尾朝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