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和珠海經濟特區,雙雙迎來40歲的生日。深圳與珠海,是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這對「孿生兄弟」在同一天誕生,但他們的個性和長相卻不那麼一樣,如果說深圳是我國最強的經濟特區,那珠海肯定就是「最美經濟特區」。
歷史,選擇了珠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神州大地,以雷霆萬鈞之勢,撥正中國巨輪的航向。
改革需要試驗田,開放需要突破口,希望和夢想的萌發,需要陽光、雨露和熱土。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建立經濟特區的偉大構想,灼灼目光堅定地望向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
珠海經濟特區,從最初的6.81平方公裡到121平方公裡,再到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市;從1979年地區生產總值2.09億元,飛躍到2019年的3435.89億元,人均GDP從579元提高到17.55萬元;從只有「一間糧站、一家飯店、一條小馬路、一盞紅綠燈」的邊陲小鎮,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
珠海野狸島上的日月貝 李建束攝
珠海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塗滿了奮鬥底色。40年風風雨雨,這個城市有逢山開路的果敢,有綠水青山的堅守,有敢為人先的氣魄,有逐夢灣區的豪情。在這裡,宏大與微小的夢想都能開花。
回眸歷史深處,一個個「珠海樣本」光彩奪目
1980年8月26日,《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由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通過,規定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鼓勵外國公民,華僑、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業投資興業。
自此,一場深刻改寫中國經濟版圖的徵程從這裡啟航。
沒有現成經驗,沒有現成路徑,沒有現成答案。置身於這場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唯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
1975年的橫琴勞動者 李志均攝
特區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在對外開放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一國兩制」、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
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是在珠海開辦的香洲毛紡廠;全國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是珠海的石景山旅遊中心。珠海經濟特區的「首創」還有更多:從全國第一個跨境工業區,土地管理「五個統一」的珠海模式,到率先以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回眸歷史深處,一個個「珠海樣本」光彩奪目,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
在拱北口岸廣場上,「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視察珠海時留下的這七個字,時至今日,依然是對珠海經濟特區的肯定、鼓舞與鞭策。
1984年,從板障山俯瞰拱北 李志均攝
從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框架,到堅持以人為本,在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城鄉統籌發展等領域先行先試,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推出國資國企、跨境金融、商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舉措,500餘項制度創新成果在橫琴自貿片區落地……當年的一張白紙,如今已色彩斑斕。
40年來,珠海與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係,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453萬美元增長到422億美元,4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珠海投資興業。高欄港碼頭巨輪穿梭,珠海保稅區物流繁忙,中國航展成為國際航空航天產業的創新跨越發展平臺,編織出一幅幅全球合作的壯麗圖景。
1992年,珠海科技重獎首開全國先河,猶如一聲驚雷,讓珠海成為全國科技人才和創業者們眼中的熱土。求伯君、雷軍、董明珠……這些被譽為「92黃金一代」的創業者們來了,他們在珠海起步,昂首走進中國經濟的舞臺中央。
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 李建束攝
創新之火燎原。格力電器挺進《財富》世界500強,實現珠海企業「零」的突破,擦亮「中國智造」的名片。從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到雲洲智能無人船參與南極科考,從「珠海一號」衛星奔赴太空到大灣區首個先進智能計算中心落地橫琴,在科技創新的廣袤和無垠的世界裡,珠海的「高光時刻」頻頻亮相。
「二次創業」加快發展,描繪最新最美圖畫
40年來,改革開放大潮滾滾,特區建設萬象更新。
2009年,橫琴新區掛牌成立,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這是黨中央立足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10年4次到橫琴,橫琴的每一步發展,都傾注著總書記的深情關懷。
「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橫琴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要加強政策扶持,豐富合作內涵,拓展合作空間,發展新興產業,促進澳門經濟發展更具活力。
現在的珠海南灣 李建束攝
殷殷囑託,聲聲入耳;綿綿厚望,念念於心。曾經「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小島,如今已蝶變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自貿新城,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100億元,註冊企業總數突破6萬家,引進澳門企業逾3000家,人才、資金、技術等澳門元素在橫琴加速集聚。
粵澳合作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等平臺載體加速打造,不斷刷新產業能級量級;跨境辦公、跨境創業、跨境通勤、跨境醫保等創新成果多點開花,演繹著從「闖」到「創」的精彩華章。
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
從國家級新區、自貿片區,再到粵澳深度合作區,橫琴這片用汗水、激情、智慧開發而來的沃土,不斷見證著國家戰略的高瞻遠矚、經濟特區的使命擔當。
「我們要把粵澳合作重大平臺建設這件大事抓實抓好,推動橫琴在新時代珠海改革開放再出發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探索『一國兩制』新實踐作出珠海貢獻。」郭永航表示。
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如一條巨龍騰躍碧波之上。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藍圖正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邁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步伐。展現當代中國的雄健風採。
現在的珠海南灣 李建束攝
「珠海將不忘初心,牢記特區使命,以『歸零』『重啟』的心態,再燃改革激情,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推進『二次創業』加快發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錨定特區坐標、佔有一席之地,展現特區新擔當新作為新風採。」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表示。
生態環境扮靚珠海,宜居宜業宜遊贏得人心
盛夏時節,香山湖公園碧波蕩漾、樹影斑斕,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眾多鳥類「落戶」。徜徉其中,步移景異,風光如畫。
「40年來,珠海沒有走一條拼環境、拼資源、拼速度的傳統發展道路,成為珠三角地區發展空間最廣、發展環境最好、發展政策最優的城市之一。」郭永航說。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春風,穿梭在日新月異的產業園區與摩天樓群中,也洋溢在每個珠海人的臉上,凝聚起最大的民心力量。
港珠澳大橋 李建束攝
——這力量來自化繁為簡的政務服務。企業平均開辦時間壓縮至2天,推出「秒批」事項165項,群眾辦事100個高頻事項76%實現「全城通辦」……每一個在珠海創業、辦事的企業和個人,時刻感受著這座城市的便利與高效。
——這力量來自藍天碧水的靚麗容顏。從「山海相擁、陸島相望」的城市景觀,到「珠海藍」在朋友圈刷屏,珠海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品牌越擦越亮。
——這力量來自充沛豐盈的人文底蘊。從人傑地靈的唐家古鎮到憑海臨風的珠海大劇院,一座座文化地標彰顯城市氣質,一場場高品質演出串起「藝術珠鏈」。
——這力量來自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率先推行12年免費教育、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險、市屬公園免費開放還綠於民……從基礎設施建設到醫療、教育、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覆蓋,珠海人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觸摸到時代發展的累累果實。
速度與質量的權衡、活力與有序的把握、發展與保護的博弈、傳統與創新的交融……回顧40年的「珠海成績單」,有硬核力量繪就的波瀾壯闊,也有民生小事點染的細膩溫暖。
現在的拱北口岸 李建束攝
「我們的各項工作都要堅持高標準,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學,為人民群眾創造更有品質的生活,要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回應人民期待。」市委副書記、市長姚奕生表示,珠海將不斷提高城市品質、增強城市魅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大灣區魅力之城。
是什麼力量,推動著這座城市堅定自信、錨定方向、奮楫前行?答案,寫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奮鬥故事中,銘刻在每一位建設者的記憶裡。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