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人分析美國大選「詭異現象」:和臺灣2020相似

2020-12-20 海峽導報

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倒數階段,再過2天就是投票日了,現任總統川普幾乎每場造勢活動都吸引眾多粉絲到場支持;反觀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造勢場合則冷清許多。對此,資深媒體人韋安就在臉書分享他所觀察到的驚人發現,直言「看到美國大選的造勢場合,和臺灣2020『大選』有驚人相似之處。」

臺灣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每場造勢活動,甚至是「選前之夜」,會場上都是人山人海,呈現「」韓粉」大爆滿的狀態,氣勢相當旺盛,且現場攤位也被搶翻,比起當時蔡英文的造勢場合還熱鬧許多。不過,最終選舉結果,蔡英文卻以817萬的高票連任,韓國瑜慘輸。

而媒體人韋安在看到美國總統大選的造勢場合後,忍不住在臉書寫下看法,直指「看美國大選的造勢場合,和臺灣2020的『大選』有驚人相似之處。川粉和當初的韓粉一樣狂熱,結果是被他們支持的人的對手大贏。」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看到美國大選造勢場,臺媒體人:竟和臺灣2020「大選」驚人相似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衝刺,現任總統川普每場造勢活動,都受到粉絲熱烈歡迎。反觀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造勢活動,相對冷清。臺灣資深媒體人韋安話中有話表示,看到美國大選的造勢場合,和臺灣2020「大選」有驚人相似之處。
  • 臺灣2020「大選」出現重大變數!
    臺灣2020「大選」出現戲劇化發展,臺北市長柯文哲8月1日正式宣布組黨。他是否與在國民黨初選中失利的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合作參選,一時間成了島內政壇最熱門的話題。有分析認為,柯文哲可謂使出一個狠招,2020年無論是「總統」還是「立委」選舉,他勢必成為藍綠不可忽視以及要積極拉攏的對象。延續蔣渭水政黨的名稱8月1日,柯文哲召開記者會親自說明組黨事宜。
  • 美國大選將至,專家稱大選對臺灣可能是傷害
    但是近期根據美國的專家分析,由於現在兩黨之間的競爭過於激烈,可能令美國陷入持續的危機,從而減少幹預高端大國衝突的可能性,這樣的情況對於臺灣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臺灣已經在美國的影響之下跟大陸起了不少的摩擦,現在美國正忙於大選,如果兩岸之間真的發生了巨大的事件,美國基本上是不會參與的。
  • 臺灣資深媒體人:我在美國迎接「死亡新年」
    有臺媒報導:「臺灣駐舊金山辦事處」一名職員在2020年12月31日經檢測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已經遵照醫生指示進行居家隔離。「臺灣駐舊金山辦事處」並且依據相關應變計劃,要求和這位確診者有接觸史的其他同事,自即日起進行居家檢疫,並且實施遠距辦公。
  • 川普與韓國瑜驚人相似?林濁水預言美國大選結局:起也民粹,敗也民粹
    美國總統川普與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竟有驚人相似之處?前民進黨大佬、「立委」林濁水近日表示,川普在和對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纏鬥8個多月,川普在民調上呈現崩跌走勢,甚至有民調顯示已輸17%,他分析發現,川普和今年初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韓國瑜,都是政治明星,藉「民粹」起勢。
  • 美國大選後 臺灣何去何從?
    據報導,臺灣民眾黨6日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辦「美國大選後的美陸臺局勢座談會」,前臺臺灣防衛部門負責人楊念祖在會中表示,過去美陸臺三方,都借炒短線來各自獲取政治利益,但也都保持克制,三方都不希望爆發軍事衝突,而未來美國未來半年若無暇西顧臺灣地區,放任臺海情勢緊張,恐將增加臺海的動蕩局面。至於這問題是否會有解方?
  • 美國大選對臺灣有何影響?
    蔡英文緊盯美國大選    【觀察者網綜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兩位主要候選人希拉蕊及川普競爭激烈。據臺媒《聯合報》11月8日報導,蔡英文政府及其「國安」團隊也在密切注意美國大選選情,幕僚也隨時向蔡英文回報最新的信息及分析。報導稱,不論最後由誰勝出,當局都已做了因應準備。
  • 2020臺灣"大選"誰最有機會? 郝龍斌看好郭臺銘
    12日,宣布參選的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表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最有機會選上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郝龍斌日前在臉譜宣布角逐黨魁,並承諾如果當選將「用人無私,集體領導」,他本人不會參加2020年「大選」。
  • 美國大選後,臺灣反而更危險,解放軍迎來千載難逢的時機?
    美國大選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曾有專家預測,8~10月會臺灣的處境會非常的危險。這一次的美國大選,很多輿論都在分析川普是否會製造「十月驚奇」,畢竟,目前的情況2016年的大選態勢十分相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康復」後的川普會為了最後的競選繼續打出「臺灣牌」,不過,如果兩岸之間真的發生了巨大的事件,美國基本上是不會參與的,最後遭罪的只會是臺灣。不過,蔡英文當局如此自私自利,根本不會在意島內民眾的感受和安危。蔡英文最關心的,應該是接下來的四年美臺關係會不會因為美國大選而變化?
  • 《華盛頓觀察》:美國學者透視臺灣大選--「臺灣人民沒有選擇『臺獨...
    這部新憲法有可能改變現有的臺灣行政體系和國會架構,使之更接近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 如果事情真發展到那一步,藍普頓說:「我擔心美國、中國大陸和臺灣都會面臨艱難的選擇。臺灣的內部秩序也會動蕩。」 另一方面,連戰的失敗也說明藍營到了應該總結教訓的時候。「泛藍陣營的失敗說明他們的聯盟需要建立新的領導體系和新的大選綱領。」
  • 臺灣民眾高度關注美國大選結果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一面倒「押寶」川普,臺灣民眾高度關注美國大選結果,更憂心選舉後的中美關係及臺海局勢。       外媒揭露「臺灣人為何力挺川普」       據英國民調機構「輿觀」(YouGov)日前發布一份針對歐亞15個國家和地區民眾對於美國總統大選的民調,相較亞太其他國家和地區偏向支持拜登,有42%的臺灣民眾支持川普連任
  • 美國大選混亂「中樞無主」?蘇起:對臺灣最兇險
    美國大選尚未徹底開完票,「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分析,可能有三種結果,但對臺灣而言「最兇險」的情況,應是美國可能從11月3日起至明年1月20日,最長連續79天「中樞無主」;第二危險的是川普連任;相對最好的則是拜登當選。
  • 2020臺灣「大選」 第三勢力勝選渺茫
    這些搭檔看似聲勢不弱,其實在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中,第三勢力勝出的機率微乎其微;就算在「立委」選舉有一定空間,也不可能變成第一大黨。      民進黨與國民黨相繼確定提名人選後,柯文哲會不會參選2020?一直是熱門話題。日前他已決定成立臺灣民眾黨,推出十人參選「立委」,但對是否參選2020,還是沒有明確表態,只釋出可能跟郭臺銘合作的訊息。
  • 美國大選川普獲勝 臺灣「行政院」對財經部門下「封口令」
    9日,民進黨召開中央常務委員會,並邀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項目報告「美國總統大選觀察與評析」。 來源:臺灣「中央社」 據「中央社」引述民進黨發言人邱莉莉會後轉述蔡英文會議裁示,蔡英文稱美國總統選舉已進入尾聲,結果也將揭曉。無論誰當選,臺美關係一直以來是建立在「兩國」友誼和共同價值之上,「我們在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上,有共同的信念。我們在維護區域穩定、促進經濟繁榮及強化國際合作上,也有長久的共同利益。這是過去美國不分黨派共識,也不會因選舉而有改變。」
  • 臺海觀瀾|明日投票,臺灣大選觀察分析指南
    王義偉明天(1月11日),臺灣大選投票。根據選舉流程,臺灣選民白天投票,選務部門傍晚開始計票,預計晚上10點之前出結果。作為大陸人,該如何觀察、分析此次臺灣大選呢,哪些是我們該關注的焦點呢?此次選舉,臺灣選民來到投開票所,會領到3張票。
  • 美國大選後 臺灣的三條路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拜登若當選,美中關係『會硬不會亂』;若川普連任,將持續『又硬又亂』!」中國與日本研究權威傅高義,一語道出了他對美國大選後,陸美臺關係的見解。傅高義還特別呼籲蔡英文「不要只聽信美國單方面的聲音,得同時聆聽北京釋放的所有訊息,仔細解讀其中意涵,帶領臺灣走往正確的方向。」   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蔡當局根本聽不進去這些逆耳的忠言。
  • 臺灣地區2020大選 誰能解開勝選方程式
    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大樓臺灣2020選戰節奏在近期不斷加快。藍綠黨內初選競爭已進入白熱化,民進黨蔡賴之爭已經水落石出,國民黨郭韓之爭在組織戰和輿論戰上全面展開。可見,2020選舉,各方都準備充足蓄勢待發,年底選戰懸念叢生精彩可期。對於各黨各方參選人而言,2020勝選是唯一目標。但相較於過去臺灣大選「站穩政黨基本盤,抓住中間選民」的制勝法寶,由於近些年來臺灣政黨版圖變動劇烈,再加上「素人政治」和社交媒體興起,去年「九合一」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就昭示著2020選戰很可能會與過去臺灣的歷次大選有很大不同。
  • 臺灣2020大選朱立倫民調排第一 領先蔡英文、賴清德
    2020大選民調 藍營朱立倫暫領先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束,2020大選成為焦點,電子媒體針對藍、綠陣營可能競逐人選進行民調,結果顯示,國民黨新北市長朱立倫無論對上臺灣領導人蔡英文、或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朱立倫支持度都領先。
  • 臺灣學者看美國大選,都擔心川普耍「奧步」不認輸
    臺灣各界關注11月3日美國大選,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安全會議前秘書長蘇起31日下午主持「美國總統大選的政治風險與潛在法律爭議」座談會,三位與會者包括臺灣安全會議前副秘書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何思因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東吳大學法研所兼任教授李念祖在內
  • 美國大選撕裂社會,新黨副主席感嘆,臺灣也差不多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自行宣布當選,但川普陣營不斷提起訴訟,試圖透過法律戰翻轉戰局。對此,新黨副主席李勝峰直言,「今日的臺灣,就是明日的美國」」並指川普目前的狀況,和臺灣過去「大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