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曾寫道:「我平生自動訪問素不相識的有名的人,以訪梅蘭芳為第一次。」梅蘭芳於舞臺之成就,梨園皆望其項背,畫壇中與梅郎惺惺相惜者,也不止豐子愷一人。
梅蘭芳與繪畫的緣分始於民國初年,十九歲的梅蘭芳在滬演出期間與吳昌碩結為忘年之交,梅蘭芳自幼喜愛花卉,得吳昌碩花卉圖欣喜若狂,而吳昌碩亦極愛梅蘭芳謙恭認真。1915 年梅蘭芳回京後即拜王夢白為師開始學畫,後又從陳師曾學畫人物,從陳半丁學刻印章。1921 年,他託人給吳昌碩帶去自繪的花鳥成扇,吳昌碩大悅題跋道「畹華之貽畫尤美妙」。
齊白石(1863~1957) 為梅蘭芳作 大富貴喜堅固
設色紙本 立軸 109.5×33cm
說明:梅蘭芳上款。存原裝裱。 收錄於:齊白石·花卉
《齊白石·花卉》裡講梅蘭芳愛花與愛畫,最終都通向對審美的認知。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梅蘭芳回憶自己 1916 年改善住所後開始養牽牛花,起初覺得牽牛花色素雅大方,隨後想到舞臺行頭都可以借鑑這種天然的配色。愛好與工作相通是一件幸事,梅蘭芳愛牽牛花之興致因此越發高昂,培育出層出不窮的牽牛花品種。與此同時,梅蘭芳與齊如山等人開始排演時裝新戲與古裝新戲,對京劇舞臺與表演方式進行大膽改革。梅蘭芳一生不怕改變,在其嘗試繪畫、培育新花種時就已露出了端倪。
齊白石(1863~1957) 牽牛花圖
設色紙本 立軸 64.5×34cm
說明:梅蘭芳舊藏。存原裝裱。收錄於:齊白石全集(普及版)
《齊白石全集(普及版)》裡記載了綴玉軒中漸漸聚集起一群愛梅蘭芳與愛牽牛花之人,齊白石也是其中之一。1920 年秋,在齊如山的引薦下,梅蘭芳與齊白石首次相見於綴玉軒中。自那以後每逢綴玉軒牽牛花期,齊白石都頻頻前來觀賞寫生,題畫詩中「百本牽牛花碗大,三年無夢到梅家」即是記綴玉軒中所見。梅蘭芳敬佩齊白石草蟲之畫技,1924 年正式拜齊白石為師後,二人往來更為密切,梅蘭芳草蟲畫法亦有精進。在梅蘭芳看來,草蟲、翎毛、花木對戲曲舞臺選擇顏色、布局構圖均有所補益,正如其從牽牛花中所得之配色靈感。而齊白石愛綴玉軒中清雅之氣氛與梅蘭芳恬淡之人格,有感於梅蘭芳謙遜為其研墨,齊白石曾有「飛塵十丈暗燕京,綴玉軒中氣獨清。難得善才看作畫,殷勤磨作墨三升」之詩。
齊白石(1863~1957) 花石蜻蜓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17.5×33.5cm
說明:梅蘭芳舊藏。存原裝裱。
《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集》記載了齊白石在回憶錄中曾記自己至官宦人家做客,一身布衣無人理睬,梅蘭芳進門後,畢恭畢敬與之寒暄,令其他賓主盡訝異羞愧。齊白石為此作《雪中送炭圖》相贈,並有「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詩一首。今見齊白石為梅蘭芳書匾「無雙」二字,亦是齊白石對梅蘭芳藝格人格舉世無雙之嘉許。
齊白石(1863~1957) 為梅蘭芳書匾 無雙
紙本 鏡片 70.5×30.5cm
說明:梅蘭芳上款 。
此一語雙關,既指梅蘭芳曲藝無雙,又形象道出梅蘭芳舞劍的標誌身段:旦角往往只是佩劍,而梅蘭芳則在《霸王別姬》中開創旦角舞劍的先例,又為無雙之例。
梅蘭芳漸得繪畫門徑後,人物花鳥俱精,而繪畫也佔據了其大量時間精力,大有本末倒置危險。齊如山勸說道,你是唱戲唱成梅蘭芳的,畫畫畫不成梅蘭芳。梅蘭芳聽後有所悟,由此重拾本心。據許姬傳回憶,1944 至 1945 年是梅蘭芳一生繪畫之高峰,而這一作品大量產出的時期,又實屬無奈。1941 年香港失守後梅蘭芳返回上海,蓄鬚罷演閉門不出,而家中油米缺乏,梅蘭芳不得不重拾畫筆貼補家用。梅蘭芳早年憑謙虛刻苦習得的技藝,竟在其困苦時成為了唯一的出路,梅蘭芳與繪畫的緣分也算善始善終,相輔相成。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上海浦東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