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某些不適,請謹慎觀之)
文/夢見烏鴉
2013年的恐怖片,新版《鬼玩人》,看到不少譯名中被稱為《鬼玩人4》,其實名為Eivl Dead,某方譯名給後面加了個4,大概是由於老版男主角布魯斯·坎貝爾結尾彩蛋露臉,或為了區分老版。其實該片是翻拍,之所以大張旗鼓的要與原版劃清界限,正如好萊塢film網站對該片的評語:「沒有活在原作的陰影下」,可見《鬼玩人》並非單純的翻拍,它有著原版沒有的東西,當然也失去了原版應有的另一種東西。
血肉橫飛的Splatter類恐怖片
《鬼玩人》屬於西方剝削電影中的Splatter類型,splatter是噴血的意思,基本概括了該類電影的形式,四處可見血漿的噴灑,腦漿迸裂,內臟和斷肢滿天飛。Splatter指的是專門為了突出血腥刺激而拍的電影。1963年的《血的盛宴》血漿電影的鼻祖,是讓Splatter正式獨立為一個亞類型,隨後的《惡魔假髮屋》和《血腥魔術師》等片都是典型的代表作。由於無須嚴謹的故事情節與鏡頭切換等低成本原因,Splatter的血腥殘酷場面大有泛濫之勢。比如在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的食人族系列偽紀錄片,日本的《豚鼠》系列,沒有很血腥,只有更血腥,越是血腥越是能引來觀眾。
Splatter電影對後世恐怖片的影響很大,比如《群屍玩過界》和《宇宙怪客》這些著名電影其中都有Splatter元素在裡面,而且Splatter電影與另一個亞類型slasher電影(殺人狂虐殺類)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比如《電鋸驚魂》這些殺人狂電影。而昆汀也是非常喜歡這類電影,在《殺死比爾》中的百人斬大戰,要是放在其他電影裡估計純粹為追求美觀和大場面,可昆汀卻利用了Splatter元素,結果變成了血腥盛宴。
山姆雷米的老版《鬼玩人》也是Splatter的代表,該片是山姆雷米跟一幫狐朋狗友在自家車庫和小樹林的裡完成的,成本約8萬5千美元,拍了兩年多,一幫沒有拍攝經驗的劇組鼓搗出的電影粗糙的離譜,攝像技術簡陋,特效也很寒酸,但該片之所以成為恐怖經典,就是由於片中大段大段的血腥場面,近乎無控制的暴力,幽靈似的跟拍鏡頭的運用,在當時是前所未見的,該片堪稱一流的恐怖場面和氛圍營造手段對其後的恐怖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史蒂芬金在內的很多知名恐怖達人都是該片的粉絲,這是《鬼玩人》永留史冊的一個原因。
簡單直接的重口味暴力
而新版《鬼玩人》在這方面更是發揚光大。片中的血腥暴力鏡頭基本上可以用泛濫來形容,老版中的血漿和體液都是果汁、奶酪混合而成的,看上去有點假。而該片可是真材實料的「血」,人造血漿就跟不要錢一樣,到哪都是身前身上身後哩哩啦啦的一大坨血肉,滿屋一片紅。還有刻意製造了噴灑的效果,如鬼上身的女主向無腦大胸妹「吐血」的場景,可說向老版鏡頭致敬的基礎上,更加誇張了一步。
同時新版《鬼玩人》在暴力場面上也是做到了極致,射釘槍射入人體、利刃隔開舌頭、用小刀撕爛自己的臉皮、用自動切割刀割斷手臂,還有結尾生拉硬拽把自己胳膊扯斷的鏡頭,不但在大量血漿的效果下極為震撼,這些鏡頭還都是特寫,直接展示倒黴蛋是如何「中招」的。
這些場面也許非常令人不適,但熟悉恐怖片的影迷都會了解,在Splatter電影中這些鏡頭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上世紀70、80年代的義大利、美國等恐怖片中,比如盧西奧·弗爾茲(《夜半鬼追人》)、達裡奧·阿金圖(《陰風陣陣》)、託比·霍帕(《德州電鋸殺人狂》)等導演的電影中該類暴力鏡頭從不迴避。但當時特效比較簡陋,看上去視覺衝擊沒有如今這樣的效果。也搭著新版《鬼玩人》Splatter血統比較純正,若非是翻拍,恐怕如今很少有純粹的Splatter電影。極致特寫的暴力鏡頭配合大量的血漿噴灑,效果自然不是以往恐怖片比得了的,因此該片在視覺衝擊上將Splatter電影發揚光大,實則是不錯的。但對於老恐怖影迷來說,新版《鬼玩人》在的場面算不上突出,效果逼真一些,炫技色彩濃厚,只能唬唬新人。
比如小弟曾經看過一部《天使喪屍狂》,劇情爛的可以,但結尾大屠殺場面,那種血腥噴灑和斷肢內臟飛舞的鏡頭才叫爽快,還覺得不過癮的話,可以找找《刀的藝術》、《一個塞爾維亞人》這樣的虐殺片,或者直接找鼻煙膠捲(Snuff Video)*的電影看。
鼻煙膠捲:一些記錄真實殺人場面的電影,傳說中多於地下流通,一些B級片電影公司了為了響應鼻煙膠捲的號召,利用當時粗劣的化裝、道具特技拍攝了大量模模糊糊亦真亦假的殘酷殺人影片,當然是假的啦。
飛不起來的惡趣味
老版《鬼玩人》並非單純由於恐怖鏡頭而被世人所知,更多的還在於電影「惡趣味」的層面上。當時的山姆雷米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在於「玩」,很具有cult電影特點,片中充斥著大量黑色幽默,惡趣味鏡頭,比如樹枝強姦女主角的戲份就突出了惡趣味的本質。同時該片還對商業運作、主流價值觀、中產階級品味的顛覆,完完全全的低級、庸俗化,就像彼得傑克遜的《宇宙怪客》那樣,總而言之,大家都是「玩」電影,為了滿足個人口味,有血腥有低級趣味,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卻恰好滿足了廣大觀眾的獵奇心理。
而新版《鬼玩人》中這些東西完全沒有,只剩下血腥。有人說電影劇情爛,這在翻拍片中不是問題,「爛」只是以前的問題,我們只負責翻新而已,誰讓老版的故事模式被後來很多電影複製呢?但這個「翻新」卻少了最重要的東西,新版是一部用著主流製作方式和理念完成的cult形式電影,血腥可以翻新,但惡趣味和當時的玩電影心態是學不來的。新版的劇本顯得過於正式和傳統了,再加上大家都認真的拍電影,「玩」不起來了,也就沒有以前的效果了。
這也不怪新版的主創,要知道當年《鬼玩人》在不安的氣氛和極富想像力的肢解場景中透露出來的黑色幽默和惡趣味,既不影響恐怖感,也能彌補劇情的漏洞,這是一種天才的表現,更類似與即興發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鬼玩人》從編導到演員全部班底「玩」的另一部電影《變態殺人魔》(1989),對比下就知道,幾乎跟《鬼玩人》類似,也有著血腥和惡趣味,但那種靈機一動的效果變得很淡了。說明當時大家一股勁的拍電影,所創造出來的效果,再後來很多時候都找不到了,因為心態發生了變化。
因此新版《鬼玩人》沒有惡趣味這些東西也不足為奇了。這些即興發揮一般的cult電影劇本非常難寫,這些幽默或者低級趣味加入其中沒準還會影響恐怖感,在好萊塢流水線作業的工廠裡,倒不如正統的拍一部純粹炫耀Splatter的電影。因此四星鼓勵下這部少見的純血腥電影。
這裡是最新最熱的電影世界,在這裡小夥伴們會看到各種進口、國產、愛情、喜劇、動作、科幻、恐怖的相關電影文章,主流與非主流,重口味VS小清新,這裡都有。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帳號:
dreamcrowfilm