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民眾13日聽聞國王去世的消息後痛哭流涕
對於外國人而言,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的駕崩只是個重要新聞。
但對泰國人而言,蒲美蓬國王是「父親」、是支柱,是「天」。
毫不誇張。
國王駕崩,對泰國人而言,舉國悲慟,因為,蒲美蓬國王對他們,有因,有緣,有情,有恩。
用泰國學者葛潘·納卜帕的話說:「他是為了每一個子民而呼吸的國王。」
是「大帝」,也是「父親」
外國人稱呼他為「蒲美蓬·阿杜德」國王,但在泰國,這是諱名。
他在正式公文中的名稱直譯為「偉大庇佑者、暹羅偉大君王、卻克裡人民的領袖、毗溼奴化身、瑪希敦之子、擁有土地力量和無與倫比能力的偉大陛下」。
其中,卻克裡是曼谷王朝的正式名稱,毗溼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瑪希敦是蒲美蓬國王的父親。「蒲美蓬」,即「擁有土地力量」的意思,「阿杜德」,即「無與倫比的能力」。
而泰國老百姓,則簡單地稱呼他為「頭頂之君」或「皇上」。
蒲美蓬1927年12月5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坎布裡奇,是上一位國王拉瑪八世阿南塔的弟弟。1933年,蒲美蓬隨母移居瑞士洛桑,曾在洛桑大學攻讀理科,1945年回國。整整70年前,1946年6月9日,阿南塔國王在曼谷王宮內突遭槍擊身亡,年少的蒲美蓬登基,由攝政王輔政,次年加冕,由此開始了他統領泰國的一生。
幾十年曆經政治風雲,蒲美蓬國王用勤政愛民為自己博得了「大帝」的稱號和「慈父」的形象,甚至被老百姓半神化地尊奉與膜拜。
是「嚴君」,更嚴於律己
在官方表述中,蒲美蓬國王的治國理念70年來沒有變:為了泰國人民的幸福,以正法治國。這裡的「法」,並不單指法律,更包含佛教裡公平、正義、平等的「法度」。
蒲美蓬國王曾經對詩麗吉王后說,有些人真的很窮,但我們卻不能直接給他們錢,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給他們生存的手段與技術,才能讓他們自給自足,獲得長久幸福。
幾十年來,國王在國內推進了大約3000個項目,幫助很多地區的老百姓改進生產方式、優化生產模式、引入創新方法。
為了改進農業技術,年輕時,國王在自己的王宮花園內搞起了試驗田、奶牛場和農業技術研究室。為了解決旱季少雨的問題,國王還自己研發了人工降雨技術,並在中部華欣設立人工降雨飛行隊。國王的人工降雨技術後來還得到歐洲專利,一些國家至今還在向泰國支付這一專利使用費。國王還擅長水利灌溉,他發明了一種灌溉設施曾獲得國際獎。
在位期間,國王很少出訪,但他的足跡遍及泰國的每一個角落。在國王的資料照片中,很多場景中,國王脖子上掛著一臺膠片相機,手持一張地圖。據泰國人介紹,國王手中的地圖是最細緻的泰國地圖,那臺機械相機也用了幾十年。
蒲美蓬國王嚴於律己、親力親為的治國理念被泰國人通俗地解讀為:他為了每一個子民而呼吸。
是「守護者」,也是「指南針」
蒲美蓬國王的正式名稱中,有一段代表著他是「暹羅人的偉大庇佑者」。
國王登基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泰國國內政治處於高壓狀態。從二戰中被迫投靠日本到後來加入同盟國陣營,泰國內部政治派系撕裂,軍人政治強勢。僅僅在國王登基前十多年,軍人剛剛通過一次佔領王宮的政變推翻君主制、建立君主立憲制。
那時,民眾對王室的傳統信仰,正在世界經濟危機和戰爭造成的大蕭條以及軍人高壓政治的雙重影響下逐漸趨弱。
為了重振王室威信,蒲美蓬選擇了走低調、務實之路。他前往邊遠地區訪察民情,用推進農業生產等方式來消除國內嚴重的等級制度和不平等現象,並以此爭取民眾對自己的支持。
多年勤政,讓蒲美蓬國王威信越來越高,他逐漸成為泰國社會穩定的主基調,更在混亂時期發揮「定音」作用。
1992年5月18日,通過政變上臺的素金達軍人政府武力鎮壓佔隆領導的人民運動集會者。第二天,60多歲的蒲美蓬國王把素金達和佔隆兩人叫到王宮,讓他們跪在他的膝下,聽他「講故事」,讓兩人「交流心得」,各自談談自己「有什麼可驕傲的」。走出王宮後,兩人各自宣布偃旗息鼓,佔隆和他的示威者一夜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素金達則退出政界,還政於文官政府。泰國隨後進入近現代史中經濟發展最快、也最讓泰國人留戀和驕傲的一個階段。
在許多泰國人看來,他們已經習慣三五年甚至一兩年就更迭的政府,但只有蒲美蓬國王的領袖風範才是不變的國家原動力,因為「國王是指南針」。 新華社 凌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